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住人才,张之洞都用了哪些手段?
每一个朝代濒临崩溃的时候,总会出现一批对国家有着卓越贡献的能臣。张之洞就是这些能臣中的一员,他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还是少有的能在清朝登上高位的汉族官员。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他是清朝嘉庆年间举人张瑛的儿子。张瑛一生为官三十余载,多为地方官,颇有政绩,而他最重视的就是教育事业。所以,张之洞自小就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因此,十六岁时便参加科举,考取了顺天府的解元。
过了十二年,他再参加殿试一举成名,成为了慈禧太后钦定的探花郎。此后的张之洞,可谓是平步青云,一步一步地迈向了体仁阁大学士的位置,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常委。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虽然属于清流派,但是,在当时的清流派官员之中,他是少有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官员。张之洞的聪明才智,使得他具备了优秀的洞察力,所以,尽管他自幼受到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和意识却与因循守旧的满清官员不一样。
张之洞觉得:国家要发展就一定要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如果想要强盛,也必须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他不是那种只说不做的人,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想法,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人。因此,张之洞开展洋务运动,兴修基础设施,例如:铁路;开办重工业企业,例如:钢铁厂;兴办教育产业,例如:新式学堂。
这些都是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张之洞颁布的“癸卯学制”,更是代表着一千多年以来,中国沿用的的封建科举考试旧制度的毁灭。而这,不仅彻底地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还宣告着清政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机制。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是“中体西用”,即: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学习来自西方的先进观念,以此来弥补儒学中的弊端,相辅相成。这就表示,张之洞知道儒学已经落后于世界,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时代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张之洞思想的进步性。
除此之外,张之洞对教育事业的热衷,还体现在他建议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不同级别的新式学堂。这个观念,已经和现代“幼、小、初、高、大”的教育分级概念相似了,不得不说,张之洞是站在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前沿的人。他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在当时可谓是首屈一指。
另外,张之洞还提议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职业学堂,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职业学校,还有专门培训现代军队的兵校等等,这也体现了张之洞对各个职业的看重。除了教育事业,张之洞还亲自督办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在武汉,说这个名字的话,可能有些读者不是很清楚。
但是,说起它现在的名字,大家就都知道了,它现在被叫做“京汉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使得武汉拥有了便利的交通,也为张之洞把武汉打造成重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利用这条铁路,创办了不少有名的近代化企业,例如: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进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做了许多忠贞爱国的事情。比如说:在中法战争的后期,张之洞是当时的两广总督,一直认真地筹备战争所需要的东西,这其中,就包括粮饷和军械。在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极力主张抗日,想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希望能够让国家走向自立自强。
并且,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到了宣统元年,即1909年六月,张之洞病重;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奏请开去各项差缺,同日在白米斜街寓所(今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去世。八月二十三日(10月6日),清廷谥以“文襄”,就这样,张之洞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历程。
张之洞墓,位于双庙村北约500米处,墓曾被盗。至1966年秋,“大动乱”中,南皮中学“造反派总部”组织重新挖掘。张之洞墓被挖,是因为他的后人成为日伪政府的官员,是卖国者。张之洞旧宅位于北京西城区白米斜街路北。大门在白米斜街,门外有照壁、上马石、八字门墙。
总而言之,张之洞的所作所为,不仅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型教育的迅速发展,还推广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建设了较为完善的近代化教育体系。而且,他还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完善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我国近代的经济发展。
虽然,清朝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张之洞为晚清做出的贡献是没办法磨灭的。即便到了今天,张之洞在某些方面的所作所为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张之洞为之后我国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也为我国建设近代化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