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大唐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竟是契丹人

现如今,说起“安史之乱”后力挽狂澜的大将军,大家只熟悉郭子仪,不管是传统戏曲还是影视作品中,男女老少都略知一二。可是如果你自己仔细翻阅史料的话,你会发现安史之乱后,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人的其实是契丹族的李光弼。

1515943651556851.jpg大唐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竟是契丹人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官至右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以骁勇善战出名,在反击突厥的战争中暴毙。唐朝中央政府大力褒扬,赠营州都督,谥忠烈。

作为烈士子女的李光弼,从小就表现出与同龄孩子不一样,为人严肃、深沉且刚毅,擅长骑射,当时营中上下都非常看好他。李楷洛死后,李光弼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手下任职。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时常对人说:“日后能代我统兵者,非李光弼莫属。”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有功,进号云麾将军。

后来经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推荐,李光弼又被任命为了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负责全军的后勤)。由于李光弼长得一表人才,为人磊落,安思顺就想把闺女嫁给他,不料李光弼却推脱自己有病,辞官给拒绝了。由此可见,刚出道的李光弼就有深谋远虑,不愿陷入这些权臣大将的关系网中,如此才能尽忠朝廷。

素来和安思顺不和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知道后,觉得李光弼是个汉子,便奏请唐玄宗,将他召入了京师长安。

公元755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同样也十分欣赏李光弼的军事才能,于是就向唐玄宗推荐了他。

李光弼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该郡地处叛军的南北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没多时,就被他率五千人马拿了下来,随后,他又和郭子仪会师,率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和叛军决战,大破安禄山属下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员大将,斩敌四万,俘虏了一千多人,战马五千多匹。至此,河北大半郡县重新归唐军所有。

首战告捷时,李光弼很清醒地意识到,范阳是安禄山的老窝,应该先将其拿下,以绝其根本。不料这边还没行动,唐玄宗就逃到了蜀地,一时间军心大乱。唐肃宗即位后,立马派人授李光弼为户郎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临危受命,立刻提兵五千奔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公元757年,史思明等人率叛军十万向太原发动了进攻。由于唐军的精锐都被征调到朔方军去保护唐肃宗了,所以当时李光弼手里只有不到一万人。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李光弼一边防御固守,一边守中有攻。他让士兵从城中挖地道通往城外,打击敌军;还在城墙上安装抛石器,击毙了叛军十分之二三;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的大本营,又俘虏斩获叛军一万多人。

史思明吓破了胆,转身就逃,唐军乘胜追击,斩首七万余人,获粮草无数。此次大胜后,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封郑国公。

不久后,李光弼又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率五百亲兵奔赴洛阳,统帅朔方军。

接着李光弼又被任命河北节度使,随后撤出洛阳,拔军河阳,留了座洛阳空城给史思明。同年十月,史思明率军进攻河阳,这次李光弼又大显神威了,设计诱得史思明所部良马千余匹,接着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在黄河上的火船攻势。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次进攻河阳。

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内藏刀,对将士们说:“我位居三公,绝不会活着被叛军俘虏,誓死报效朝廷。”将士感动不已,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杀敌一万多人,生擒八千多人。

河阳之战的胜利,牵制了史思明的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公元761年,唐肃宗开始轻信宦官鱼朝恩,不听李光弼的正确意见,命他冒险进攻洛阳。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得听命,和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结果仆固怀恩不听军令,导致大败,唐军只好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幸运的是,此时的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因此得以休整。

唐肃宗将此次失败归罪于仆固怀恩身上,拜李光弼为侍中兼河中节度使。后又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进攻史朝义大军。

李光弼先克许州(今河南许昌),再入徐州(今江苏徐州),史朝义数十万大军被困洛阳。不久后,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从安史之乱爆发一直到结束,李光弼自始至终都有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赞其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然而可惜的是,立有盖世功劳的李光弼,最后却遭到了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最后忧郁成疾,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唐廷以国葬礼之,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