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是否算得上一流名将

在有关三国的所有话题中,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无疑是极具争议的一个。有人认为,诸葛亮率疲敝弱小之蜀汉,却能够硬怼比其强大得多的曹魏,足以证明其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有人拿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那段评价“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说孔明是一流政治家、二流军事家,其军事水平不过尔尔。

这一褒一贬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实际上,这两种观点虽都有其依据,但也均不全面。

那么,孔明真实的军事能力是怎样的?他能不能被算作中国古代一流名将呢?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是否算得上一流名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是否算得上一流名将

诸葛亮军事能力的成长过程

和古今中外很多军事统帅一样,孔明的军事能力也有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毕竟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打仗的。在加入刘备集团后,到刘备去世这段时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并不多。火烧博望是刘备指挥的,火烧新野完全是《三国演义》虚构;赤壁之战出力最多的是周瑜,孔明的作用则是鼓励、团结荆州士人集团支持刘备,并在外交上坚定孙刘联合抗曹,军事方面贡献较少。

赤壁之后刘备入川,其谋主乃是庞统,孔明只是在庞统死后,率张飞赵云驰援刘备,短暂地“风光”一把。后来刘备取汉中,谋划主要靠法正,伐吴主要靠黄权。孔明两次都是身为留守重臣坐镇成都,协调各方力量支援前线,作用仍不可小视,也足以说明其在蜀汉政权的地位之重。

刘备死后,接管蜀汉军政大权的孔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军旅生涯。他首先南下平定了反叛的西南蕃部酋长及土豪武装,但这场战争对手实力不强且四分五裂,不具有参考价值,随后便是五次北伐曹魏。如果要研究孔明军事水平如何,我们就必须、也只能通过认真分析这五次北伐中汉军打得怎么样来得出结论。

北伐道路的选择

后世演义中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孔明北伐时只有两次是进军祁山。这里的祁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秦岭的祁山山道。我们知道,曹魏和蜀汉之间,有秦岭天险相阻隔。不论曹魏南征还是蜀汉北伐,都必须先翻越秦岭,才能谈下一步的行动。

当时,适合大兵团通过的秦岭山道,一共只有五条即祁山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

这五条道各有优劣:

子午道向北的出口接近长安,如魏延所计划的那样,从这里走可奇袭长安,但子午谷路程最长,而且不好走,如果不能迅速攻克长安,大军容易进退失据,故而诸葛亮拒绝采纳魏延之计完全在情理之中。

傥骆道路程最短,但栈道大多毁弃,通行状况糟糕。后来曹爽南下,走的就是这条道,结果被汉军据险击败。

褒斜道通行状况最好,沿途还有粮仓可用。但其间地势较为平坦,大军行进至此,容易被敌方侦知,无法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孔明五次北伐,只从这里走了一次。

陈仓道在西汉之前,可以坐船沿汉水直达关中。正因如此,韩信才能够施展“暗渡陈仓”之计。很显然,水路进军要比陆路好得多,不仅可以节省官兵体力,还能够省下大量用于运输粮草辎重的牛马车仗,利于大军补给。但西汉初年,由于地震破坏,陈仓道只有从汉中到略阳一段仍可走水路,剩余部分完全废了,孔明北伐也只从这里走过一次。

走祁山道出汉中可快速抵达陇右,也能迅速回撤,不至于进退失据。所以,孔明对祁山道情有独钟,不仅第一、四次北伐主打这条道,第三次北伐也主要在此活动。但问题是,和前面四条道不同:从这里出兵并不直接指向曹魏的重要地区——关中,需要拿下陇右后再挥师东进,这样容易给驻守关中的敌军留下充足的布防时间。

正因为诸葛亮青睐祁山道,所以后世不少人以此抨击其用兵策略。例如明末大儒王夫之就说:“其初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读通鉴论》)意思是诸葛亮北伐,本应直取关中,但他却将主要精力放在陇右,可见其目的乃是以攻为守,拓展蜀汉生存空间而已。

北伐策略的选择

应该说,王夫之所言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上帝视角”来审视诸葛亮北伐,就会明白王夫之只说到了史实的一部分。实际上,终孔明一生,他都致力于实现《隆中对》中提出的两路北伐策略: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以看出,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将关中地区作为主要战场,所以他才会建议由刘备亲率重兵“出于秦川”。

但随着关羽败亡,从荆州出兵牵制中原魏军已不可能。若只由汉中一路攻击关中,必遭关中、陇右、中原三个方向魏军的围攻。怎么办?别急,有人已经替蜀汉谋划了一套替代方案——这就是法正的《汉中策》。

《汉中策》中,法正主张夺取汉中后“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三国志·法正传》)。也就是说,对蜀汉而言,在据有汉中后,上策可按《隆中对》的既定方针,两路进发收复两汉旧都长安、洛阳;中策是拿下雍、凉二州,也就是陇右地区,从汉中、陇右两个方向夹攻关中。下策是据守秦岭天险,守土安民。

由此不难看出,孔明北伐,实际正是依据《汉中策》的部署,即在失去荆州后,想办法占据陇右,这样就能够充分运用陇右的军事资源,并广泛发动当地蕃部,与汉中之师夹攻长安,拿下关中——这成为了孔明北伐的总体战略布局。而且,进攻陇右也可大大出乎曹魏的预料。

在曹魏看来,对蜀汉的重点布防区域肯定的是关中,并以长安为重中之重,陇右一带兵力不强。如果汉军进入陇右,长安魏军向西救援,就不得不经陆路穿越整个关中平原(渭水湍急且不能逆流行船,魏军西进走不了水路),从街亭隘口穿过陇山,再折向西南,才能到达陇右。这一行军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体力消耗极大,粮草供应也是难题。如果汉军动作足够快,就可以在魏军跨过陇山前夺取陇右。

北伐战术的运用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以赵云、邓芝率一部偏师为疑兵出褒斜道,自己率主力出祁山直扑陇右。从后来的情况看,这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曹真率领的魏军主力完全被赵云部吸引,而陇右地区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投降,只剩广魏、陇西二郡垂死挣扎,魏明帝曹睿急忙调张郃率军驰援陇右。

此时,整体态势对汉军有利:曹睿不能判明赵云部是否为偏师,故亲率重兵支援曹真,他自己也坐镇长安督战。张郃部昼夜兼程,体力消耗很大。

但在关键的街亭之战中,孔明以擅长参谋但缺乏统兵经验的马谡挂帅迎战张郃,结果失利,这导致孔明如不退兵,就只能背靠广魏、陇西两座未破的坚城与魏军决战,风险太大。蜀汉兵少,缺乏本钱的孔明无法豪赌一回,保险起见选择撤军。

此次北伐半途而废,但汉军收获很大:它以实践证明陇右、汉中两路攻取关中是可行的,且进攻陇右进展神速、赵云部死死拖住曹真,汉军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术执行力。孔明走时将天水等三郡军民全部迁入汉中,也削弱了曹魏在陇右的力量。

同年冬,孔明第二次北伐中原。这一回,他趁魏军主力在石亭被东吴大败之机,选择从陈仓开进,意图在魏军力量尚未调至关中前尽快攻克长安。但不想曹魏早就派大将郝昭镇守陈仓,而汉军为加快行军速度,没有携带笨重的攻城器械。考虑到短时间无法拿下陈仓,继续对峙则不利于汉军,孔明遂撤军而走。但他抓住曹魏援军轻敌冒进的有利战机,设伏击杀了魏军大将王双,在战术上取得了完胜。

建兴七年(229年),孔明发起第三次北伐。突袭长安的失败,使其将重心重新放回陇右。这一次,他派陈式领兵攻占武都、阴平。拿下二郡,使汉军从汉中出发后,可直接沿二郡水道进入陇右,节省了百余里的路程(日后姜维便多次从这里走水路伐魏),更获取了一个进入陇右的前进基地。由此可见,孔明的眼光不一般。紧接着翌年孔明第四次北伐,就直接由武都、阴平入祁山道,出其不意击溃郭淮,攻占陇右上邽郡,收取了上邽的小麦。

此番出征,诸葛亮志在必得,汉军阵容强大,还装备了木牛流马以提高后勤运输效率。曹魏方面因曹真患病,司马懿首度作为统帅出征。

这是孔明、仲达两人的第一次较量,也是两人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孔明见司马懿前来,遂移至祁山拒敌。司马懿见汉军气盛,坚守不出,遭到张郃、戴陵等曹魏宿将讥笑。诸葛亮也故意后撤,吸引司马懿来追。司马懿深恐中计,仍不愿主动进攻。张郃建议遣奇兵截断汉军归路,遭到否决。后魏将纷纷抱怨,军心不稳。而汉军这边,王平率军猛攻祁山寨,曹魏守军告急。眼看不打不行了,司马懿这才命张郃率军进攻王平,自己进攻诸葛亮。结果诸葛亮部一触即溃,王平部却力战不退。司马懿以为王平部才是汉军主力,遂挥师支援张郃,结果途中遭汉军三面夹攻损失惨重,自己险些被擒。

此战充分展现了孔明的军事才能,无论战略战术,孔明都做到了极致。《晋书》中说此役司马懿获胜,《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说诸葛亮获胜,《三国志》则对胜负不置可否。由此可见,《晋书》无非是为了给司马懿脸上贴金而讳败为胜。《三国志》不提胜负,当时陈寿不愿昧着良心说司马懿获胜,可身为晋人又不敢说司马懿战败,只好这般折衷处理。

北伐战果:真的很出色

第四次北伐无疑是孔明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但蜀汉内部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士人集团欲趁孔明在外之机夺权。虽然孔明及时撤军罢黜李严,镇住了朝堂上的暗流,但也失去了攻取陇右的良机。不过撤军时,孔明巧设疑阵,杀死曹魏名将张郃,再一次给曹魏以重创,自始至终都压了司马懿一头,两人的军事能力高下立判。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时,孔明的身体状况已不乐观,不可能再采取徐图陇右、再进关中的策略。为求速胜,他一方面联络东吴共同出兵,自己则直接选择最好走的褒斜道,以图直捣关中。而再度挂帅拒敌的司马懿吃了上回的亏,任凭你说什么也不打了,率军死守不出。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期间只发生了几场互有胜负的小仗。不久后,东吴因失利撤军,孔明绝望之下星落五丈原,汉军全部退回汉中。

纵观孔明五次北伐,每一次都是在整体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战略布局和恰当的战术运用屡屡击败强敌。尽管最后汉军没能实现夺取关中的总目标,但每次总能以较小代价给曹魏造成较大损失,迫使魏军只能采取守势以求安保,可以说完全被诸葛亮压制了。司马懿在面对孔明时的表现,比之曹真尚有不及。日后其平定辽东,更是参考了孔明的谋划方略,故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诸葛亮无疑是他那个时代中最为出色的将星,无愧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的称号。

笔者在最后引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释中的一段话,来为一代名臣正名: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