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子午谷奇谋的凶险之处到底是什么?

子午谷奇谋这条具有广泛争议兵家奇策,最早出现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是由大将魏延提出的。

但是由于此计过于凶险当即就被诸葛亮给否认了。直到北伐彻底结束,也没有被采纳过。当年的这一条计谋是否可行,也就成了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那么诸葛亮是因为何种目的而没有采纳一计策的呢?子午谷奇谋可行性到底有多强了?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详细的分析。帮大家彻底的解决这个不解之谜。

结合诸葛亮的《出师表》来看总结起来共有三点:

第一、匡扶汉室,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

早在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就向诸葛亮表明了毕生的理想和信念,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愿意随刘备出山。身逢乱世的诸葛亮满腹经纶早已有报国之心,只是一直以来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明主,所以才久居隆中坚守不出。

然而刘备的出现让诸葛亮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也算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晓天下,所以才有了《隆中对》这一幅伟大战略蓝图,也给刘备的前进之路指明了方向。

而刘备的到来,让诸葛亮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可谓是相辅相成,诸葛亮对刘备有着辅佐之情,刘备对诸葛亮同样也有着知遇之恩。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不仅是刘备的理想,也是诸葛亮心愿。所以君臣二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

然而遗憾的是夷陵大战失败,致使这位心系天下的汉室后裔刘备抑郁而终,带着他未尽的事业驾鹤西去,匡扶汉室的重担也就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为了报答先主的恩情,诸葛亮不得不肩负起这一伟大的使命继续前行,所以这就是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原因之一。

子午谷奇谋的凶险之处到底是什么?子午谷奇谋的凶险之处到底是什么?

第二、转移矛盾,凝聚人心

在《出师表》中有诸葛亮说到过这么一句话: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就是说蜀国实力弱小,此时正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

那么我们结合当时的各方的情形来看,蜀国的危机到底来自于哪里?对于蜀国来说最大的威胁无非来自于北方的曹魏,但此时曹魏政权内部新帝曹睿刚刚继位不久,政权还尚未稳定,对实力弱小的蜀国还无暇顾及。

自汉中大战以后,曹魏并没有对蜀国展开过进攻。而是在专心的治理自己的内政,除了对付东吴以外,并没有对蜀汉进行挑衅,所以北方的威胁是不存在的。

东边也更没有这个可能,自从夷陵大战之后,诸葛亮就立刻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重新建立起了友好,所以东吴也不可能对蜀汉构成威胁。那么诸葛亮所说的危机无非就是来自蜀汉政权的内部。

刘备从入川取代原来的蜀主刘璋,到后来建立起蜀汉政权,也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根基并不牢固。在蜀国内部存在着至少两股实力,第一股势力就蜀中原有的一股势力,我们可以称作是益州势力,代表人物就比如李严。另外一股势力也就是跟随刘备从荆州过来的那股势力,我们可以称作荆州势力,代表人物就如诸葛亮。

然而刘备进入益州,反客为主在别人的地盘上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难免会对原有的势力产生影响。所以两股不同势力的存在,对蜀汉政权的向前发展一定会产生一些影响,因为在很多的大致方针上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时间久了一定会产生矛盾和分歧,就好比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蜀国政权刚刚建立,内部矛盾就已经形成了,诸葛亮作为蜀汉主要当家人就必须想办法化解这个矛盾,如果不去解决,刘备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政权,早晚会被内部的矛盾慢慢的腐蚀掉。

所以为了凝聚人心巩固政权,诸葛亮不得不举起先帝刘备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的大旗。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形式,才能使得蜀国上下一心精诚团结。诸葛亮北伐中原是借用刘备的遗命,将蜀汉内部的矛盾通过战争形式给转移出去。

子午谷奇谋的凶险之处到底是什么?子午谷奇谋的凶险之处到底是什么?

第三、为蜀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蜀汉政权建立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但此时的蜀国偏安一隅,在三国中是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主要当家人,不得不为蜀国的长远利益来考虑。他深知蜀汉作为实力最弱的一方,如果不思进取偏安一隅早晚会被比自己强大的曹魏给灭掉。

就像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奏表中提到的一样,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因为蜀汉在进行自身发展的时候,曹魏政权也同样在继续做大做强。所以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要想保住蜀汉政权的长治久安,就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通过不断的北伐来守住蜀汉的北大门。

搞清楚了北伐的真正目的,也就明白了诸葛亮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深知靠蜀国的实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击败曹魏的,匡扶汉室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夺取中原还于旧都就必须做长远的打算。

所以诸葛亮从蜀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了一番符合实际的战略规划: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其目的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利用有限的力量,逐步蚕食魏国的领土,为蜀国争取更大的利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真正的战略意图,就是绕道祁山以西控制街亭,切断街亭以西的魏军与关中的联系。然后逐步蚕食陇西各营,给蜀国争取更多的领土和子民,陇西一代这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养兵屯田,更适合培养骑兵,是一个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好地方。

所以诸葛亮只要在第一次北伐中能够彻底的吞并这些地方,就等于为蜀国争取到了所有的西部地区。蜀汉一旦拥有了这么多的地盘,才算真正拥有了与曹魏一决高下的实力,这样一来蜀军就可以雄踞西北,对关中长安等地区形成俯冲之势。

这也是诸葛亮所说的立稳脚根后,择日攻取长安的意思。诸葛亮不是不想攻取长安,只是不想急于攻取长安。诸葛亮的每一步都是从蜀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出发的,诸葛亮生平谨慎,不去冒险不等于他不敢冒险,否则就没有空城计退魏军的奇计了。

从蜀国的实力出发,也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出发,我们就知道诸葛亮不采纳这一计策的原因了。是因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过于凶险,在小编看来它的凶险不在于它到底能不能成功,而是它成功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情况。

子午谷奇谋的凶险之处到底是什么?子午谷奇谋的凶险之处到底是什么?

我们大可以想象一下,即使魏延率领五千人马毫发无损,穿越子午谷成功的来到长安城下,长安城作为汉朝旧都,城墙肯定是牢不可摧高不可攀,仅凭他这区区五千人马穿越子午谷不可能携带攻城所用的云梯之类的装备,所以他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长安。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攻破,势必会被魏军内外夹击给一举歼灭。

如果就如魏延所说的那样,长安城的守将是夏侯楙这样的草包,看到蜀军杀来弃城而逃。就算魏延攻入长安,那他这区区五千人马在一时间内能不能守住偌大的一个长安城也还不得而知,除非是魏军不来反扑不来救援。

长安作为魏国镇守雍凉的首府,又是汉朝的旧都,无论从各方面都对曹魏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魏国皇帝曹睿也并不是一个昏庸之辈,所以绝对不会坐视长安沦陷而不管不顾的,势必会派大军来救援长安。这样一来魏延的这点人马,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曹魏大军疯狂反扑的。

另外魏延率领五千蜀军攻入长安,就等于孤军深入到魏国境内,凶险程度可想而知。并且在这里他们没有群众基础,粮草问题也就没办法解决,如果魏军一旦从四面八方围攻而来,魏延所率领的五千人马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不战自乱,这和直接葬身子午谷没有区别。

如果魏主曹睿派出司马懿这样老谋深算的人出来主战,以司马懿的智慧完全有可能对夺取长安的蜀军,来个围而不攻以逸待劳,等待着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的到来,最后来个大包围,这不是不可能。那么诸葛亮还有整个蜀军就将会遭遇灭顶之灾,蜀汉王朝也就坚持不到公元263年了。

如果诸葛亮也能猜透司马懿的用意不去上他的当,那么就只能看着魏延这支人马活活的困死。诸葛亮作为蜀军的主将,会看着自己的军队就这样被消灭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所以这也就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不是没有道理。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也就没有意义呢,也就是说不管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对蜀军都是毫无作用的。魏延作为一位带兵的将领,建功立业攻城略地,所考虑只是单方面的战术问题。没有站在诸葛亮的角度对战局做个全方位的考虑。

而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领兵打仗为了兴复汉室所考虑的是长远的战略问题,所以二者在关键问题上产生严重的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只是魏延缺乏大局观不懂得诸葛亮的真正用意而已。

曾经我也是从战术层面出发,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可行的,但是后来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当了解到诸葛亮真正的战略意图后,才明白子午谷奇谋是多么的不可行。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