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太监王振,入宫前是落魄的教书先生,还生了一个儿子
王振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开启了明朝宦官专权的先河。
这位被皇帝朱祁镇称为“先生”的人,却是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49年9月1日)中秋,导致大明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剌击败,皇帝朱祁镇被俘,酿成“土木堡之变”的主要责任人,最后被护卫将军樊忠锤击而死。
尽管王振在历史上扮演一个极为不光彩的角色,但皇帝朱祁镇却对他念念不忘,在夺门之变后还为他正名,向世人诉说他们之间的主仆情深。
天顺年间,朱祁镇不仅将王振生前所建的家庙智化寺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还给王振建旌忠祠,御赐碑,描述王振的功德和死因。
正统改元,辅上举继大统。十五年间,海宇宁谧、人民乐业,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有社稷之功矣。曩者,车驾北征,囗〔振〕囗〔以〕囗〔腹〕心扈从,将臣失律,并以陷没,即引刀自刎。---《明英宗谕祭王振碑》
正因为如此,也使得王振身上充满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比如,他究竟是被樊忠锤击而死,还是因为内疚自杀而死;
再比如,他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朱祁镇对他如此信任,即使在朱祁镇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还是对他感情深厚,不念及大明数十位文臣武将及数十万将士之死,反而给他建祠祭祀,歌功颂德。
故而,很多人以为,这和王振的出身及经历有关。
因为王振在入宫之前,原本是一位落第的秀才,只是乡试屡次不中,无奈之下找了一份私塾的活做起了老师,后来又通过各种门路,成为地方上的儒学教官。
什么是儒学教官呢?实际上就是明朝重视儒学教育,在地方府县大力兴建教育机构,既然有教育机构,那就有相关级别的儒学教官,包括教授、学正、教谕、训导,他们肩负着大明朝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职责重大。
王振就是大明朝基础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期间,他娶妻生子,虽然科举正途走不了,但基本的生活应该还是不错的。
那他为什么进宫做太监了呢?
按照明朝政府对地方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果在你执教期间,你的学生考试成绩不行,达不到儒学提举司设置的考核要求,那你必须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去戍边。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不是当老师的料,那你去当兵好了。
当然在明朝,作为府县基层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被考核标准是,在你的学生当中,童生考中秀才的比例,秀才考中举人的比例。
可惜的是,王振的教学成绩严重不达标,九年的时间浪费钱粮无数,却没有培养出一位秀才或举人,所以按照明朝的法律,他需要被流放边关去当兵的。
在当时,当老师自然是比流放到边疆去当边军舒服的,所以在万般无奈之下,王振遇到了一个可以躲过被流放的机会。
当时的永乐皇帝朱棣,非常注重皇宫打杂人员的文化程度,他需要一批有文化的读书人进宫教宫女、太监读书,故而他特意下旨,允许一些绩效不达标的儒学教官,净身入宫当差,但前提是这儒学教官必须要有儿子才行。
而王振刚好符合皇帝的要求,就这样,他净身后入宫做了太监,因为有文问,深受宫女、太监们的尊重。
名气就是这样积累的,王振的努力也被皇帝看在眼里,宣德年间,他被朱瞻基调到了东宫,成为成为太子朱祁镇事实上的启蒙老师,由此两人也建立起了无比深厚的主仆之情。
王振,大同人,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白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为“王先生”。宣德中,使侍太子讲读,太子雅敬惮之。---《罪惟录》
那么,王振是如何搞定朱祁镇的?
其实很简单,“宣德中”,可以理解为宣德五年,此时的朱祁镇才三岁,正是需要父爱的时候,但他的父亲朱瞻基是皇帝,更多的时候是在处理国家大事,那么陪伴他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
而王振的出现刚好承担起了朱祁镇所需要的“父亲”这一角色。
按照王振的儒学教官出身,有子后才净身入宫的说法,他有文化,又有当爹的经验,想要走进一个三岁男童的内心,从而成为男童的精神依靠,其实是非常简单的。
从宣德五年到正统十四年,在长达近二十年的陪伴中,这种主仆之间的隐性“父子”情谊是难以言表的,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对王振信任有加,恩宠无度。
明朝大太监王振,入宫前是落魄的教书先生,还生了一个儿子
当然,这也是正统朝以“三杨”为首的大明文官集团对小皇帝和王振之间的深厚情感难以理解的地方。
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王振和朱祁镇之间的隐性“父子”情谊是真实的,但王振的身世却是假的,这才是汪郎想说的重点!
也就是说,王振入宫前,根本就不是什么儒学教官,也根本没有儿子。
事实上,王振是幼年入宫,在永乐帝朱棣设立的内书堂中努力学习,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得到了朱棣的青睐,被赐给了太子朱高炽。
可以说,这是王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进入东宫,也就意味着他的命运已经开始和大明朝未来两代帝王(朱瞻基是皇太孙)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就看他如何选择。
有人认为,这算是什么转折点?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王振不是被朱棣赐给了朱高炽,而是他后宫中的某个妃子,那么,历史上就没有王振什么事了,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大明朝的权力中枢核心了。
当然,被赐给朱高炽后,并不意味着王振就能高枕无忧了,堂堂的大明太子,国之储君,还缺太监伺候吗?所以这一刻,就凸显了读书的重要性。
朱高炽在做太子期间,他的压力其实非常大,一方面来自家庭内部,即他父亲朱棣和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来自外部环境,即代理朝政的压力。
有压力就需要释放,汪郎不清楚古代太子在监国时期被自己当皇帝的父亲猜忌下是如何释放压力的,但从人性角度考虑,朱高炽的一些内心想法肯定需要释放,否则就要得抑郁症了。
那他找谁来诉说心事释放内心的苦闷呢?太子妃肯定不行,女子不得干政;文官也肯定不行,没当皇帝前这些人都不靠谱;除此外,那就只有太监了。
正因为如此,能识字、识大体的王振,很可能就成为朱高炽在苦闷的时候的诉说对象,当然,不一定要王振做什么,只要能够倾听就可以,所以,他成为了朱高炽的心腹太监。
既然和东宫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作为有文化的太监,又怎么可能忽视和太孙朱瞻基之间的关系呢?
事实上,王振在政治投资上的情商很高,在永乐朝,他入东宫后如鱼得水,不仅和太子关系深厚,也和太孙朱瞻基之间结下了密切的主仆情谊。
所以他才能在宣德朝,以朱高炽东宫旧奴的身份,成为朱瞻基所倚重的,可以提督皇城内外一切事务的内官之一,以及太子朱祁镇的启蒙老师,最后才能在朱瞻基驾崩之后,一跃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故而,王振在自己的家庙智化寺建造完工之后,专门立了一块石碑,阐述了皇家对他的恩德。
臣(振)窃唯一介微躬,生逢盛世,爰自早岁,获入禁庭,列官内秩,受太宗文皇帝眷爱,得遂问学,日承诲谕。既而俾侍仁宗皇帝于青宫,复蒙念臣小心敬慎,委以心腹之任,暨登大宝,屡加显庸。宣宗皇帝临御,猥以久在侍从,眷顾有加,龙驭上升之日,遂荷付托之重。今上皇帝察臣愚忠,益隆亲信,恩德之大,天地难名。---《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
事实上,王振之所以能在正统朝成为权阉,完全是因为他从永乐朝开始,连续伺候了大明朝三代东宫太子,从朱高炽、到朱瞻基、再到朱祁镇,而且三代东宫太子都顺利地登上了皇位,从而和人家祖孙三代都建立了深厚的主仆情谊,给了他接触并能够抓住明朝权力中枢的机遇。
这样的人生经历,在大明朝也算是独一份了。
汪郎说:
当然,汪郎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有人坚持王振是儒学教官出身,后在无奈之下才净身入宫服侍帝王,而在他入宫前还生了一个儿子。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作为太监,而且是明朝第一代权阉,既然有儿子,那为什么没有他照顾儿子,或者他儿子自己的事迹的史籍记录?
对于这样祸国殃民的人,难道还不值得文官大书特书来谴责王振的恶?反而是王振死后,明廷对他的家族进行清算时,只有他的侄子王山记录在册。
都御史陈镒奉郕王令旨籍其家,并振从子山脔于市,族属无少长皆斩。---《明史纪事本末》
况且,正统九年九月初九(公元1444年10月19日),王振在自己的家庙智化寺完工之日,就已经立碑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即《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特别指出自己出身卑微,幼年入宫。
既然是幼年入宫,王振又怎么可能会在入宫前生有儿子?
当然,如果连王振自己说的话都不信,那也就只能这样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