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字狱大案:明史案与南浔诗派
在清代湖州诗坛上,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力的诗人,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章氏家族,但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则是“南浔诗派”。
湖州市南浔镇位于太湖之南,河湖环绕,从南宋时期便开始经营此地,到明清时,声名日益兴隆,成为湖州丝绸最大的交易地之一,到清末民初达到极盛时,产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说法。
南浔在清初有一段光荣和残酷的历史。清初时,有一位爱国诗人方文,写过一首《南浔叹》,可以说很形象地介绍了南浔当时的风土和典型历史事件,他写道:
南浔一村当一县,财货云屯商贾便。
中间巨富者谁子,拥资百万人所羡。
百万金钱是祸胎,片时飞灭如浮埃。
匹夫无罪怀璧罪,尽室洙夷亦可哀。
诗虽然并不太好,知名度也不高,但是这首诗却很形象地讲述了南浔在清代时的富裕,同时也点出了一桩令人震惊的文字狱案件!
南浔在清朝时,拥有中国最大的丝绸商人群体,南北生丝往来其中,无数财富滚滚而来,一直兴盛到清朝灭亡,后来,还赢得了“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美誉,方文的前两联诗句,便点明了这个特点,一个村子就比别处的一个县城还要富裕。
清朝文字狱大案:明史案与南浔诗派
而后两联,则点出了清初江南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或叫“明史案”)。
当湖州南浔富甲一方的时候,很多大商人都选择让子弟读书,雄厚的财力,自然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所以南浔附近,出现了很多达官贵人,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说法。当时,位列明末三阁老之一的大学士朱国桢,曾收集自己平生所见所闻,通读史书,写下了《史概》一书,并留下了一部没有刊印的《列朝诸臣传》,明朝亡国后,朱家家道中落,将这部书辗转卖给了南浔富商庄允诚的儿子庄廷鑨[lóng]。
庄廷鑨自幼失明,但他发奋读书,想要继承“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事迹,以盲史自居,因为家中财富惊人,招贤纳士不是难事,他们一起对这部《列朝诸臣传》进行补充和修订,改名为《明书》,但尚未刊行,庄廷鑨便英年早逝,他的父亲为了能让儿子流芳百世,于是找人刊发了此书。
然而,千不该万不该,《明史》一书中,保留了很多朱国桢的思想倾向,而且是站在亡国遗民的立场上说事,这在清初那样敏感的时候,自然是统治者所不允许的,一旦发现,后果可想而知。
偏偏有一个因贪污而革职的县令吴志荣,知道庄家巨富,临走前想要敲诈一笔,遭到拒绝后,他怀恨在心,偶然看到《明史》一书,便心生毒计,以毁谤朝廷之罪,告了上去,这自然是大事。
庄允诚赶紧上下打点,才算是压了下来,他又不放心,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富,将这部书回收上来,重新修改一些不妥的地方,然后再行刊出,等到吴志荣再看时,居然换了样子,不得志的吴志荣,便带着初版的《明史》,一路告上京城。
这一下,朝廷震惊,专门派人来查办此案。最终,庄允诚被捕入狱,死在狱中,庄廷鑨虽然早死,也受到开棺的惩罚,庄家和朱家老小,全部被杀,甚至,连所有买卖《明史》的书摊小贩、看过《明史》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这一案,牵连多达七百多家,让无数人家破人亡。
庄氏史案发生之后,江南文士人人自危,文坛、史坛死水一片,沉寂了许多年方才有点生机。
当然,这件文字狱并不是针对南浔,只是清朝统治者加强自己统治地位,打压思想的手段而已。因而南浔诗坛上,还有像黄周星、陈忱、董说等爱国诗人。其中,能够形成诗派的,只有董氏家族。
清朝文字狱大案:明史案与南浔诗派
董家自董说开始,后代子侄晚辈中,多有著名的诗人,比如董樵、董耒、董谓瑄、董浩、董灵预等,他们的诗,各有特色,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摘录一首董灵预描写农民疾苦的诗作,如下:
望雨心殊切,郊原日日晴。无云留一线,有梦到三更。
敢冀滂沱足,难期霖霖轻。农人相叹息,辛苦桔槔声。
其实,南浔诗派之所以能发展壮大,人才辈出,与董氏家族世代为官分不开,因为家族的兴盛可以在当地带来一定的地位和社会声望,后来虽然家道略有衰微,但是科举一直不断,再有,就是董家文学素养较好,诗人辈出,可谓书香门第。
当然,到晚清以后,南浔董家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南浔刘氏家族,刘氏家族在刘镛一代,成为南浔四象之首,家中财富,数以万计,当真是富可敌国。而刘镛的次子刘锦藻,不仅是商业巨擘,还是湖州近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可以说是南浔诗派的传承人。
刘锦藻曾中进士,家中巨富,他的居住地南浔小莲庄,至今仍在,是所有到南浔古镇游玩者必去的地方。当然,刘锦藻虽是南浔诗派的继承人,但与董家的诗风,已经大不相同了。
刘锦藻的诗歌,最鲜明的是极具爱国主义情怀。他有理想,有抱负,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难酬,他胸怀祖国,践行“人生百岁会有死,重或泰山轻鸿毛”的态度,忧国忧民,令人佩服。
比如,他在知道《辛丑条约》签订时痛苦地写道:
漫言梁敦化兵戈,貂传星驰诏议和。
清朝文字狱大案:明史案与南浔诗派
虎视鹰磷方弱食,雀罗鼠掘奈颓波。
筹边竟说珠崖弃,互市纷来赤岭多。
日暮新亭正愁绝,不堪举目感山河。
此诗首联便讽刺慈禧向帝国主义乞和,中间两联描绘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土地的觊觎,清政府内外交困,不禁令诗人无比忧伤,诗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怀,令人佩服。
另外,刘锦藻的诗歌,也有很多描写了南浔的风土气息,表现着他对南浔这块土地的热爱和赞美,有一首《春晚信步》写道:
雨绽新秧绿,风吹大麦黄。平芜浮野色,古树漏斜阳。
布谷村村唤,缫丝户户忙。经郑无异术,大利只农桑。
诗中突出了南浔丝绸大镇的属性,描写了南浔的美丽风景,并对农人表示了同情与热爱。
当然,南浔除了董、刘两大家族比较兴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诗人,像范锴、温日鉴等人。由此也足见,南浔可真是一个诗意的地方。
到了现代,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徐迟先生,便出生于南浔镇,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成年后的徐迟,曾经在《江南小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一口气用了66个“水晶晶的”来描绘家乡,强烈抒发了自己对南浔的热爱,他说:
“这个水晶晶的小镇,水晶晶的倒影,映出这个水晶晶的世界!这是,啊!这是我的水晶晶的家乡!”
水晶晶的南浔,有着水晶晶的诗和文化,南浔诗派虽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为诗坛点亮了一抹星星,让南浔这小小的地方,沉淀了更多温柔和诗意,难怪,小镇里处处充满了诗一般的优雅。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