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建文帝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是被朱棣打败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皇帝”。建文帝即位后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强大的藩王势力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皇权统治”。最后,建文帝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实行“削藩政策”。随后不久,蓄谋已久的燕王朱棣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与建文帝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皇权争夺战。

最后的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了,燕王朱棣顺利攻进南京城,登基做了皇帝,而建文帝朱允炆则因失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关于靖难之役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基本上都很清楚了,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在建文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矛盾并不尖锐,况且建文帝才是天下的共主,其正统性比朱棣要高得多,支持他的人也很多。

按理来说,这样一个坐拥天下,且军队强大粮草富足的朱允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输给一个藩王的,可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那么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归结下来大致有以下三点!

根据《明史》记载:建文帝“聪颖好学,性至孝”,“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朱允炆出生之时,明朝各方基本上都已经安定下来了,朱元璋留给他的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清平的天下。但也正因为朱允炆出生安乐,未能经历老一辈艰难的创业历程,整日与诗书相伴,身边自然也都是一些文人墨客。虽然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经常让朱允炆参与到朝政中来,但当时的明朝廷已经是“风平浪静”的了。

建文帝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是被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是被朱棣打败了?

而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朱允炆,便逐渐养成了仁厚,且优柔寡断的性格。这一点,从他在朱元璋时期所说的削藩主张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其言曰: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又其甚则举兵法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后来朱允炆的削藩之计应该是其无奈之举,他的优柔寡断和宽厚仁慈的性格可见一斑。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导致了他在靖难之役中接连失利,最后兵败而逃!

在笔者看来,朱允炆从即位之初就视朱棣为建文朝的“心腹大患”,梦寐以求都想除掉他,但由于缺乏有力之措施,还时不时念及骨肉亲情,最终致使朱棣实力不断坐大,与建文帝对抗的资本也不断增加。

此外,朱允炆在思想上轻视朱棣,认为北方兵不足忧,整日与方孝孺讨论国家的法度,等到形势与自己不利时,他才开始选择兵戎相见。所以,朱允炆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是造成他失败的一大原因!

在建文帝时期,文臣武将十分缺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朱元璋为了维护老朱家的统治,大肆屠杀功臣所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了,仅这两大案件,受到牵连者不下于五万人,朱元璋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朱家王朝的统治,但也给建文朝带来了严重的人才危机。因此在建文朝初期的时候,朝中有才能的文臣武将屈指可数。

建文帝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是被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是被朱棣打败了?

关于这一点,在《明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元功诸将相继尽矣,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

由此可见,建文朝人才的缺乏程度!所以在战争初期的时候,建文帝只能派遣古稀之年的长兴候耿炳文出征,但结果却全军覆没。内乱之中,如果没有杰出的军事人才,也就不会有正确有效的军事战略和指挥能力。

至于文臣,建文帝所能依靠的只有齐泰和黄子澄等人。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人确实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却不能够做到深谋远虑,做事情循规蹈矩,不能贴合当下时局的变化,因此也算不得大才。更何况,齐泰和黄子澄在很多问题上意见都不一致,争论时有发生。

此外,这两人也并非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在南京危机之时,齐泰跑去了广德,黄子澄逃去了苏州。就连那个被朱棣“灭十族”的方孝孺,也不过是一个“志在复古”的书生而已,在关键时候甚至是称病不起。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建文朝中无挑大梁的武将,也没有能为他出谋划策的文臣,致使建文帝在遇到强敌的时候不能够有效的抵抗,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建文帝最终走向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建文帝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是被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是被朱棣打败了?

在朱元璋的所有儿子中,除了早年病逝的皇太子朱标之外,就当属燕王朱棣的实力最强了。当然了,这种实力并非只体现在兵马的多少,更多体现在这个人的文治武功以及领导能力等多个维度上面。

从军队实力上来看,虽然朱元璋在设立藩王的时候有着明确的法令:“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但各个藩王的军事权力却始终没有触动,并且还不断得到了强化。朱棣所在的封地是北京,这一地区在当时是元朝的都城,连接着塞北。朱棣在此地多次与元朝残余势力打仗,并大都取得了成功,这不仅积蓄了实力,同时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所以,朱棣手下的将领皆是一些能征善战之人,而手下的谋士更能为他出谋划策,再加上朱棣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卓越指挥才能的人。因此,在这场皇室内部的夺权斗争中才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建文帝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不失败,还真有点说不过去!当然了,如果建文帝能像明宣宗朱瞻基那样,且还有像杨谦、戚继光这样的人才的话,那么朱棣也未必能取得成功。但历史毕竟没有如果!

基于上面三种原因,建文帝最终在靖难之役的权力斗争中惨败而逃。当然了,除了上述三个原因之外,实际上还有很多,比如建文帝削藩政策的失误、征讨方式的错误等等,都是导致建文帝最终失败的原因。

总的来说,建文帝的失败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个人主观的失误,简言之就是由内外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而并非只是他一个人或者是上面的某个原因单独决定的。

当然,在这其中也存在有历史的偶然和必然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明史》、《明成祖实录》等;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