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三国演义》真的抹黑了曹操吗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艺术成就之高和影响力之大无以复加。不过,这部巨作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三国历史时期为背景,就无法避免的要与三国历史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评价《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道:“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塑造是相当精彩的,但由于作品里有大量的虚构内容,直接导致很多人物的形象与真实的历史相差较大,比较典型的就是曹操。

文史界普遍认为《三国演义》的倾向就是“贬曹扬刘”,通俗点讲,就是《三国演义》抹黑了曹操。但这倒也不能怪罗贯中,因为他本人所处的元末明初的时代,官方的儒家正统思想本身就将曹操打入了深渊。

《三国演义》真的抹黑了曹操吗《三国演义》真的抹黑了曹操吗

《三国演义》真的抹黑了曹操吗?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的确抹黑了。

例如:

第四回,曹操误杀了父亲好友吕伯奢的家人之后不思悔改,将错就错把吕伯奢本人也杀害了,而且事后理直气壮地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来;

第十七回,曹操为安抚因粮草不济而怨声载道的士兵们,故意诬陷管粮官王垕贪污军粮,将其冤杀,作了自己的替罪羊;

第四十八回,在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说话太直白,说曹操的诗中有不吉之言,惹得酒醉的曹操直接举槊刺死了刘馥;

第七十二回,曹操借口梦中杀人杀害了一名随从,而且妒忌杨修的才华将其杀死……

这些无一例外地均为虚构,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生性多疑、凶残嗜杀的奸雄形象。

然而,罗贯中本人也并不是只毫无忌惮地大肆抹黑曹操,其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很多对曹操的客观评价。例如,罗贯中在书中写诗高度赞扬曹操的政治军事成就——“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还有,官渡之战后,曹操当众焚毁了部属私通袁绍的书信时,罗贯中在书中赞扬他:“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不过,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通过评书、戏曲、口口相传的方式是很难仔细读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客观评价的,官方引导什么方向,普通大众就涌向什么方向。更重要的是,流传最广,一直到今天都是最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实际上是经过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其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加强了原版中“贬曹扬刘”的倾向,可以说,清代以后的伴随着毛宗岗版《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的历史形象也彻底变成了大反派。

近现代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研究,民间对于曹操的评价也越来越正面,曹操在文史教课书中就是以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冠名方式出现的。近些年的历史翻案热潮有失去客观的倾向,曹操也在浪潮中被开始洗去黑点,貌似要“沉冤昭雪”了。但实际上,这很容易矫枉过正,让人误以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没有黑点。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有没有黑点呢?

答案是有,而且分量大,数量也不少。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主要有以下几个黑点:

一、频繁屠城

曹操一生征战30多年,虽然用兵如神,消灭了除孙权、刘备之外的其他割据势力,但他却在无数的大小战争留下了极不光彩地一面——屠城。

曹操是三国时期留下屠城记录最多的军阀(孙权有破黄祖时屠江夏的记录,刘备一生没留下任何屠城记录),仅仅从《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正统史籍上可以查到的屠城记录就有: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攻陶谦,屠徐州;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击破张邈,屠雍城;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吕布,再屠徐州彭城;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胜之后借口袁绍军队是假投降,坑杀了七万降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打袁绍第三子袁尚,屠邺城;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征伐乌丸,屠柳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屠宛城(曹操治军严整,夏侯渊和曹仁又是曹操的心腹,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此二人不会私自屠城的)……

在曹操众多的屠城记录中,征讨陶谦时的徐州大屠杀是最为后世所熟知和争议的。据《后汉书·陶谦列传》记载: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曹操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所杀,曹操便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结果为泄愤屠杀了雎陵、夏丘、彭城等多地的平民百姓。

不过,被杀的人数后世争议颇大,《后汉书·陶谦列传》中的数十万记载明显夸大,《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中则记载:

“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被屠杀人数又变成了数万。

不过,不管是数万还是数十万,屠徐州的事实是板上钉钉,洗脱不掉的,就连“为尊者讳”、极力树立曹操光辉形象的《三国志·武帝纪》中也并没有回避曹操屠徐州的事实——“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最为讽刺的是,曹操在其名篇《蒿里行》里居然写出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哀叹诗句,难道他忘了这些悲惨的景象很多都是他本人亲自搞出来的?

二、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邺城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建筑精美、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一大世界奇观,还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但它的修建过程可没有那么美,反而是血腥无比的。

建安五年(200年),雄踞河北的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仅仅两年之后就病逝了。但由于其生前没妥善处理儿子之间的纷争,导致袁绍死后,长子袁谭与三子袁尚矛盾激化,相互攻伐,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二人最后全被曹操收拾了,河北也彻底被曹操所占。

曹操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搞了不少祸害百姓的事,《三国志·魏书》里都有明确记载。例如,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打袁尚时决堤用水淹邺城,导致城中“饿死者过半”,后来又搞屠城。问题是,河北在前一年(203年)就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导致“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的局面。

另外,由于攻打袁谭时恰逢冬季,为保证战争顺利,曹操不得不征调百姓去服凿冰的徭役。结果出现了《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记载的情况“初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百姓大规模逃亡,曹操下令不接受这些人的投降。

可以说,河北百姓在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生存艰难,于是就出现了《后汉书》中记载的“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的情况,袁尚败逃投奔乌桓时,居然有十几万户百姓跟随。

当然,曹操也十分清楚恢复民生经济的重要性,所以他也看到了河北的惨状,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意思是说河北遭受了袁氏的苦难,今年的赋税不用交了(反正也交不出来啦,而且把锅甩到了袁氏的头上)。

实际上,在战争环境下,百姓不可能没有徭役,甚至说攻城时造成无辜百姓被杀也在所难免,不能过分苛责曹操一心为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曹操在明知道河北民生艰难,需要长时间休养生息的情况下还大兴土木,修建邺城三台。曹操在建安十年(205年)平定冀州、青州,到了建安十五年(210年)铜雀台便修成,可想而知河北百姓根本就没有消停几年、负担十分沉重。

于是乎,建安十六年(211年)田银、苏伯等人就趁曹操西关中马超之时在冀州河间聚众起义,声势十分浩大,结果曹操派遣大将曹仁联合鲜卑首领轲比能骑兵才成功予以绞杀,起义平定之后曹操继续修建金虎台、冰井台,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建成。

三、粗暴迁民、大失民心

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的保障。曹操在多次战争中都有大规模的迁民行动,目的是增加自己的人口和赋税,削弱敌方的国力物力。这原本是一个利于长远的政策,但曹操的迁民方式过于粗暴、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结果引发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反而大失民心。

《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中记载,刘馥在担任扬州刺史期间治理淮南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官民有畜”,结果建安十三年(208年)刘馥死后,曹操开始在淮南驻军,准备对东吴用兵,发现战争不可能短期结束之后便萌生了迁走江淮百姓的想法。

《三国志·蒋济列传》记载:“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蒋济曾劝谏曹操不要迁走江淮百姓,结果曹操不听,而导致了江淮十几万百姓拒绝北迁,全都南下跑到了东吴,曹操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记载:“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

张既担任雍州刺史时,曹操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遭受失利,为削弱刘备,曹操将汉中百姓近乎全部迁走,顺便也把雍州部分百姓迁到河北,结果引发了多个郡县出现叛乱,一直到曹丕即位时才全部平定。

《三国志·胡昭传》记载:

“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大战之际便在河南征发民夫去汉中服徭役,结果很多百姓不从,纷纷投奔关羽。关羽之所以能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要迁都避其锋芒,除了关羽自身勇武善战之外,河南百姓的反曹响应也是极其重要的。曹操在河南的、迁民等行动大失民心,致使关羽北上之时百姓箪食壶浆迎接!

可以说,曹操屠城、大兴土木、粗暴迁民等许多做法都激起民愤民怨,致使他在防备北方外患,征讨孙权、刘备至外还要应对朝廷上的汉室反对力量、镇压国内层出不穷的百姓起义,分散的精力,复杂的环境致使他虽然国力强盛、政治军事才能杰出,确终生未能一统天下。

虽然《三国演义》里虚构捏造了不少污水往曹操身上泼,属于抹黑行为,但并不代表正史中曹操没有黑点,相反,曹操的黑点着实不少。因此,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切莫以偏概全,需要看到他们为历史进程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注意带来了的危害。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