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保证不杀一人,为何却灭了韩通满门?
大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热闹祥和。韩通乘快马飞奔而来,脑门上的汗水涔涔而下。忽然,斜刺里冲出一队人马,当街而立。
韩通受阻,急忙勒住缰绳,胯下宝马嘶鸣不已。他一声怒吼:王彦升?莫非你想谋反不成?
王彦升大笑,喝问:要谋反的怕是你吧?说时迟,那时快,王彦升话音未落便冲了过去。
韩通一愣,有些惊诧,慌忙间拨马准备掉头,只觉脑后一阵狂风而至。众人听到一声惨叫,韩通一颗人头便骨碌碌滚将下来。
刹那间,整条街死寂一片,片刻之后,众人四散奔逃,慌不择路。王彦升一挥手:去太尉府。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整个太尉府便血流满地,上上下下没有一个活口,连丫环小厮都未能幸免。
顷刻间,校检太尉韩通当街被斩,全府上下灭门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整个开封城。城里的老人们忧心忡忡地叹气:只怕要变天了。
功勋赫赫,一生戎马的韩通如此惨死,他到底干了什么?
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这中间有70年的空挡,而这短短70年时间,却是整个历史上一段非常混乱黑暗的时期。
当时,整个国家分崩离析,战乱不断,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光是北方的开封城,就经历了五个朝代,而其他地方,则分别建立了十个国家。
赵匡胤深知人心思定,大家都盼着可以安居乐业,所以大张旗鼓地宣称:不得扰民,不得进犯后周诸臣,更不得对天子和太后无礼,违命者定斩不饶。
凭着这一道铁令,赵匡胤兵不血刃,就取下了后周的大好江山。历代功臣名将,每每读到这段历史,无不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历史上有不流血的夺权吗?有,真的有,赵匡胤就做到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次和平过渡,史称“陈桥兵变”。
正是因为赵匡胤答应,不杀后周在朝官员,这些人换了一身官服之后,继续优哉游哉地做官。
但韩通是个例外,而且是个注定的例外。
韩通之死是必然,也是偶然:因为拒不降服,不肯接受赵匡胤做皇帝,被赵匡胤派人砍了项上人头。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保证不杀一人,为何却灭了韩通满门?
韩通的一生大约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五位皇帝。在春风得意时,却遭到伏击,被人无情灭杀。
韩凭出生在山西并州,自幼长得身形高大,粗壮扎实,不到20岁就跑去投军了。此后,便是风云变色,戎马倥偬。
一出场,韩通就先声夺人,一骑绝尘。后晋开福元年,辽兵攻打开封,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韩通自报家门,愿意归附,受到刘知远重用。
后晋灭国,刘知远建立后汉,韩通一路高升,做到国子监祭酒的位置。谁知道刘知远的儿子却是个昏君,不得已,韩通只能追随大将郭威。
昏庸便也罢了,刘知远的儿子汉隐帝却多疑多虑,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大臣拉出去砍了。
郭威一看没办法,只好拥兵自立建立了后周,以求自保。而韩通作为开国元勋,自然功不可没。
奇就奇在这里,韩通一个大老粗,竟然对水利工程十分热爱。郭威亲征兖州期间,韩通不但治理了卞河口,还修筑了河阴城。
等郭威封赏群臣时,韩通被升为保义军节度使,权倾一时。后来,郭威病死,义子柴荣继位,此时契丹大举进犯。
韩通一马当先,退了契丹兵马,立下不世奇功,被柴荣封为检校太保。
此时,柴荣觉得,衡漳水的堤坝修得不好,不足以抵挡契丹骑兵,故此,左思右想,把韩通派了去。
谁知道契丹兵马小瞧韩通,趁着他没有修好堤坝,频频进犯。好个韩通,把契丹兵杀得大败而归,再不敢渡河。
据说,他们一听到韩通的名字,连打都不敢打,便吓得惊慌逃窜。柴荣一看,哟,还屈才了啊?
于是,柴荣又委以重任,派韩通去主持后周与契丹之间的城防。
没多久,柴荣征伐后蜀,韩通又成了账下先锋官。柴荣一路过关斩将,收复秦、凤四州后,又将韩通升为权点检侍卫司。
同年,柴荣大肆扩建洛阳城,还是韩通负责。这个皇帝觉得韩通用起来趁手,可以指哪儿打哪儿,所以,频频重用。
没几年,韩通就升到了归德军节度使的位置。看,换了个皇帝,又从头做起,韩通还是做到了一方大员的位置,可见韩通此人还是有本事的。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保证不杀一人,为何却灭了韩通满门?
韩通不但军功显赫,而且筑城守防也是一把好手,特别让其他人眼红的是:韩通在治理水利方面更是绩效卓然。他不高升谁高升?
然而,韩通却有一个毛病,一个最终让他送了命的毛病:脾气不好,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个倔脾气,不是吹胡子瞪眼,就是拍桌子抄家伙,跟朝廷一帮同僚的关系,那叫一个糟糕啊。
《道德经》说,天地生万物,而这万物之间的关系便是相生相克,生生不息。
韩通的成长经历已经万中无一了,谁知还有一个人,跟韩通一样,历经三朝,所向披靡。谁?王彦升。
而且,王彦升有两点比韩通强多了:其一,家世好,自幼知书达理。其二,性格好,温和恭谨,器度不凡。
说直白点,在柴荣的朝廷上,韩通和王彦升都是数得上的人物。但,韩通除了受皇帝柴荣的赏识,其他人说起他不是摇头就是翻白眼。
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人际关系,就为韩通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而王彦升,从来不去巴结谁,也不去踩谁,但他的人际关系,却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朝中官员,都喜欢王彦升,而讨厌韩通。
韩通和王彦升,一刚一柔,经历差不多,资历不相上下,然则命运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说到底,还是性格使然。
而这一局当中,赵匡胤却是手握棋子的人。他跟汉高祖刘邦是同一种风格的人物,没什么过硬的本事,但是,玩权术那是一把好手。
可这个好手把整个后周朝廷的官员都拉拢了过来,却栽在了韩通手上。赵匡胤无论怎么拉拢,韩通就是不买账,可把赵匡胤难受坏了。
整个后周朝廷,还有谁不给赵匡胤三分颜面?韩通,除了韩通,再无其他人。
但韩通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他跟赵匡胤的位置差不多,都是手握兵权的人物,而且,韩通还觉得,自己军功赫赫,比赵匡胤强多了。
他赵匡胤可以做皇帝,我韩通凭什么就不行?所以,韩通不服,一千一万个不服。
无论里子怎么难看,但赵匡胤在面子上做了个十足十。当将士们举着黄袍,跪倒一片的时候,赵匡胤开始拿乔。他说,他不做这个皇帝。
还说,都是你们(将领军士)想要荣华富贵,偏偏要推我出来顶缸。众人一看,就问他,你要如何才肯做皇帝呀?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保证不杀一人,为何却灭了韩通满门?
赵匡胤斩钉截铁地说:不杀一个人,不流一滴血。否则,这个皇帝,你们谁爱做谁做去。大家一听,哎,这是好事儿啊。
于是,众人便轰然应了,赵匡胤这才拿腔拿调地披上了黄袍。随后,再次强调,“不杀一人”。
赵匡胤这出戏其实做得特别足,他在领兵进城之前,就派了潘美前去传话,说"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这是搅混水好趁机做事,随后又传“不杀一人”来稳定民心。
后周这些官员见惯了朝代更迭,也晓得规矩,纷纷回家待着,就等兵变结束之后,继续做官。
但韩通不肯,而且,韩通手掌兵权,他急冲冲回家就要点起兵马抵抗。若是实现了,赵匡胤“不杀一人”的许诺可不就成了一个笑话?
所以,赵匡胤赌不起,他一定将所有苗头都灭杀在摇篮里,然后,名正言顺,漂漂亮亮的让小皇帝“禅位”。
否则,史书工笔,他赵匡胤一定是乱臣贼子,谋权篡位。
赵匡胤要江山,也要面子,所以,韩通注定要死。他不死,赵宋江山如何安稳?
因此,王彦升是专门留下对付韩通的,就像诸葛亮专门留下马岱杀了魏延是一个道理。
而且,赵匡胤不下手则已,既然下手,就干脆斩草除根,韩通一门老小无一生还。赵匡胤真够狠的,难怪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
王彦升灭了韩通满门之后,赵匡胤的反应亮了,堪称教科书式甩锅。
《资治通鉴》原文这般记载:
“太祖以彦升专杀,甚怒,欲斩之,以受命之初,故不忍,然终身废之不用。太祖即位,赠通中书令,以礼葬之。自韩氏之外,不戮一人而得天下”。
赵匡胤说,王彦升杀韩通他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把王彦升废了,再不录用。然后,马上追封韩通为:中书令。
这可把天下人的嘴巴给堵上了。其实,王彦升立下大功,此后节节高升,日子不知道有多快活。
韩通若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呢?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