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为什么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中败得那么惨?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多次北伐,并曾派出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明成祖朱棣也曾数次亲征,多次打败蒙古,削弱了蒙古的力量。

原以为北方疆界没有隐患了,但等到明英宗在位时,还是爆发了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并且这次居然是蒙古骑兵主动骚扰来犯的。

原来在1447年,蒙古瓦剌部落在北方草原逐渐强盛起来,利用来朝贡大明的机会,向大明提出了无理的赏赐要求,还要求和大明联姻,让大明把公主嫁给瓦剌。

这种无理要求,大明王朝掌权的人即便智商再有问题,也不可能同意。因此这种勒索式的要求,毫无悬念地被当时掌权的大太监王振拒绝。

眼看着勒索不成,瓦剌干脆就以此为借口,兵分三路攻打大明的边境地区,攻占了几个堡垒,打得边界守军溃不成军。王振为了教训瓦剌,极力鼓动明英宗御驾出征。

明英宗对王振非常信任,也从心里瞧不起瓦剌,所以,就听从了王振的建议,在全国召集了50万军队,准备出征蒙古。

当然这个数字,在后世看来,有很大水分,不少人认为,50万大军的兵力,即便这些人不全是战斗人员,包括各种后勤辅助,短期内动员起来,也不可能发动这么多人。

有的人认为也只有20万人,有的人认为仅有十五万,还有的人认为25万,甚至有人统计60万。

我们不妨取25万的有效数字好了,二十多万大军整装待发,浩浩荡荡从京师出发,往下地方进攻瓦剌。

出征前,大臣们都劝阻明英宗不要亲自出马,因为瓦剌的军队只有3—5万人,其精锐骑兵不超过四万,根本就动摇不了大明的统治。而天子出征,万一失败了,大明国本就动摇了。但是,明英宗不听,坚持要出征。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大部分朝廷官员和50万大军,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大同。

瓦剌军队没有和明军硬碰,而是撤退引诱明军来追。明英宗和王振本来想追击,但士兵们看到大同城外阵亡的明军尸体,军心士气十分低落,

再加上后勤准备不足,不少将士们都饿着肚子,就连王振的心腹都劝他适可而止。于是,王振又劝明英宗就下令收兵。原本这场闹剧就可以收拾结束了。

但王振却想着要回家乡去显摆,于是,大军就道到了怀来城附近。但这个时候,王振又担心军马太多,会踩坏家乡的庄稼,又命令大军转弯走嘉峪关回京。经过这么一折腾,明军走到土木堡后,筋疲力尽。

更糟糕的是,这么绕圈子浪费时间,结果省下来的时间全浪费了,原本不可能遭遇到的瓦剌骑兵,现在追上来了!

尾随而来的瓦剌大军,立刻发起了袭击,结果惊慌失措的明军完全没办法抵抗,继后卫部队4万人在鹞儿岭全军覆没之后,中军主力也成为了瓦剌军屠杀的对象。

为什么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中败得那么惨?为什么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中败得那么惨?

土木堡附近没有水源,士兵乱哄哄的找不到水喝,又干又渴,纷纷不战自溃,瓦剌军队杀过来,立刻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按理说,明军在本土作战,各方面都有优势,怎么就毫无还手之力呢?要知道,毕竟土木堡还在长城以内的地区。主要原因在于:

明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基本上都是临时拼凑而来,完全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无目的行军,士气低落,补给不足。可以说,从一开始,军队的组织关系就没有理顺,而且军事目标完全模糊,将士们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要打成什么样的仗。

从双方的统帅看,明英宗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王振更没有什么军事能力,在作战过程中,王振还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意见,行军路线改来改去,无谓地消耗了军队的战斗力,还错失了回京的时间,让瓦剌军队轻易地追了上来。

没有先帝的命,却想做先帝的梦,不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懂不懂打仗,

明军将领虽然有能打仗的,但愤恨王振,基本上不出力。甚至军队溃败之际,王振是被“自己人”锤死的,部将们早已看不惯王振欺君罔上、专权弄术,一个将领高呼“为国除此国贼”,一锤子结果了他。

后期供给不足,尤其是土木堡地区没有水源,明军将士没有水喝,成了马谡失街亭时断了水源的翻版,这成了土木堡惨败的直接原因。

而反观瓦剌军队的统帅,在土木堡发动攻击前,就截断了明军的水源,使得50万大军没有水喝,也不能做饭,还没开打,明军就乱了套。

同时,为了麻痹明军,瓦剌玩起了套路——派人假意求和,让明军彻底丧失了警惕。等到瓦剌大军进攻时,多数明军毫无反抗斗志,任人宰割。由此瓦剌骑兵以最小的损失收获了大胜,明军都是以溃败收场,根本抵抗不起来。

土木堡之战,瓦剌军有两路参战:也先一路3万人,其中有老人和少年;阿剌知院一路2万人。先是也先设伏全歼了明军的5万骑兵,又和阿剌知院两路围攻明军步兵,断绝了明军的水源,最终明军二十几万京营全军覆没。

可见瓦剌人数虽不多,但分工明确,一路牵制,一路出奇制胜,包抄出击,结果打出了出乎意料的胜仗,非常符合兵法上“奇正结合”的思想。原本瓦剌只是想劫掠为主,就没想到能俘虏明英宗。

明军的惨败,从表面上看,后勤不足,没有水喝,王振专权,英宗无能。但深入实质来看,就是明军缺乏战争经验。

土木堡之战以前,明军京营二三十年没打过像样的仗了,它的大部分军官和士兵都缺乏实战经验。这批人已经不是洪武开国以及永乐北伐时期那批精兵强将了,基本上沦为了卫所级别的民兵,没事守卫一下而已,真是拉出来野外地区,远离自己的主场打一场硬仗恶仗,其结果必然是拉胯得很。

讽刺的是,从明英宗到王振,再到下面的大臣和将领,其实都没有明确洞察这一危险的躺平行为,还以为大明立国没多久,还是沉浸在洪武永乐时强悍的战斗力美梦之中。

而瓦剌正好相反,它的军队是在战火中壮大起来的。据说瓦剌的也先,在继承脱欢的太师之位前,就打过60多仗,只输过一场。当上太师后,又统一了明朝边墙外的大部分蒙古人。

事实证明,居安思危是永远不落伍的思想,安乐只会磨平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的意志。并不是说明朝一定要北伐草原游牧民族来锻炼兵马,而是君王和掌权人心中一定要自己心知肚明才行。

即便没有战争,也可以通过练兵,演练,训练等方式,来保持战斗力。否则,仓促出击之下,又没有自知之明,“土木堡惨败”就是拿兵士们的鲜血得到的教训。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