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大好河山差点就毁在王振手中?
这个说法产生的原因在于王振曾经怂恿明英宗御驾出征,从而导致英宗被俘,明朝险些因群龙无首而被敌军长驱直入。不过导致这一结果的王振在英宗被俘之际就已被敌军乱刀杀死。王振本是一名秀才,而且还曾考中举人。不过他终是觉得读书一途太过艰辛,所以他选择了自阉入宫。饱读诗书的王振在成为宦官之后可谓是该群体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他十分善于察言观色,所以引得明宣宗对他十分宠信。
得到宠信的王振被提拔为东宫局郎,他与英宗之间的渊源便就是源自于此。英宗即位之后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王振并未受到太多重用,因为英宗在位初期真正执掌朝政的人是太皇太后。待太皇太后去世之后英宗开始真正执政掌权,王振也随之受到重用。基于英宗的信任,王振成功升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其地位与权势在宦官群体中位居首位。
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位以及擅权,王振利用职务之便大肆铲除异己。英宗对于王振的所作所为一直持放任态度,这也导致王振的嚣张气焰日渐高涨。就英宗对王振的宠信程度来说,他为了表示尊重一直对王振以“先生”相称。在英宗这一行为的倡导下,当时不少王侯公主将王振称呼为“翁父”,此外还有不少官员将王振认作干爹。
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因王振不肯多给赏赐而出兵侵犯明朝边境,王振听闻此事之后一再游说英宗御驾亲征。素来宠信王振的英宗听取了这个建议,但是出征途中却因天气以及粮草问题渐生退意。王振见状便又游说英宗改道,改而往他家乡蔚州这一方向走。但是走到一半王振又担心大军过境会破坏他家的庄稼,于是他又说动英宗改道宣府。这一次改道让明军与瓦剌军狭路相逢,最后英宗被俘,王振则死于乱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