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守仁?
王守仁即王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是中国这样一个几无哲学家的国度中难得出现的潜心研究哲学的著名人物。近代以来,曾国藩以及蒋介石等人对其思想的大力推崇以及文化教育的提高,现当代不断有人挖掘出其思想的内在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础的“阳明学”奉为圭臬。
但对于王阳明的军事活动及谋略等,却流传不广,即使其门下众多弟子也多有不闻,或许是其哲学思想影响过大,或许是其军事谋略等即使被记载下来,其弟子也无机会施展。
透过清人编纂的《明史》对其军事能力的极高评价“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可以发现王阳明是明朝乃至中国古代罕见的能以文士之躯而提兵建功显赫的士大夫。
后世对其哲学思想潜心著作颇多,而对于贯穿其重要的军事生涯却研究甚少,同时思想虚实之变、不便多言,笔者将叙述其指挥的主要战役,一同探究其军事思想及谋略。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剿平江西
正德十一年八月,王守仁受到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将其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等地。此时,南中地带农民军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数万农民军,占据相湖山、长富村、水竹、大重坑等险要据点。
正德十一年底,王守仁审时度势,决定从詹师富开始平叛之路,然而起初官军围剿行动并不顺利。农民军在大伞一带阻击大败从广东、福建调来的援军,同时又占据险要之地,官军兵力形势均处于下风。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王阳明假令撤兵,扬言来年秋季率大军来剿。此时正处于冬季,官军又刚大败,因此农民军对于官军撤退消息深信不疑。王守仁利用农民军放下警惕,私下将所属兵力分为三路,全线出击,一举占据相湖山这一军事隘口,形势大转。官兵随后“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将大帽山之敌尽数剿灭。
官军取得新胜,便着手解决盘踞在赣、湘、粤三省交界处的谢志山农民军。当时有人建议先取农民军的中心地带桶冈,守仁却说:“横水之敌,见我尚未集合兵力,以为战期还远,又以为我必先去桶冈,而心存观望,乘敌不备,急速出击,必可得志”,主张先攻横水。同时采取招抚策略稳住縳头等地农民军,避免其背后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