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堡之变,应该是谁负主要责任?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政治影响极其深远
历史对此次战争的记载就是皇帝昏庸,在宦官王振的撺掇之下,好大喜功的明英宗御驾亲征,然后就是胡作非为稀里糊涂的指挥,让二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也成为瓦剌的阶下囚。
但是历史真相不是这字面上的几句话,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次战争背后真实的罪魁祸首。
都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当时的明朝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呢?
因为一代英主朱瞻基早逝,登基继位的明英宗此时仅仅九岁,九岁的孩子能掌握什么朝政呢?
当时的权力几乎全部掌握在张太皇太后手里,但是明朝有一点做得比较好,就是后宫不得干预朝政,一个妇人始终是不好上朝发布号令的,于是张太皇太后只得把权力又交给了内阁。
这样一来皇帝几乎就是摆设了,等到明英宗开始亲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自己根本不能掌握朝政,这下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明英宗只能依靠自己的老师王振开展暴力夺权行动,但是文官集团也不是善茬,各种不配合。明英宗无奈,为了把文官集团彻底给压住,就得像自己的爷爷永乐皇帝那样树立极大的权威,
文官一家独大的原因不仅仅是皇权削弱的问题,还有武将集团没落的因素。
朱元璋时期力求文武平衡,大家互相制衡,但是随着功臣将领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权力的天平失衡。
朱棣政变上台,一大批武将功臣开始登场,权力又重新构建平衡。
但是在朱棣去世之后,明朝进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时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结果就是武将没有了发言权。所以必须要有仗打,才能把武将集团重新扶起来,制衡文官集团。
这个方法就比靠王振去暴力夺权,搞得内部乌烟瘴气好得多。
公元1449年,瓦剌也先兵分四路攻击明朝大同、甘肃、辽东等边境地区。
明英宗朱祁镇带领大部分武官御驾亲征,英宗率领明军20万,号称50万从居庸关出发,一直往西走,经土木堡、宣府最后到达了大同。
明朝土木堡之变,应该是谁负主要责任?
按照行军路线看,他们根本就没有出长城去与瓦剌决战,所以这压根就是一场军事作秀。
瓦剌听说大明皇帝御驾亲征,顿时就撤退出了长城,眼看战略目标达到了,天兵一到,蛮子望风而逃,回去大肆宣传一番对自己对国内也有了交代,于是明英宗准备撤回京师。
但是此时驻守大同的密探告诉王振,蒙古人这是打伏击,不是跑。
王振听说后,报告明英宗准备加紧撤退,问题是怎么撤退呢?
共两条路线,一是原路返回,二是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往南走。
史书记载王振害怕踩踏自家的田所以拒绝这条路。
其实王振是劝朱祁镇走这条路线跑路的,比较安全,只不过要给皇帝一个台阶下,只能说是我蛊惑你走我的家乡去看望看望,指导下工作。
因为往南虽然安全,但是要绕一圈才能回北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逃跑,回去还不得被人大做文章给喷死。
原路大摇大摆回去很好说是蒙古人被我天子的威名吓跑,所以明英宗为了避免污点,决定原路返回。
明英宗一撤退,瓦剌马上返回,攻陷了大同,接连进攻宣府。
但其实也不影响明英宗跑路,瓦剌攻打大同和宣府总是需要时间的。
宣府的北方的关隘有独石口、马营,由宣府守将杨洪的儿子杨俊总督独石、永宁诸处边务,这个地方如果被攻破,瓦剌军队就能迂回插入到怀来和宣府之间,截断明英宗的回京之路。
结果杨俊一溜烟儿跑了,将独石口及马营在明英宗到达土木堡之前送给也先,此时如果明英宗得到消息,率军返回宣府与也先打阵地战,胜算是非常大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杨洪竟没有及时汇报情况。
于是二十万大军傻乎乎奔向怀来,走到土木堡发现瓦剌军队早在此等候了,结果都清楚了,明军因被前后夹击,水源被截断等因素全军覆没。
所以土木堡之变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是知情不报的杨洪和好大喜功的明英宗。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