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张学良的奉军为何惨败给苏联?
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是少帅张学良做出的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刚刚通过东北易帜在全国大出风头的少帅本想通过收回中东路一展男儿抱负,然而,东北军的惨败却给少帅被泼了一桶冷水,也令全中国都大跌眼镜。或许很多人不看好东北军能够打赢苏联,但却没人想到会输的这么惨,这背后又有哪些隐情呢?
实际上,在中苏开战之前,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本人,都是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上一次对苏俄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还是在一战末期,北洋政府以协约国的身份进军海参崴,干涉苏俄内战。虽然不过是走过场,但毕竟还是进入苏俄本土作战啊!后来,孙中山先生力主联合苏联,国民党也与苏联有了比较密切的交往,不但获得了不少军备资助,蒋介石也曾前往苏联考察。因此,国民党内部对苏联是有着一个主观认识的,认为中国与苏联实力差距不大。
中东路事件张学良的奉军为何惨败给苏联?
对于张学良的东北军,蒋介石也是充满信心。的确,从账面实力来看,当时的东北军甚至不弱于蒋介石的中央军。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又拥有强大的军备生产能力。以奉天兵工厂为首的一批军工企业,能够仿制国际主流的军事装备,甚至当日本占领沈阳后,都惊叹东北军的生产能力。东北军的海军拥有3300人,占全国的61%;空军则拥有400架飞机,甚至比抗战初期全中国的飞机总量都大。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此强大的东北军在苏联军队面前却不堪一击。“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伤亡近3000人,被俘7000人,而苏联伤亡则不足1000人,东北边境的满洲里等城市也遭到了战火的侵袭,很多地方成为一片废墟,宅心仁厚的张学良看到这悲惨的场景、惨痛的现实,只能无奈的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
东北军为何会败得如此凄惨?
首先是硬实力差距。东北军账面实力虽然很强,但水分却很大。东北军大多出身草莽,像郭松龄这种出身军校的人才并不多,虽然张作霖创立了东北陆军讲武堂,但有素养的高级军事人员依然极度缺乏。于是,东北军训练、指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在北洋时代就已经很明显了。在传统的军阀当中,东北军也是主力部队比重小,杂牌部队多的典型,声势浩大,但打起来却不咋地。
另一方面,当时的苏联正处于透支农业,榨取农民急速工业化的时期,可以说军工实力日新月异。1929年,苏联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和军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与当年一战之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此时的苏联虽然比不过西方,但完爆东北军还是没问题的。
其次,这时的东北军极度缺乏能够统驭三军的优秀指挥官。新一代的将领们还需历练,而随张作霖打天下的那批肱骨之臣也已经走的差不多了。曾经的奉军五虎将,郭松龄姜登选两人被杀,韩麟春重病隐退,李景林修仙问道去了,就剩个最不靠谱的张宗昌。
而东北军的内斗却一直没停。老张处死了叛变的郭松龄,而小张一上台就诱杀了东北军的另一位重臣杨宇霆。这让东北军内部的很多人也都心生疑窦,甚至出现了暗地里反对张学良的情绪。如此一来,东北军的战斗力便又打了折扣。
至于那个张宗昌,他引以为傲的白俄军,遇到了苏联人,就被打回了原形,毕竟苏联人最擅长的就是打内战。而指着一生只靠郭松龄辅佐打过一次胜仗的张学良统筹全局,显然也是不靠谱的。
最后,蒋委员长的大忽悠本色也着实坑了张少帅。当时张学良下定决心跟苏联翻脸,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老蒋许诺给钱、给枪、给炮,全方位支持。但结果呢?张学良在打苏联,老蒋也没闲着,正和西北军打的不亦乐乎,不但不给张学良支持了,还合计着想让张学良出兵帮着一起打内战呢。这不但寒了张学良的心,也让东北军孤立无援,惨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张学良挑起“中东路事件”本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之举,但在很多方面都欠缺考虑,国内环境不利于东北军,硬实力又处于下风。结果,这就造成东北军空有精良装备,却难以保卫国土、守卫家园,实在是令人遗憾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