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是法治思想吗?
说到商鞅,我们都知道他在战国时在秦国的变法。最近这几年随着《大秦帝国》等一系列主打“老秦人”的影视剧的热播,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大秦热”,连带着商鞅以及他后续的诸多法家学派,也都被抬到了很高的位置。当然,我们无意否定商鞅以及后续法家的历史功绩,但这几年网上对法家、秦制的吹捧,也实在有点太过了。今天咱们就从商鞅入手,带大家看看真实的法家到底是什么样。
商鞅原来是卫国人,本名叫公孙鞅,后来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地,故被后人称为商鞅。商鞅成年后并没有在母国卫国寻求发展,而是来到了当时的强国——魏国,希望在这里一展宏图。但可惜的是,他在魏国辗转数年,一直未受到重用,于是他便又去了秦国。正是在秦国,商鞅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商鞅来到秦国时,秦孝公正因国力贫弱而忧心忡忡,他急需一场变革来改变国家力量、提升国家地位。而商鞅的到来正满足了他的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在听完商鞅关于法家治国思想的论述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正式任用商鞅变法。
第一,实行连坐法。也就是邻里之间如果有人犯罪,但却不互相告发的,所有人无论是否参与犯罪一律都受罚。与此同时,如果有人告发犯罪,则会受到奖赏。
第二,强迫民众分家。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男性却不分家,政府会向这个家庭收取双倍赋税。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是法治思想吗?
第三,无论普通民众还是贵族,如果想要获取爵位都必须立有战功。
从上文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削弱基层民众的凝聚力,比如连坐法削弱了邻里间的互相信任度,而分异令则削弱了亲族之间的紧密关系。第二是削弱封建贵族的势力,要求贵族无战功不得封爵。而平民立战功可以封爵,又能对旧贵族的势力形成制约。既然平民凝聚力被削弱了,贵族势力也受到打击,那对谁最有利呢?当然是秦国国君。经过削弱和打击的贵族与平民,在秦国国君面前变成了绝对的弱势,从此只能任由君主驱使而无力反抗。
如果只是从变法的制度角度去考量,商鞅变法并没有后世史学家说的那般残酷。但是如果继续深究商鞅变法的精神内核,那么它对人民的残酷性将暴露无遗。
商鞅指出,对于人民而言,在精神上有六种东西是非常有害的。这六种东西具体指的是,诗书、礼乐、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什么在正常人看来属于人类文明之光的东西,在商鞅看来却是有害的呢?原因可能是这六样东西是人类在思考过后制定出的原则和操守,而有了这些原则和操守之后,国民就不容易被随意操控,国家也就不能够将君王的意志随意强加在人民的身上。这些理念与法家思想正好相对,不利于君主集权,对国家也就是有害的。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够不使人民生出“诗书礼乐”这些道德原则和操守呢?商鞅给出的回答是,无论国家贫穷还是富有,都要进行对外扩张。因为贫穷时对外扩张,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也可以使民众不那么安定。而富有时对外扩张,则可以不让国民过得那么安逸。总之一句话,不让民众过得安逸和安定,他们就不会在精神世界上追求诗书礼乐这些东西,这样国家就能够随意操控和驱使人民。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是法治思想吗?
估计有人会说,国家如此奴役人民,如果人民反抗怎么办?方法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了,通过制度上的连坐法、告秘法和分家法,普通民众根本无力反抗政府,而贵族的实力也被无军功不得授爵的制度削弱,因此也无力反抗。可以说,商鞅变法的核心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先削弱人民的力量,再控制人民的精神,最后君主的意志就可以随意的操控整个国家。
韩非子出生显赫,是韩国宗室公子。韩非子早年和后来成为秦国宰相的李斯师出同门,二人都拜大学者荀子为师。学成之后的韩非子回到韩国后,不得重用。韩非子有口吃,不善言辞,但他的《韩非子》一书却文笔流畅,思想深刻,读之令人拍案叫绝,传到秦国后,深受秦王嬴政喜爱。为了让韩非来到秦国,嬴政不惜以武力逼迫韩国。来到秦国后的韩非,因为李斯等人的陷害,最后冤死狱中。
韩非子本人也相信法家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有五种人对国家有害,分别是学者、游侠、纵横家、工商业者以及贵族的各种门客。为什么说这些人有害呢?因为这些人要么有学识,要么有武力,要么非常的接近权力和财富。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居无定所,不安分,国家难以控制他们。
韩非子还认为,国家需要改造那些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主张,并且还喜欢违背国家意志的人。因为他们在人格上保持自我独立,国家不能随意将他们当成操作工具。那些不喜欢独立思考,容易被国家所操控的人才应该是国家的主流人群。
可以这样认为,在韩非子的治国理念中,像牛马一样的工具人才是合格的国民。普通的国民不需要思考,又或者说思考是一种罪过,人民对于国家而言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但问题又来了,但凡智力正常的人,都不可能也不愿意甘心被当成牛马一样随意驱使。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如何做呢?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是法治思想吗?
答案很简单。第一,国家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手段,将所有不顺从国家意志的游侠、学者等人一网打尽。第二,要控制社会舆论,不让人民接收到独立思考以及人格独立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还要利用官方的宣传机构,向人民灌输如何做好一个工具人的思想。
秦国运用法家思想治国,最后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成功统一华夏,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功劳不可谓不大。但法家思想给秦朝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大。秦始皇死后,人们无法继续忍受秦朝的暴政,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即便如此,法家思想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秦朝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法家思想的迷恋。愚民、弱民以及将君主的意志强加在整个国家的民众之上,这似乎就是大多数封建帝王的人生追求。
在一些影视剧的渲染和影响下,战国时的法家思想似乎已经有所洗白,甚至有些人将其拔高成现代法治思想的渊源。但文史君想说的是,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和今天的法治思想完全是两个概念。法家思想强调的是通过严刑酷法来巩固君王统治,法律不是为人民制定的,而是为君王制定的。而现代的法治思想,为的是保障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法家思想最终追求的是使人民丧失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从而成为君王的工具。而法治思想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2、谌旭彬:《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阚翔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