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世人对鲁肃的误解有多深?一生数次力挽狂澜,却被说成“老实人”

乱世之中,生存是第一要务,无论是身无分文还是富甲一方,都要为生存而拼尽全力。

乱世求存并不一件简单的事,既需要有不断将手中筹码兑换的智慧,又需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气,而这两点,都在那个被《三国演义》脸谱化为“老实人”的鲁肃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而鲁肃这个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利益和道义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要为自己和身边人找一条求存图强的道路,又为那个杀伐不断的时代,留下一点道义的火种。

鲁肃生于嘉平元年(172年),那一年,在会稽郡有一对姓许的父子造反,自称越王,其队伍规模一度达到数万人,东汉朝廷历时3年才将其彻底剿灭。

这次许氏父子造反还不足以动摇东汉政权的根基,但它更像是12年后的那场席卷全国的大起义的序幕。总之,已经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控制下的天下,已经开始不太平了。

鲁肃生于一个富裕家庭,这是幸运;但他幼年丧父,这是不幸;鲁肃与祖母同居,祖母非常重视他,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鲁家田产很多,这保证了鲁肃即便幼年丧父也能做个富家翁,在中国古代,经营家庭的方式其实很简单,赚钱,买地,租给佃户种,然后拿着收成换钱继续买地,继续出租,农业社会,土地就是一切。

所以大户人家的子弟,只要稍微有点本事,就能够依靠这条道路把家业守住甚至扩大。

鲁肃的家庭在东汉末年可以算做大族,但是还算不上世族,所谓世族不仅要有丰厚的财力,还要有丰富的政治资源。

按照一般人的惯性思维,富家子弟鲁肃应该专注于经营其家族的田产,种更多的粮,买更多的地,这样才是一个靠谱的富家翁,如果是在太平时期,他们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但在这样的乱世里,一切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鲁肃将不靠谱进行到底,他不但不攒钱买地,还开始卖地,并把卖地所得收入用于资助乡里,还常常与附近家境贫寒却有抱负的青年混在一起,与他们一起练习骑射,探讨兵法,当然,也顺便为这些人提供资助。

同乡人一边感谢鲁肃仗义疏财,一边感慨鲁家出了个败家子,竟做亏本的买卖,这样下去只怕是要家道中落。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鲁肃依旧我行我素,将“败家”进行到底,一日,作为地方长官的周瑜听说鲁肃乐善好施,遂带众人前往鲁肃家借粮,鲁肃家一共有两囷米,周瑜开口后,鲁肃当即表示可以借他一囷。

世家大族出身的周瑜本来十分见过“世面”,但是见鲁肃如此慷慨,仍旧感到十分惊讶,当即决定与他结交。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如果开启上帝视角,我们会发现,这是鲁肃一生做的最划算的一笔买卖,一囷米换来的是之后数十年波澜壮阔的人生。

随着天下乱局愈演愈烈,鲁肃的家乡也不再安全,鲁肃知道,想在乱世中求存,最好的方法一味不是逃跑,而是找一位明主投奔,帮助其成就大业,经过一番考量后,鲁肃还是决定听从好友周瑜的建议,去逃奔江东孙权

作为大族,鲁肃向乡里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愿意与之同行的有数百人,鲁肃让老弱妇孺在前,自己带领强壮者带着兵器断后。

世人对鲁肃的误解有多深?一生数次力挽狂澜,却被说成“老实人”世人对鲁肃的误解有多深?一生数次力挽狂澜,却被说成“老实人”

鲁肃的安排果然派上了用场,袁术早就听说过鲁肃是个人才,见其要走,就派州兵追赶。眼见州兵追上来,鲁肃临危不乱,以一系列炫目的操作让州兵放其离开。

鲁肃先让同乡把箭拉满,拿着武器,摆出一副随时准备大战一场的架势,然后向追兵陈以利害:现在这个时代呀,竟是些昏庸之人当官,有功,得不到封赏;有过,也未必会被惩罚,你们也都是些好汉,何苦对我苦苦相逼呢?

这一句“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可谓杀人诛心,一下子就把这些人追击鲁肃的意义给瓦解了,说罢鲁肃把盾牌立在地上,然后拉弓射箭,箭直接射穿盾牌。

鲁肃在瓦解追兵的斗志后,又展示了武力,追兵们此时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再与鲁肃为敌就纯属脑子有病了,于是纷纷放行,鲁肃得以顺利到达江东。

鲁肃与孙权相谈甚欢,以至于孙权在与他人欢宴后,留鲁肃独饮,鲁肃得以借机向孙权说出自己为其指定的争霸计划,后世称为《榻上策》。

“老实人”鲁肃上去就指出:东汉政权已经没救了,他孙权当不了周公也当不了齐桓公,只能当刘邦。当年项羽强,刘邦弱,但是刘邦赢了,所以如果孙权战略得当也能赢。

鲁肃认为当今天下北方战乱不断,南方荆州的刘表徒有其表,益州的刘璋软弱无能,可趁着北方大乱之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与北方势力形成南北对峙之势,然后等待时机出现,再挥师北上一统中原。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鲁肃为孙权提出的《榻上策》与诸葛亮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请注意,鲁肃为孙权提出《榻上策》的时间比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间早了几年,那时候,北方曹操与袁绍势力的对决尚未分出胜负。

随后的几年,北方局势变化过快,曹操不但成功干掉了袁绍势力,还南下荆襄,大有席卷天下之势,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江东群臣表示直接投降者不在少数,生死存亡之机,又是“老实人”鲁肃站了出来,告诉孙权:我鲁肃可以投降,但你孙权不能,我鲁肃投降后还可以当个小官,一点点往上升,你孙权投降,能干什么?

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在周瑜在外,朝中重臣纷纷表示投降的当口,“鲁肃”这个“老实人”的支持,无疑给希望抵抗的孙权打了一剂强心针。

鲁肃不仅告诉孙权应该抵抗,还告诉孙权如何如何抵抗:

首先,召回周瑜,稳住局势;其次,联合刘备,组建孙刘联盟;最后,由鲁肃辅助周瑜前往前线与曹军决战。

在曹操大军大兵压境的背景下,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请注意,联合荆州刘备的这一决策事实上是与鲁肃本人在《榻上策》中提出的拿下荆州,掌握长江长下游的设想是相互违背的。

鲁肃之所以自己推翻自己的战略构想,是因为北方曹操与袁绍长期对战的设想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曹操在北方一家独大时,东吴政权就不能过分执着于占领整个南方,而是要学会与南方各势力联合,共抗北方的强敌,尤其是刘备这个枭雄开始显露头角之后。

当时刘备在当阳新败,鲁肃主动请缨去找刘备劝其与江东孙权达到联盟,共抗曹军,此时刘备已快要走投无路,鲁肃提出的孙刘两家联合的建议无疑让刘备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孙刘联盟中,江东孙权无疑是实力更强的一方,但刘备方也并非一无所有,刘备的加入至少带来了三样东西:其一,关羽的一万水军;其二,刘琦的至少一万荆州军;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荆州刘家合法继承人的身份。

世人对鲁肃的误解有多深?一生数次力挽狂澜,却被说成“老实人”世人对鲁肃的误解有多深?一生数次力挽狂澜,却被说成“老实人”

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赤壁一战,孙刘两家退无可退只得背水一战,再加上曹操所率领的大军多为北方兵,不擅水战,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操携大军南下席卷全国的愿望破灭。

曹军战败后,孙刘联军拿下了荆州大部,如何处理这些新拿下的土地便成为了摆在孙刘两家面前的大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联盟瓦解,甚至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最后被北方的曹操逐一消灭。

鲁肃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但也在日后给他带来巨大争议的解决方案:借荆州。

后世之人称鲁肃为“老实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鲁肃提出的这个借荆州方案。

曹操赤壁兵败后,留曹仁守南郡,面对乘胜追击的吴军,曹仁防守顽强,吴军付出不小的代价才拿下南郡。

与吴军相比,刘备方面却进展顺利,迅速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收入囊中。

好了,现在问题出现了,赤壁之战,周瑜所率领的东吴水军是主力,与曹仁对战时,东吴方面出力多。

但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却是刘备刘备得了荆南四郡,孙权只得南郡一部分,这确实不公平,很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势必给孙刘联盟造成负面影响,处理不好,又是孙刘反目,曹操得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肃想出了借荆州这个办法,将南郡也借给刘备,但名义上讲整个荆州,包括刘备自行占领的荆南四郡都是孙权借给刘备的,借荆州的设想保住了孙刘联盟,曹操赤壁兵败后就预料到孙刘两家必定在瓜分荆州时面临分歧,当听到东吴方面决定借荆州给刘备的时候,惊讶的笔都掉在了地上。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事后,孙吴两家边界犬牙交互,关羽对此十分不安,鲁肃屡次安抚关羽,以维系孙刘联盟。

先是建议孙权“借荆州”与刘备,后又极力维系孙刘联盟,正是因为这些,鲁肃才被后人说成是“老实人”,但大家仔细想想,鲁肃并非江东之主,真正能够决定是否将荆州借给刘备的人是孙权,如果“借荆州”仅仅是“老实人”鲁肃的一厢情愿,这个建议又怎么会被孙权采纳?难道“老实”会传染?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东吴借荆州与刘备是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一方面,荆南四郡已在刘备手中,以当时的情况,刘备集团断不可能乖乖将荆南四郡拱手让与孙权,还不如顺水推舟,以“借”的方式让孙权方在名义上拥有对荆南四郡的主权。

至于孙权手中的南郡,其离曹魏势力太近,如果将其握在自己手中,就得承受来自北方曹操方面的巨大压力,还不如一同借与刘备,让刘备拥有荆州的绝大部分,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刘备方代替自己承受来自曹操的威胁,孙权方面则可以趁此机会巩固江东的发展成果,积攒力量为以后做打算。

总之,借荆州是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能够同时满足孙刘两家利益诉求的一笔交易,孙权方以土地,换取刘备方替自己挡住曹操,二者各取所需,没有什么“老实”不“老实”,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孙权、鲁肃,能在汉末乱世中成为豪杰,又怎么可能是简简单单的“老实人”呢?

鲁肃在“借荆州”是埋下了一个伏笔,既刘备取得益州,就应该归还荆州,但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更像是一种托辞,孙权方预估到刘备方夺取益州需要时日,而孙权方巩固江东内部事务也需要时间。

世人对鲁肃的误解有多深?一生数次力挽狂澜,却被说成“老实人”世人对鲁肃的误解有多深?一生数次力挽狂澜,却被说成“老实人”

待刘备取得益州的战略快要实现,而孙权以凭借自己高超的制衡手段将江东内部事务处理得差不多时,东吴政权就开始在这个时候要刘备索要荆州了。

《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蜀汉方面的主角性,将其他角色脸谱化,而鲁肃的脸谱就是“老实人”,作为“老实人”的鲁肃在《三国演义》里数次被黑,而被黑的最惨的一次就发生在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的过程中,这次几乎是颠倒黑白、无底线地黑鲁肃的剧情便是脍炙人口的“单刀赴会”。

《三国志》里确有“单刀赴会”的记载,但是其具体情况与《三国演义》可谓天差地别。

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向刘备提出应该归还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又以“拿下凉州”后归还荆州为借口搪塞,孙权大怒,派吕蒙直接率军攻取以上三郡,关羽引兵与吕蒙对峙,刘备也率军从益州返回,孙权则亲自派兵增援吕蒙,孙刘两家已经到了全面火并的边缘。

这个时候,鲁肃建议关羽谈判,为了表达诚意,双方各让兵马驻扎在百步之外,唯有将军带单刀前去谈判。

鲁肃与关羽作为双方代表,各带几名部将,携带单刀前往谈判,会面一开始,鲁肃就严厉斥责关羽:我家主公在你家主公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帮助了你们,事后又把荆州借给你们,说好得了益州就归还荆州,现在已经得了益州,却不归还荆州,我们降低要求,只要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你们还是不还,是不是太言而无信了?

关羽身边一个小将反驳说:土地是没有固定的归属,有德之人得而居之。鲁肃大声斥责这个小将不讲道理,关羽也拔刀把那个小将喝退,然后打圆场说:国家大事,他这种小人物不懂。

这次谈判的结果是刘备方归还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孙刘联盟避免了大规模火并。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让我们复盘一下所谓的“单刀赴会”,“单刀赴会”是一次谈判,为了表达诚意,鲁肃提出双方兵马驻百步之外,只有将军们携带单刀前往谈判,是双方都携带单刀,并不是单方面的关羽携带单刀前往东吴军中谈判。

从过程上看,鲁肃在谈判中处于优势一方,从结果来看,东吴方达成了收回长沙、桂阳、零陵的既定目标。《三国演义》为了增强蜀汉方的主角光环,强行加了一出关羽孤身赴江东,将鲁肃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好戏,也无形中强化了鲁肃“老实人”的形象。

在东吴的诸位统帅中,鲁肃是对东吴方面争天下战略看得最清晰的一个。

鲁肃之所以如此看重孙刘联盟,是因为其十分清楚,在曹操强,而孙刘弱的背景下,江东政权只有巩固与刘备方的联盟,才能顶住来自北方曹操的压力。

鲁肃的《榻上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都提到了打败曹操,夺取天下,必须等待“天下之变”,换句话说,鲁肃与诸葛亮二人都认为,如果曹魏集团内部不出现问题,是很难强行以军事手段消灭曹魏政权的。

而孙刘两方实力相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快速吃掉另一方,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哪一方,要做的都应该是,也只能是巩固孙刘联盟,发展国内经济,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这对于孙刘两家来说都是最优选择,可惜,在日后漫长的对峙中,孙权集团的心态逐渐失衡,为了眼前利益背刺关羽,全占荆州,背叛孙刘联盟,从眼前看,孙权方得到了好处,彻底拿下了整个荆州,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并未改变曹魏强而蜀吴弱的局面,反而让孙刘两方在本该与曹魏政权争天下的最关键节点陷入火并,虽然这种大火并并未导致孙刘两家速亡,但是却给了曹魏政权足够的时间在北方彻底站稳脚跟,孙刘两家再想问鼎天下已是难于登天。

鲁肃,这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日后的小说家言的以讹传讹中逐渐被变成了一个“老实人”形象,这一切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与其说鲁肃老实,不如说他算得明白账。

在任何时候鲁肃都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其他富家子弟嗜钱如命、嗜土如命、嗜粮如命的时候,鲁肃却看到了乱世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土地、金钱、粮食随时都可能被夺走,一起被夺走的还可能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他愿意用逐渐贬值的土地、金钱、粮食去换更强的武力,换乡里之间的威望,换与各路豪杰之间的联系,换一个被明主重用的机会。

在各方势力都视地盘为一切时候,鲁肃却能建议孙权用土地换一个刘备替自己抵挡曹操的条件;换一个坐断东南,问鼎天下的机会。

在一次次交易中,鲁肃总能舍小利而获大利,先吃亏而后获益,退一步而进两步。鲁肃看似吃亏的决定最后都能得到加倍的报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在杀伐不断的乱世中,鲁肃的一次次慷慨解囊,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维护大局,都无愧于那个属于英雄的时代。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