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萨尔浒之战:大明和后金的国运之战

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向辽东发起进攻,兵分四路进军,而努尔哈赤凑了6万大军抵御明军的进攻,大明和后金的战略决战在辽东打响了。

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宣布对明朝的“七大恨”,祭告天地,和大明摊牌,宣布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努尔哈赤非常生气,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感到兵力跟不上便暂时撤退。

看到努尔哈赤起兵反了,万历皇帝更生气,决定出兵辽东,教训努尔哈赤,发誓要踏平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一向懒惰不爱上朝的万历把要进军努尔哈赤的决策放在朝廷上讨论,户部计算攻打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需要大约50万两白银。

国库只能拿出一半,于是找万历皇帝动用万历的内库,就是说要万历皇帝动用自己的钱,万历皇帝摸了摸自己的裤兜,说不给,没办法,户部只能加征辽饷。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

杨镐在出征前搞了个誓师大会,斩了一个曾经在抚顺逃跑的一个军官,提振提振军队的士气,整得非常的严肃,杨镐的作战方针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左侧中路总兵杜松,右侧中路总兵李如柏,左侧北路总兵马林,右侧南路总兵刘铤。

面对大明的四路大军,努尔哈赤采用“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6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

战争总结一下,仗打了五天,二路惨败,一路投降,一路因为李如柏不积极行动缓慢,到前线已经晚了,杨镐知道杜松、马林惨败后,命令李如柏撤军,收到撤军命令后,李如柏马不停蹄的掉头就走。

萨尔浒之战:大明和后金的国运之战萨尔浒之战:大明和后金的国运之战

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明军及附属军队死伤约5万人,萨尔浒之战成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努尔哈赤一战成名,此战过后,大明军队在辽东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守,后军军队从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

为什么看似强大的大明军队会输得这么惨,纸面实力远大于努尔哈赤,但战争的结果却是相反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人多不一定战斗力强,看似大量的士兵面对强悍的努尔哈赤的勇士只不过是乌合之众。

明朝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军队的士兵早已经不是太祖朱元璋那个时候的勇士了,组织能力严重弱化,政府军队和士兵的战斗意志也相当的薄弱,这种问题同样发生在后来夺得政权的大清,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变成提笼架鸟的废物。

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这个制度确实适合明朝初期,永乐时全国兵员达两百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阶层开始出现固化,形成了一些小的利益集团。

明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噬,军士破产逃亡,徒存官署,所以到了萨尔浒之战的前期,军队的组织能力非常低下,组织能力的碎片化形成不了有效的战斗力,面对高度组织化的努尔哈赤的勇士当然溃不成军。

萨尔浒之战对大明的冲击也非常大,对万历的冲击也是非常的大,一年后万历皇帝驾崩,失败和挫折才能逼迫进步,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再也不敢轻视后金,重新修复军队的战斗力,招募士兵。

在战争的洗礼中大明也军队组织能力也在慢慢增强,也涌现出来了一些著名的将领,比如袁崇焕、孙传庭等,大明开始辽东积极布防,修建防御工事、战车、研究战术,后金也开始研究如何应对新一轮的明军,并积极地寻求火器和相关技术,大明与后金开始走向新一轮的较量。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