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范文程有哪些功劳?他为何如此受重视?
清朝大臣范文程有哪些功劳?他为何如此受重视?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由无数个朝代更替组成的,而一个新的朝代代替一个已经残败不堪的朝代,必定伴随着许多有勇有谋的人才登上历史的舞台。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位人物——一位处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
科举制建立后,经过数百年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在明朝开始盛行,因此,在明朝时期,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都渴望通过科举制度中的考试来获得朝廷的看重,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范文程就是一位秀才,可是他却得不到明朝统治者的重用,因为身在明末时期的他,正好赶上了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明末年代,想通过考试来取得功与名,显然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选择投靠清初的势力,并且忠于清朝。
身为一个汉人,身为一个明朝人,范文程选择了与明朝势力处在对立面的一条路,理所当然的,他被明朝上上下下的臣民当作叛国的奸臣,甚至很多人认为范文程是明末的第一汉奸。但“汉奸”这一身份,在清朝开国功臣这一身份面前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那么身为一个明代秀才的他,是如何立足于清朝,并且获得开国功臣这一“殊荣“,叱咤满清的呢?
一、清楚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明朝末年的局势,我们都知道每个朝代不可避免的都会有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虽然朱元璋生平最痛恨官员贪污,所以在这方面严厉打击,但还是改变不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最严重的腐败现象:官员滥用私权、化公为私,甚至从老百姓身上巧取豪夺!
在明朝末年,高级官员几乎完全掌握着下面官员的升迁奖惩,因此盛行的科举制度——无数寒窗苦读的救命稻草,也不能改变这些学子的命运了。范文程就是这些学子中的一个,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只考中了秀才,而且他身在一个属于科举贫瘠的地方,在那种需要用金钱来买官的环境下,想要踏入仕途实在是难上加难。从这时起,范文程就深深明白明朝已经不能成为自己的庇护所,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找到新的出路。
二、正确地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光有一个目标肯定是万万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自己在哪一方面有着比别人厉害的地方。
无疑,对于范文程来说,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只有一条路行得通——投靠满清,因此取得满清的信任以及重用就是范文程的目标,那么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范文程就必须知道满清在夺取政权的路上还缺少什么?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显而易见,明军早已不是骁勇善战、百战百胜的清军的对手,但渔猎民族出身的满清在文化方面,是比不过明朝的,即清军缺少一些能够为他们出谋划策的“有文化“的人。范文程虽然几次科举只达到了秀才的高度,但并不意味着范文程没有作为一名军师的潜质与能力,才智多谋的范文程果然很快就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注意。
三、为民为国,鞠躬尽瘁
清初,很多归降的汉人大多都被作为奴隶,而范文程长得高大威猛,又足智多谋,早已经被皇太极当作类似此职之亲信内臣来使用,经常被召入宫,与皇太极密议军国要事。虽然被很多人骂作为明朝的汉奸,但范文程并没有因此惩罚那些与自己作对的人,相反,他一直都在安抚民心。
当明朝的京师先后被李自成和清军夺取,每个人都无法适应这快速的变化,受苦的不仅是那些无辜的黎明百姓,明朝的忠臣遗老、投降于李自成的官吏、未来得及撤走的起义军,他们又该何去何从?皇太极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并且下令——勿杀无辜、勿夺钱财、勿焚庐舍,这才使偌大的北京城安定下来。
饱受战争的摧残,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无疑,这是一个最需要人才的年代,而受过不公平待遇的范文程自然知道如何才能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寒窗苦读的学子登上政治或者军事的舞台。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通过办学校和进行考试选拔人才。而且范文程指出了清朝重满人轻汉人的缺点,提出治理天下的基础就是会用人,所以应该对参与考试的人没有种族上的歧视,满、蒙、汉族的知识分子都可以参加,并且一视同仁。
短短的几年里,通过考试等一系列公平的竞争,清朝政府选拔了数量可观的人才,这其中,有很多青年。这些知识分子,忠于清朝,大多数都成为许多衙门的骨干力量,也是清统一全国的重要力量。毫不夸张地说,范文程就是清初的一位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