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九大疑点
陈桥兵变是指赵匡胤发动的兵变事件,直接导致后周的灭亡,宋朝的建立,所以许多人也把陈桥兵变称为黄袍加身,因为赵匡胤的严肃军纪,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烽烟四起,是历史上少见的不流血建立起来的王朝,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陈桥兵变九大疑点
第一大疑点:北契丹的入侵
契丹和北汉到底有没有在显德7年正月入侵后周,经过仔细的查阅文献,笔者发现这个事情非常诡异,正史中记载这件事情有,但是也有一些文献记载没有。其实这个事情有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入侵的军队后来怎么样了呢?
据《宋史。卷一》记载,“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皆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的记载也是:“契丹与北汉皆遁去。”难道契丹和北汉没有任何成果,被赵匡胤一披黄袍都吓跑了么?正史中的权威资料《宋史》《旧五代史》《资治通鉴》虽然都记载了这次入侵,但是这些文献的史源并不可靠,为什么这么说,大家要明白一点--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旧五代史》是北宋初年修录的,也就是说赵匡胤自己修录的。令两部是根据《国史》的资料,《国史》是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时期修录的,而国史依据的资料是《太祖实录》,也是赵匡胤时期修录的,所以正史的关于契丹和北汉军队逃跑的记载都不可信。
我们还不如看看《辽史》,相对来说《辽史》可以不忌讳这件事,应该比较可靠。据《辽史》记载,当时辽国王子谋反,忙的一塌糊涂的时间,所以辽史根本没有记载出兵后周的事情。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契丹和北汉入侵的事情是虚造的。谁制造的呢,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老赵本人了。
赵匡胤为什么要制造这个谣言的,理由也很简单,赵匡胤虽然是禁军的最高首领,但是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调动军队的权利在韩通手里。而一旦军队调出京都,军权就在赵匡胤手里了。
第二大疑点:兵力部署问题
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派韩令坤领兵守边,韩令坤虽然是侍卫司的人,但是韩令坤是赵匡胤的发小,和赵匡胤的私交非常好。又派殿前司副点检慕容延昭去河北,这个慕容延昭是赵匡胤的铁哥们。赵匡胤在政变之前,派了两个自己的人去河北和边界干什么--理由很明显,控制住符彦卿,魏王符彦卿当时是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我们前面讲过,如果在京城发动政变,不先搞定天雄军是不保险的。赵匡胤先安排自己的人控制住天雄军,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整个陈桥兵变过程中,身受周世宗重托的符彦卿没有任何动作的原因。一来,陈桥兵变进行的太快太顺利,以至于符彦卿还没反映过来,政变已经结束了;二来,即使符彦卿反映快,想抵抗,但被赵匡胤占了先机,他也不敢轻易动手。
第三大疑点:流言
京城都知道这个流言,出师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后来军中又有人根据天象散布二日争斗的流言。这是偶然事件还是预谋?
第四大疑点:醉酒问题
赵匡胤何许人也,在笔者心目中,赵匡胤是在整个两宋时期,最有军事才能和统御才能,最能打仗的一个人。像赵匡胤这样的人在大敌当前之下别说喝醉,就是睡觉也是枕着刀,怎么可能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军中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这个醉的境界实在是太完美了,答案只有一个“无心喝醉酒,有心装醉人”。
第五大疑点:禅位诏书和黄袍
先说黄袍,黄袍这个东西在那个时期可不是一件普通物品,皇室以外任何人私藏黄袍是要杀头的,军队中怎么可能有黄袍,这件黄袍是哪里来的。即使是临时做一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此事在历朝历代都有人质疑,还有人作诗曰:“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再说诏书,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的诏书是怎么来的?翰林学士承旨是个官名,这个官就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所以陶谷起草诏书不奇怪,但是他怎么知道赵匡胤需要诏书呢,而且需要的是禅位诏书呢?这个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第六大疑点:流言
当京城流传拥立点检为天子的流言后,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赵匡胤回到家里说“外间汹汹如此,将若之何”。这个时候史书记载的赵匡胤母亲的反应也很有趣,据南宋人写的北宋史 《东都事略》记载,其母曰:“我子素有大志,今果然。”《涑水纪闻》的记载和《东都事略》大同小异,赵匡胤的母亲说“我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所以后来有名人岳正为此做诗曰:“家母素知儿有志,他人却道帝无心。史官兼载非相牾,后人那知费讨寻。”如果赵匡胤真的没有称帝的念头,事发之后他的母亲怎么能表现的如此淡定?
第七大疑点:韩通被杀
韩通得到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立即回去布置,史书记载韩通是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一个人,追着韩通杀,跑到家里被杀了,然后接下来杀了他的妻子儿女。韩通是个有名的武将,武艺肯定不会差,在冷兵器时代被一个人追杀最后跑到家里还是丢了性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杀他的人绝对不是偶然碰上的,此人不但武艺高强,而且是早就准备好的。韩通是赵匡胤集团之外,唯一可以调动军队的人,被解决的如此干净利落,若非预谋已久,能有其他解释么?
第八大疑点:赵匡胤异志
赵匡胤有异志其实早有人看出来,在周世宗柴荣还活着的时候,右拾遗杨徽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徽之对周世宗柴荣说“以为上有人望,不宜点禁兵”,认为赵匡胤在禁军的名声人缘太好,不适合掌握军权,但是周世宗没在意。还有一个人,就是被杀的那个韩通的儿子韩伟也提醒他父亲要提早提防赵匡胤,但是韩通也没有听。可见,要瞒过天下所有人并不容易。
第九大疑点:陈桥兵变的两个重要人物,赵普和赵光义
赵普这个人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半部《论语》治天下脍炙人口。关于陈桥兵变,赵普还写了一本书叫《飞龙记》,但后来证实,《飞龙记》中的记载多有谎言。而赵光义在这个事件中表现的非常积极,和他哥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符合实际么?这里要提到一个叫王禹偁的文学家,他是《太祖实录》编写者,因为秉笔直书,招致宋真宗的不满而被贬官。后来这个王禹偁写了一本书里面说到,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根本就不在陈桥,赵光义当时是在京城。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那正史中整个陈桥兵变都是在撒谎,赵匡胤在撒谎,赵普在撒谎,赵光义也在撒谎。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