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为什么在离开刘备时,才想到举荐诸葛亮?
熟读《三国演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情节,如果细究,便会令人产生疑问。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下令放火箭;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何立马退兵,却不围城;关羽守华容道的时候,明明立下了军令状,为何还要放过曹操,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情节,也非常的经典,也有令人不解之处。这是哪一处情节呢?
小说第三十七回中,徐庶化名单福辅佐刘备,并为刘备献计,两度大败曹军,终于引起了曹操的注意。识破了其身份的程昱,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都,并骗取了徐庶母亲的笔迹,一番模仿之后,假借徐母之名,骗徐庶前往曹营。临别之时,徐庶才交待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刘备却没有责备他的欺瞒,反而非常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结果就在刘备失落之时,已经远去的徐庶,又回来了,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这一典故被称为“元直走马荐诸葛”。
徐庶为什么在离开刘备时,才想到举荐诸葛亮?
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徐庶为什么不提前举荐诸葛亮,来与他共事刘备呢?是因为诸葛亮才能远胜于他,他害怕被诸葛亮抢了风头吗?答案是否定的,单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徐庶大约是真的想辅佐刘备,成就大业的,这种情况下,他大约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因为私心,不为刘备举荐贤才。那么为什么他在离开之后,又折返回来,才告诉了刘备,诸葛亮的存在呢?对于此事,小编认为应该站在书中和书外两个角度来看。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乎?’”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三国志》注引《典略》则记载,长坂坡之战后,刘备大败,几乎陷入绝境,恰巧徐庶的母亲在乱军之后,被曹军掳走了,所以他才离开了刘备。也就是说,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元直走马荐诸葛一说,诸葛亮和徐庶曾在刘备麾下共事过一段时间。
那么作者为何对这一情节地行改编呢?小编认为,作者大约是既想突出徐庶的才华,也想突出诸葛亮的智计,不想让他们两人聚在一处,进行对比。于是他将诸葛亮安排为了徐庶的接班人,这样更容易,也能够更成功的塑造人物。
二、站在小说中的角度考虑
(1)徐庶当时还未对刘备完全交心
徐庶追随刘备,虽然算是毛遂自荐,而且他也借的卢马妨主一事,对刘备进行了试探,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对刘备交心。于是他虽为刘备出谋画策,却从未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将自己家眷带过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程昱的诡计才轻易达成。试想,一个他自己都还没有完全信任的人,怎么可能举荐朋友前来呢?所以,即便是他知道诸葛亮颇有大才,能够对刘备产生更大的助力,却迟迟没有举荐。
不过在他提出要离开的时候,刘备的真诚和不舍,以及对人才的渴望,终于打动了他。小说中写道:“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哭的“泪如雨下”估计无论是谁,都会被感动吧?于是徐庶为了避免刘备真的陷入绝境,“远遁山林”,于是举荐了诸葛亮。
(2)诸葛亮并无出山之意
虽然史料中记载,诸葛亮出山之前,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而且考察过刘表、孙权等诸侯,但是在小说中,他却真的淡泊名利,不想出仕。正是因为这样,徐庶临行之前,才会“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也正是因为这样,“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让徐庶羞惭而退。所以徐庶在自己有能力辅佐刘备的时候,不会轻易举荐诸葛亮,毕竟人各有志。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三国演义》中,徐庶临别之前才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非是因为他害怕诸葛亮抢了自己的风头,这一点也不符合史料。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既是为了分别展现,诸葛亮和徐庶的才能,也是因为情节发展的需要。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