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能与孔子并列为“圣人”?
中国历史上,能够被称之为“圣人”得有很多,比如“武圣”关羽,“药圣”李时珍,“诗圣”杜甫等,这些人都是在某一领域达到了巅峰,因此被后世之人称之为“圣”。
世人曾言:“立德、立功、立言,此之谓不朽也。”不朽谓之圣,所以,“立德、立功、立言”此三立被称之为“圣人三立”,而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被称之为“圣人。”
在华夏传承史中,能够被称之为“圣人”的,只有两个半。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
而其他的两位圣人,其中之一就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的创派祖师,他开创了儒家文化,影响了华夏传承两千年,他是圣人实至名归。
而另一人就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朝以及中国乃至于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以及思想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非常巨大,至今被世界各地的名人所推崇。
后世称他为“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那么,王阳明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精彩以及传奇的故事呢?
王阳明为何能与孔子并列为“圣人”?
王阳明出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时期,浙江绍兴人。
跟历史上大多数的帝王以及历史名人一样,他的出生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据说他的母亲怀了他14个月都没有生,他出生之前的一天晚上,他的祖母梦到了天神下凡,怀里抱着一个浑身都是红色的婴儿从天上飘然而下。
紧接着,王阳明就出生了。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当时还在娘胎里的王阳明应该是没有发育好,所以不着急出来,但古代人封建思想严重,他们认为这是异类,跟别人不一样,将来这个孩子一定有大出息,所以给他取名叫王云,还给他居住的地方取了个更加吉祥的名字-瑞云楼。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王阳明出生之后,一直到5岁都不会说话,但他却能够将他祖父读过的书全部记住,这应该就是过目不忘的本领。
王云一直不说话,家里人很着急,找了很多的郎中给他看,但都没有办法,5岁的王云就是不开口说话。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高僧路过王家,看到了王云,他摸着王云的头慈祥地说了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王云”这个名字道破了天机,不适合使用。
祖父恍然大悟,于是开始绞尽脑汁的改名,他根据《论语·卫灵公》所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王守仁。
自从改名之后,王阳明突然之间就开口说话了。
自此之后,王家人更加深信王阳明的不凡,他们都认为此子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事实确实证明了这一点,王阳明的未来不仅有出息,而且是有天大的出息,直接就成圣了。
王阳明从小就开始表现出他的不凡,在他11岁的时候,家人给他安排了一场考试,让他以《蔽月山房》为主题,写一首诗,没想到王阳明不假思索,直接出口成章: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所有人都惊呆了,这种表现完全可以归类为“神童”的范畴了,大家一致认为此子一旦成长起来,将来一定是一位在官场上呼啸风云的人物。
王阳明出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叫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郎,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所以在他家人看来,王阳明的未来一定是考科举,中状元,然后当官,为国出力。
可事实上,王阳明的理想真的是当官吗?
有一天,王阳明问自己的老师:“人生中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呢?”
老师回答道:“考取功名,为国出力,就如同你的父亲那样,这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王阳明摇摇头说道:“我认为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并非考取功名,因为考取功名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读书做圣人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听到王阳明的回答之后,怔怔地看着这个孩子,心里想道:“这孩子莫不是个疯子吧。”
殊不知,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成功的人都是天才,没有成功的都是疯子。
此时的王阳明在老师的眼里,无疑就是个疯子。
但我们不难看出,小小年纪的王阳明,他的人生追求与世上大多数人都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他要成为“圣人”,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王阳明的理想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没想到,王阳明从小就心存大志,立志成为“圣贤之人”。
当时的明朝,朝政腐败,内部义军四起,外部瓦剌部虎视眈眈,因此当时的王阳明已经有了为国效忠的想法了,他每天开始研究兵法,练习武功,并且亲自出居庸关,到鞑靼人的地盘上考察,为以后为国征战做准备。
在王阳明15岁的时候,他向皇帝上书:“吾愿领精兵一万,征战沙场,直捣逆贼巢穴,使海内共享天平。”
可惜,当时的朝廷大佬们没人理睬这个15岁的少年,但他的父亲却被他吓得魂不附体,自家的孩子将来是要考状元的,玩什么刀枪啊,这太危险了。
父亲极力阻止王阳明从事任何跟军事有关的活动,因此在他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送到了南昌,与诸家之女诸氏成婚。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有点心灰意冷了,他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家人不支持他的理想,他觉得结婚也没啥意思。
结果在结婚当晚,这位大圣人将他的新婚妻子给晾在一边,连洞房这种人生快乐事都不做了,直接玩起了消失。
原来,就在他成亲当天,他遇到了一个道士,和这个老道士相谈甚欢,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深山里的一处山洞里,结果完全忘记了当天是自己人生大事,还是第二天自己的岳父大人亲自将他找回去了,否则我们这位大圣人估计就生活中深山野林中不出来了。
王阳明的家世注定了他要走仕途这一条路,再加上从小被冠以“神童”的称呼,因此家中之人对他期望很大。
可惜他的仕途却不是很顺利。
弘治5年,王阳明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即中举人,但他在此期间,学业虽然有所进步,但更多的心思却是花在军事上,他骑马射箭,练习武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征战沙场。
紧接着参加进士科考名落孙山,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一次虽然没有考中,但下一次肯定会考中状元,你先为下一次高中状元做一个状元赋吧。”
王阳明微笑点头,洒脱地拿起笔,洋洋洒洒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自己的大作,此举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瞠目结舌,他们惊叹于王阳明的天赋的同时,也嫉妒他的才能。
因此在他参加第二次考试的时候,由于被人暗中打压,他再次落榜,而此时他的父亲安慰他说:“这次没中,下次继续努力就能中了,不要灰心。”
王阳明再次摇头:“你们都认为考不中就是耻辱,在我看来不是,我认为考不中而生气懊恼是耻辱的。”
由此可见,王阳明对于考状元不是很关心,他只是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得到一个实现自己征战沙场的机会而已。
而状元,在其他人看来,那是莫大的荣幸和骄傲,但他却不以为然。
直到弘治12年,王阳明终于金榜题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仕途。
王阳明的仕途非常不顺,一是因为此人的才华实在是厉害,被当时的朝中大臣们所忌惮,二是当时的明朝政治极其腐败,宦官当政。
直到正德九年,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被皇帝处死,王阳明才终于熬出了头,从此展翅高飞,一发不可收拾。
他当时被调往江西任职,在职期间,他的政绩非常突出,当地百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也因此,他的成绩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注意。
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看重了王阳明的才能,在他推荐之下,王阳明被擢升为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地。
王阳明虽然是个文臣,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武将,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
有人评价说,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中最厉害的三个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
当时的南中地带盗贼横行,实力强大,在王阳明任职的这段时期内,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猖獗了数十年的江西等地的匪患全部清除。
这件事在当时非常轰动,当时赣南一代的老百姓都称呼他为神仙:“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由此可见,王阳明军事能力的强悍,他不仅能够考中进士,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全才。
正德14年,也就是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发动叛乱,意欲称帝;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信誓旦旦地保证:“有王守仁在江西,一切都不是问题。”
当时,王阳明正准备率兵去福建平乱,正走到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的时候,他得到了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于是他没有等朝廷的旨意,立刻开始了行动。
王阳明是研究心学的,因此他对于人的心里把控得非常好,他首先派人到处传播虚假消息,声称朝廷共派遣8万大军,会同自己这边的人马,加在一起一共16万大军讨伐朱宸濠,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紧接着,他又让人劝说宁王进攻南京,朱宸濠惊疑不定,一直按兵不动,而此时的王阳明趁着宁王按兵不动的这一段时间,正积极的开始集结部队,为后续的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王阳明在此期间,集结了三万人马,等朱宸濠发现自己被王阳明耍了之后,王阳明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直接率兵直扑南昌,在潘阳湖跟叛贼进行了大战,等朱宸濠醒悟过来之后,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退路已经被切断了。
最终,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王阳明平息,并且活捉了朱宸濠,当时的皇帝正御驾亲征呢,走在半道上,听说王阳明只花了35天就搞定了宁王,半晌都没有缓过来。
按理来说,王阳明在此次平叛中功劳最大,应该升职加薪;可惜的是,当时皇帝身边的宠臣是江彬,他太了解皇帝的心思了,当时的明武宗正在御驾亲征的路上,准备亲自将宁王擒获,却不料半路跳出来一个王阳明,让武宗皇帝措手不及,于是江彬希望王阳明能够将宁王释放,再由武宗皇帝亲自平叛,抓获宁王,满足皇帝的虚荣心。
好不容易才抓获了宁王,王阳明当然不会就这么轻易地给放了,于是江彬对皇帝说王阳明和宁王是同党,听说朝廷要派大军平叛,立马背叛了宁王。
没想到,皇帝还真信了江彬的鬼话,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觉察到了朝堂的变故对自己很不利,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只能托人告诉皇帝,平定宁王叛乱是江彬和皇帝的功劳,跟他没有关系,他只是跑跑腿而已。
正德皇帝和江彬无话可说,可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心灰意冷了,这样的朝堂风气真的不是他想要的。
王阳明称病辞职,不想再卷入更多的政治是非中。
最终,王阳明的此次大功劳,并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赏赐和加官进爵,他从此远离政治中心,一心开始研究他的“心学”。
直到明世宗时期,朝廷才正式承认了王阳明当年的功劳,给他加官进爵,王阳明再次被启用,一直官职兵部尚书等要职。
王阳明和明朝的大多数能臣一样,都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他不仅是治世能臣,更是一员沙场虎将。
文韬武略,无一不精,纵观历史上的大多数名人,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屈指可数,且虽然最终的结局都不算好,但至少得到了当时当权者的认同。
可惜的是,像王阳明这样一位伟大的能臣,在嘉靖七年,却凄惨死去。
王阳明是历史上的大牛人,是跟孔子并列的当世大儒,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
但是,他虽然出生官宦世家,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金榜题名之后,当时的朝政被宦官把持,朝政腐败,奸佞当道,当时的很多贤臣都被陷害下狱,王阳明看不过去,上书皇帝澄清事实,因此而得罪了宦官集团。
最终,王阳明被捕下狱,还被打了40棍。
最后,王阳明直接被发配到云南当一个地方小官了;但王阳明初涉官场,并没有因此而接受这样的现实,他继续上书明武宗,揭露大宦官刘瑾的种种罪行。
最终,王阳明再次被贬到贵州的龙场驿当一个小小的驿丞,而他的父亲王华也受到牵连,被赶出了北京城。
在王阳明上任的途中,刘瑾还没打算放过他,派人千里追杀,走投无路之下,王明阳留下了一封绝命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江,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之后,王阳明在龙场驿待了三年,这地方的民众还未完全开化,“万山丛薄,苗、僚杂居”这句话是对这地方最完美的描述。
虽然生活艰辛,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他根据当地的风俗教化当地人,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爱戴。
也就是在这段艰辛的日子里,王阳明对《大学》的忠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由此,王阳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创建了“心学”,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的心态很好,他并没有因为官场失意而就此消沉,而是在教化当地民众的同时,他开始研究心学,并且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龙冈书院,传播自己的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
他的洒脱的境界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成为“圣贤”的伟大事业中。
在当时,市面上的主流思想是朱熹的朱程理学,朱熹的思想影响了太多的人,为了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论”,王阳明可谓是废寝忘食,不知岁月。
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王阳明为了研究朱熹的理论,亲自跑到了一片竹林里,在竹林中坐了七天七夜,不知时间的流逝,也不吃饭喝水,在这期间,他对朱熹的思想产生了怀疑,他觉得朱熹说的未必就是对的。
因此,他还大病一场,差点驾鹤西去;但此次的悟道却给了王阳明巨大的收获,也是阳明哲学的起点,成就了王阳明的一生。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主要在于他研究的“心学”,“心学”的研究主要是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之上,再结合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长处而自成一派的学说,它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理论,更是生活中的体现,并非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因此,它才得以流传后世。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有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身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有善恶之分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拥有感情的人,知道善恶才是良知,能做到除恶扬善那就是格物致知。
总之一句话,就是教导人们要做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能作恶。
就算是恶人,也可以教化。
王阳明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德行,并且坚定自己的德行,就能够教化万民。
史书记载,王阳明被贬到贵州的时候,在他上任期间,路途就遇到了劫匪打劫,但王阳明并没有派人跟劫匪打仗,本身他自己也是武将,区区劫匪,他是不惧怕的,直接下马给镇压了完事了。
但王阳明没有这么干,他直接下马来到了劫匪的面前,对着劫匪说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但劫匪之所以成为劫匪,很多都是恶贯满盈的人,最是听不惯这些大道理,被王阳明这样一说,劫匪顿时头大如牛,瞪着铜铃大的眼珠子恶狠狠的对王阳明说:“你说每个人都要有良心,可我们做了太多的坏事,简直恶贯满盈,难道还有良心吗?”
王阳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跟劫匪纠结,而是对劫匪说:“你把上衣脱了。”劫匪不明所以,但还是照办了。
紧接着,王阳明又让劫匪脱去裤子,劫匪悻悻然的也脱了。
但接下来,王阳明的一句话就让劫匪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了,他对着劫匪说道:“将你的内裤也脱了。”
劫匪瞪大了眼睛看着王阳明,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办了,心里估计害怕极了:“这人莫不是有什么特殊嗜好?他要对我做什么?”
王阳明用不容置疑的眼神看着劫匪,慢慢的,劫匪的气势一落千丈,脸色开始变得不自然,他开始哀求王阳明:“大人,不能再脱了,脱光了多不好意思啊。”
劫匪的这句话刚一说出口,王阳明欣然一笑,说道:“你知道羞耻,说明你的良知并未完全泯灭,所谓的羞耻之心就是良知的一部分,你还有救。”
强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的遇到了高人,开始对王阳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弃暗投明,从此不再当劫匪了。
王阳明在仕途上不是很顺利,但他的做事方法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同时又是一个善良有良知的人,因此,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收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不管生活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从来都是洒脱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都是洒脱“心学”精神的体现。
他在位朝廷立下大功之后,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谨慎的分析局势,在得知皇帝以及朝廷中的佞臣对他心存不满之后,他没有心生怨恨,而是过段的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专心的研究自己的哲学思想。
在临死之际,王阳明回光返照,他对身边的人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由此可见他的坚持。
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名将能臣,无数光辉绚烂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但是,真正的圣人却只有两个。
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王阳明曾经在稷山书院讲学,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圣人的心,犹如镜子般明亮,不沾纤尘。常人的心满是污垢杂质,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裂蚀,然后才能纤尘即见。”以此传播他的思想。
嘉靖六年,两广地区爆发了起义,朝中很多大臣束手无策,这时候,终于有人想起了王阳明当初的丰功伟绩,于是请他出山镇压。
遗憾的是,王阳明虽然出山镇压了起义,但在回程途中病逝了,在去世之前,他给自己的弟子们只留下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嘉靖时期,王阳明并不得嘉靖皇帝的喜欢,因此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流传开来,甚至死后连谥号都没有。
王阳明的心学真正开始发扬光大是在万历年间。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享有从祀文庙的资格,真正开启了他的圣人之路,他也真正做到了“读书就要做圣贤”的人生理想。
在明朝后期,阳明心学真正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流传,后世的梁启超先生对王阳明就非常推崇,中国文明传承只有“两个半圣人”就是梁启超说的。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甚至流传到了欧洲和日本,间接的实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及日本的崛起。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当时日本有一个海军上将叫东乡平八郎,他用远不如俄军的军事装备,硬生生的干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俄国人,成为了全日本的民族英雄。
在庆功宴上,所有人都对他赞赏有加,说他是战神再生,但他自己却清楚的知道,此战能够胜利,功劳不在于他。
他做了一个动作,他将别在腰间的腰牌展示给大家看,上面写了一句话:一生俯首拜阳明。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学说影响巨大。
自此之后,日本人开始推崇王阳明,其提出的“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理论被无数的日本人所推崇。
蒋介石曾经说:“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由此可见,王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有多大。
王阳明是圣人,这已经是后世无数人的共识了。
他的一生惊涛骇浪,跌宕起伏,政治上他无疑是失意的,因为他得不到当权者的重用,但他却能够融贯儒道释三家学说,开创了心学思想,流传千古,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
他既是文臣,能够治国;又是武将,能够杀敌,他更是“心学”理论的开创者,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将一座无名草山改名为了阳明山,可见对他的推崇程度。
哈弗大学的教授杜维明更是说过:“21世纪将是王阳明思想的世纪。”
华夏文明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做到了,他能够与孔子一起位居圣人之位,他是伟大的,他是真正的圣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