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太监王振并非一无是处,土木堡之变背后是一场政治斗争

公元1449年,在北京和宣府之间的土木堡硝烟刚刚散去,二十万大明精锐灰飞烟灭,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从这一刻开始,原本历经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正处于鼎盛状态的大明王朝自神坛之上坠落了下来。

对于“土木堡之变”,后世往往把责任归咎于明英宗的昏聩和太监王振的愚蠢,但是事情真的仅仅只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以关键人物太监王振为切入点,来为大家揭示土木堡之变背后的真相!

对于王振这个人,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善于迎合上意,而长于弄权的太监。这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王振绝不能单纯的等同于普通太监:

一是他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据史料记载,王振入宫成为太监并非是经过传统的选拔程序。当时永乐大帝朱棣为了给皇宫内的宫女传授儒学,故而从民间选拔了一批精通儒家经义的老师,动员他们自愿净身入宫成为太监,而王振便是这批人当中的一员!所以,王振不仅读过书,而且能够胜任儒学老师这个职位,可见其自身是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必然和一个只知道弄权邀宠的普通太监必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是他是明英宗的启蒙老师。这一点可以看作第一点的延伸,王振具有渊博的儒学知识,自然有很大的机会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而且这种赏识非同一般,竟然会把自己儿子的启蒙教育交给王振来做。由此可见,王振绝非一个单纯的书呆子或者教书匠,他的身上一定有某种特质能够得到明宣宗的欣赏,这里……我想应该是懂政治!

太监王振并非一无是处,土木堡之变背后是一场政治斗争太监王振并非一无是处,土木堡之变背后是一场政治斗争

三是他的夺权之路充满艰辛。上接前文,王振是一个有知识、懂政治的太监,那么这就非常不一般了。由于其成为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启蒙老师,所以他有机会与皇帝建立了极为特殊的关系,这就使得他在权力斗争当中具备了先天的优势。但是,杜绝太监干政这已经是许多华夏王朝灭亡后换来的深刻教训,所以王振的夺权之路并不顺利。在此期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太皇太后张氏,这位元老级的女人,她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掌控者,是王振根本难以抗衡的人!

太皇太后多次想要杀死王振,王振则通过打造自己忠诚、朴实、谦逊的人设表象骗取了皇帝及一部分大臣的同情,最终免于一死。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都应该想起一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通过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王振并非是一个愚蠢的草包,相反他一定是太监当中具有大智慧的人!而明英宗朱祁镇正是被这样一个人怂恿之下御驾亲征,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惨剧,那么这一切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来解释呢?

笔者以为,对于政治人物的分析必须要结合当时整体的政治环境。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明英宗一朝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什么样的!

朱瞻基盛年而亡,朱祁镇继位之时只有8岁。而在这个“主少国疑”的状态之下,最终只能够由太皇太后张氏摄政,而由著名的“三杨内阁”辅政。那么从这一时期一直到这些人当中活到最后的杨溥去世,也就是从1435年到1446年,前后一共长达11年的时间。那么在这11年当中,明朝文官集团的实力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增长。

太监王振并非一无是处,土木堡之变背后是一场政治斗争太监王振并非一无是处,土木堡之变背后是一场政治斗争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改变了自太祖朱元璋以来,明朝皇权一家独大的政治格局。

“土木堡之变”的关键点在于皇帝的御驾亲征,正是这一决定性的决策造成了事变的发生!结合前面我们所描述的政治环境,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明英宗作出如此错误决定。

一是明英宗需要御驾亲征。结合前文所述,当明英宗亲政之后,赫然发现自己这个皇帝当得着实不如自己的父亲、爷爷、太爷爷那挥洒自如,事事都要被文官束缚,此时此刻他心中正迫切的希望摆脱这种局面,使自己成为父辈、祖辈那样乾坤独断的皇帝。而摆脱文官束缚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便是在战场上建立自己的功勋!

首先,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可都是经历过战场考验的皇帝,朱祁镇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复制祖辈的辉煌。其次,皇帝治理国家必须要借助,甚至是依靠文官集团,在这个领域皇帝一个人当然比不上整个国家精密的官僚体系,只有在战场上皇帝才能彻底的甩开文官集团单搞一套,也只有在这个领域他斗争取胜的希望才最大!

二是王振领衔的太监一系需要皇帝御驾亲征。自太皇太后去世之后,王振在缺少掣肘的情况下权力迅速膨胀,但是深谙政治的他却依旧能够感受到来自文官集团的强大压力。这个集团的实力实在太强,无论是他王振还是朱祁镇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和天下的读书人作对!正是这个原因,再加上王振与朱祁镇之间的师生关系,这就直接导致了太监一系和皇帝两股政治力量合流了。

太监王振并非一无是处,土木堡之变背后是一场政治斗争太监王振并非一无是处,土木堡之变背后是一场政治斗争

朱祁镇想要通过御驾亲征树立自己皇帝的权威,皇权加强则文官势力必然消退,如此一来则王振不仅可以减少自身要承受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寻找机会填补文官势力消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从而进一步把太监一系做大做强!

所以,正是上述这两点原因,使得王振和明英宗朱祁镇一拍即合,一次仓促的御驾亲征便如火如荼的拉开了帷幕……而土木堡之变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已经悄然浮出水面:那就是皇权与太监联手与文官集团进行的一次政治斗争!

既然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土木堡之变背后实际上是一次政治斗争,那么为什么我们从史书上看到这一历史事件却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和愚蠢的太监导演的闹剧呢?

这就要从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主体来分析了。在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评价大都是通过史官以史书记录的形式来完成,而所有的史官都是读书人!既然这些人都是读书人,那么他们当然普遍会站在文官集团的角度来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所以大家看到的当然不会是,官员把皇帝管得太严,皇帝在太监的帮助下想要放飞自我的事实!

作为读书人,他们首先会说自己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无数忠臣劝谏皇帝不要御驾亲征,依旧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由于谦为首的文官力挽狂澜,保住了大明江山的光辉事迹!其次,由于儒家正统的观念,皇帝虽然有错但却不会是根本性的大错,只能是被奸人所蒙蔽。那么好,最后的“锅”只能是甩给了奸人,王振很不幸的注定要在历史上成为那个十恶不赦、万劫不复的罪人!

在最后特别要提一下,后来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之后,就在他复位的当年就为王振平反了,在恩赐祭葬的同时,还专门为其立了一个旌忠祠。时隔几十年,当年土木堡之变的亲历者犹自不认为王振是所谓的奸人,这难道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