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儒、法正统之争,法家输在何处?儒家又赢在哪里?

很多人认为法家其实要比儒家更应该作为统治思想,那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识了法家的本质。

将法家和儒家做一个对比,就知道法家的思想其实没有一丁点的机会。

表面来看,法家讲求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以管理军队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即所谓的“责功重赏,任刑用诛”。

但是,这个赏罚有一个大的前提:尚功。

贤能,但对国家无益的人,不赏;卑劣,但对统治无害的人,不罚。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能力再高,名声再好,但是没有为统治阶级服务,就忽视他;而一个人道德品质十分败坏,但如果他没有对国家的运行造成危害,也不会惩治他。

可以看到,这种法治和当下所说的法律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它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是真正的统治工具。

有着国家作为后盾,导致了法家十分迷信刑律的强制力,所以,它只需要通过高压来监控社会,不要违反其所制定的规则就可以了。

儒家早就看出来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它提出来: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儒家认为与其强制让人民遵守其制定的规则,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去监控违背规则的人,倒不如让人民发自内心地认可这种规则,形成一种道德上的约束力。当有人违背了其所制定的规范,不待国家惩治,最先就会受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谴责。

驾车的马不听从指挥,法家的办法是直接杀掉,儒家的办法是逐渐驯服。对比来看,儒家的办法要高明得多。

法家是愚民的,只需要强制推行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就能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所以,百姓的愚昧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如果百姓有了自己的思想,就难免对其所制定的规则产生怀疑,不利于管理。

所以,以法家为治国理念的秦朝会做出“焚书坑儒”的事情。虽然烧掉的只是民间非正规出版的书籍,而方士、儒生以古非今的议论也触犯了刚刚颁发的秦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削弱了民间对于“智慧”的需求。

儒、法正统之争,法家输在何处?儒家又赢在哪里?儒、法正统之争,法家输在何处?儒家又赢在哪里?

儒家恰恰是讲求“智民”的,要让百姓认同其所制定的道德规范,那么就必然需要百姓有一定的智慧。

只有理解了道德本身,才会产生根深蒂固的认同感。

所以儒家从孔子时代就要把教育的权利从官府下放到民间,努力地提高下层社会的知识水平。不同于法家所认为的无知的民众更好管理,儒家认为思想统一的民众才是真正好管理的。

从历史的趋势来看,社会上知识的普及程度是逐渐提高的。在这一方面,法家是做了逆势,而儒家才是顺应。

法家过于迷信自己的法度,甚至认为有这些法度在,国家的框架就不会倒。

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外患不断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了外来压力,所以国内出现的弊病不会被过分关注;而秦朝一统之后,缺少了外来的压迫,内部的矛盾马上就爆发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法家统治下的秦朝迅速崩溃,就是最好的诠释。

儒家认为,一个国家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组成的,这两个对立面要共存于同一个社会,那一定是存在着对双方都有益的利益基础。儒家就是通过维护共同的利益基础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

所以,儒家提出的要求几乎都是针对统治者的,对统治者占据利益基础主导地位的认知非常清晰。统治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约束极多、极大。

而效果也很明显,儒家作为正统之后,社会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了。此后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因为违背了儒家对利益基础的维护而导致的。

旧有利益基础崩溃,对立双方必不共存。形成新的对立阶层和新的利益基础,就是改朝换代的实质。

后世能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形式,其实就因为儒法双方所追求的效果其实是同一个。法家把它叫做刑律,而儒家把它叫做礼义,其实质都是制定社会规范。

但是,法家所用的激烈手法,必然会导致更多“贪功”之人得到重用,压迫被统治者的同时,也会给王权造成极大的威胁。

“积功以取大赏,奢泰以贪主位”,发展到最后,谋权篡位是必然会出现的。

所以,既被百姓憎恶,也被王权恐惧,法家不会有成功的希望,只能融入儒家,作为一种补充的手段来发挥其余热而已。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