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之谜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魏明帝曹叡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组成一个五人宗室班子,辅佐太子曹芳。但是,就在一天之间,宫廷之内,就从暗流涌动翻起惊涛骇浪!几乎进入弥留状态的曹叡,突然下诏,免去曹宇的大将军职务,解散五人辅政团,改由曹爽、司马懿两人共同辅政。

 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之谜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之谜

这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了——两个名气不大,但是对历史影响巨大的人物。

这两个人,一个叫刘放,一个叫孙资,都很有点儿能耐,都做过地方县令,都做过曹操的参丞相军事,都深为曹操喜爱。魏国建立之后(不是魏朝),刘放和孙资都当秘书郎,自此之后的数十年间,这哥儿俩就像是如来佛祖座前日月神灯里的那两个灯芯,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他们既可以照亮佛堂,也可以烧毁整个庙宇。

【白天是紫霞,晚上是青霞】

文帝曹丕即位之后,把秘书改为中书,任命刘放担任中书监,孙资担任中书令,两人掌管机密。明帝曹叡即位,这对灯芯继续受到宠信,都加任侍中、光禄大夫。曹叡亲自处理日常政务,屡次出兵,中枢筹划都由他俩掌管;每有国家大事,朝臣集会议事,经常让他俩决断对错,并依计而行。公元238年,司马懿平定辽东,两人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为本县侯,刘放为方城侯,孙资为中都侯。

衣赐履说:这哥儿俩端得厉害。我们总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极少碰到刘放和孙资这样的,曹家三代人,都把他们放在中枢核心位置。能够成为曹家三代人的心腹,不得不说,怎一个“牛”字了得!

中护军蒋济曾上书劝谏曹叡,大意是说:

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过于亲近,耳目就会受到蒙蔽。现在,中书的影响太大了,虽然他们恭敬谨慎,不敢对外交往,然而只要有“中书”这个名义,就可以迷惑朝野,更何况,他们实际上确实掌握国之大事,而且整日侍奉在陛下身边。倘若他们趁着陛下疲倦疏忽之时,弄权专擅,而大臣们见到他们果真能够影响国事,则会巴结他们。一旦成此弊端,朋党之风就会兴起,褒贬毁誉、功过赏罚都会受到影响,这样,行正道的就会被阻塞,曲意逢迎的马屁精则能显贵。因为陛下亲信他们,所以不会猜疑,他们就会利用这点,有空子就钻,有好处就干。君王不可能一个人把全天下的事儿都干了,工作一定需要有人分担。不过,绝不可以托付给一两个人,除非他们具备周公的忠心和管仲的公道,否则,就一定会玩法弄权,败坏国家。当今之世,栋梁之才虽然不多,但德行能称职于一州,才智可效力于一个岗位,尽忠职守的人,也还是有的。老臣盼望能够让他们一道分担国忧,而不要使圣朝出现一二恶吏专权的丑名啊!

曹叡没有接受。

【历朝都有这种名声不大的实力派人物】

衣赐履说:蒋济这道奏书,简直就是点名抨击刘放、孙资,言下之意是,皇上啊,赶紧把这两个货换了吧!但是,曹叡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这两根儿灯芯,没有采纳。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哥儿俩对曹叡而言,太重要了,而且,忠心耿耿——至少曹叡觉得他们忠心耿耿。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刘放、孙资是两个十足的小人,靠拍马屁上位的。实际上,这哥儿俩有见识、有水平、有能力,对曹魏的发展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否则,也不可能在曹操、曹丕、曹叡这样的明主的中枢,一呆就是二三十年。

刘放、孙资一直受宠,长期掌管宫廷机要,夏侯献、曹肇早就对他们非常愤恨。皇宫里有树,名为鸡栖树,据说宫里打鸣的公鸡,经常飞到树上休息,故此得名。这天,夏侯献、曹肇从树下经过,看着志得意满的打鸣鸡,恨恨地说,能打鸣的鸡,也不过就是鸡而已,看你们还能嘚瑟几天!显然,他们认为刘放、孙资就是蹲在树上得意洋洋的打鸣鸡:

我呸!老子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扭断你俩的鸡脖子!

【宫外头也有鸡栖树】

不想这话被人听见,一道烟报告了刘放和孙资。哥儿俩心下恐惧,就打算离间明帝曹叡和五人辅政团的关系。

燕王曹宇性情恭顺温和,对辅政之事,坚决推辞。

明帝曹叡把刘放、孙资叫到床头,问,燕王真的执意推辞吗?

刘放、孙资说,燕王知道自己不是辅政的材料,所以确实推辞。

曹叡问,那谁可以承担重任?

当时,五人团只有曹爽一人在场,刘放、孙资就推荐曹爽,并且建议说,应该把太尉司马懿召回,参与辅政。

曹叡问曹爽,这个担子,你担得起吗?

曹爽紧张,满脸是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刘放偷偷踩他一脚,耳语道,你赶紧说“臣一定以死侍奉社稷”!

于是,曹叡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派人征召司马懿。

不久,曹叡变卦,下诏收回前令。

刘放、孙资急了,再次进见,曹叡再度决定由曹爽、司马懿辅政。

刘放说,皇上,您最好亲自写下诏书。

曹叡说,我手都抬不起来,写不了字啊!

刘放于是爬上床去,把着曹叡的手,写下诏书,随后立即出宫宣布:

皇上有诏,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

曹宇等人流泪而出。

十二月二十七日,任命曹爽担任大将军,曹叡感到曹爽才能不足,又任命尚书孙礼担任大将军长史,作为曹爽的助手。

【这特么谁的创意啊!图片】

衣赐履说:这一段,《三国志·刘放传》正文和《通鉴》记录基本一致。但是,有疑点。

说曹宇坚决不当大将军,不肯辅政,这是鬼扯。曹叡召他入朝,目的就是让他辅政,如果他不肯,早就应该打道回府了,更何况,早在二十四日,曹宇已经担任大将军,还推辞个茄子!

刘放、孙资之所以推荐司马懿辅政,应该是由来以久的。

司马懿平定辽东,手下干部,各有封赏。而非司马嫡系受到封赏的,只有三个人:毌丘俭,刘放,孙资。毌丘俭作为征讨辽东的副总指挥,以军功进封安邑侯。而刘放、孙资,则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为县侯。也即是说,这哥儿俩并没有参战,身在大后方,却以参谋之功晋封为县侯。

这里就透露出,刘、孙二人和司马懿是有密切联系的,辽东战场的各种战报、请示,全部要经过这俩人呈递给曹叡,曹叡的各种命令、指示,包括后来对有功人员的封赏,也都要通过他俩发送前方。刘放、孙资以参谋之功晋封县侯,不能排除司马懿的大力举荐。也即是说,刘、孙二人与司马懿的密切交往,不会迟于征讨辽东时期,至于以前他们的关系如何,没有史料支撑,我们不好判断。但是显然他们的政治利益是一致的,即:

五人团辅政,刘放、孙资和司马懿都歇菜;司马懿辅政,则皆大欢喜。

本来,刘、孙二人未必一定要和司马懿合作,关键是,他俩作为曹家三代的中枢近臣,辅政班子竟然没有他俩,这也就罢了,而五人团一上台,不用大将军曹宇动手,夏侯献和曹肇就会扭断他俩的脖子!因此,这哥儿俩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与司马懿暗中密谋。他们,就是我在上一回中提到的司马懿的两个“秘密武器”。

然而,曹叡已经定了辅政五人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确定辅政班子时,曹叡一定和刘放、孙资讨论过辅政人选,没有道理绕过司马懿不谈。那么,曹叡没有选择司马懿的理由,刘、孙二人当然非常清楚,无非就是司马懿功劳太大,曹叡不能断定他是不是足够忠诚,等等。要说服曹叡拿下曹宇,换上司马懿,突破口就在于,要证明:司马懿比曹宇忠诚,或者,曹宇不如司马懿忠诚。

话说回来,以曹叡的精明强干,怎么可能被你们二人一忽悠,就把五人团给撤了!于是,哥儿俩只能等机会,等曹叡几乎到了弥留之际,思绪已经混乱,才着手行动。

《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久专权宠,素为秦朗等人愤恨,他俩怕以后被陷害,就私下里打算破坏这个辅政五人团。但是,由于曹宇经常守在曹叡身旁,一直没有挑拨的机会。十二月二十七日,曹叡气若游丝,眼见就不行了,曹宇出殿去找曹肇商议事情,还没有回来,只有曹爽一个人在殿中伺候。刘放得知这个情况,立即叫孙资一块儿行动。孙资有点怯场,说,行不行啊?刘放说,特么的咱俩马上就要被人扔到大锅里煮了,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于是,哥儿俩直接来到曹叡病床前,流着泪说,陛下现在生命垂危,万一不测,将天下托付给谁啊?

曹叡说,不是燕王刘宇吗?你们怎么会不知道?

刘放说:

陛下难道忘了先帝敕令,藩王是不得辅政的诶!而且,自从陛下病了之后,曹肇、秦朗等人与宫女们打情骂俏,好不快活。燕王曹宇,现在拥兵南面,根本不让我们进来侍候您(原文为“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可能是指派兵守在宫殿南侧,但“南面”二字,是相当犯忌讳的)。曹宇,就是竖刁,就是赵高啊(这话太厉害了,齐桓公被竖刁等人限制行动,饿死沙丘宫;二世胡亥被赵高欺于深宫,亡了天下)!如今,皇太子幼弱,外有强敌在侧(蜀、吴),内有劳怨之民,陛下不考虑长远国运,却只是委任亲戚故旧。把祖宗的基业,托付给这几个货,只不过才病了几天,就已经内外隔绝了。社稷已经处在危亡之际,而陛下还不知道,这让臣等无比痛心啊!

曹叡听了这些话,勃然大怒,说,那谁可以托付重任?

刘放、孙资说,曹爽可以。

之后,又提出,应该下诏,让太尉司马懿协助曹爽。

曹叡同意。

刘放、孙资出去之后,曹肇进来了(放、资出,曹肇入),听说这个巨变,曹肇是真哭了,边哭边劝曹叡收回成命,曹叡于是又让曹肇下敕令追停前议。曹肇刚出去办理此事,刘放、孙资又冲了进来,再次一通哭谏,曹叡估计此时都晕菜了,又听从这哥儿俩的意见。刘放毕竟是老机关了,非让曹叡下个亲笔诏书,曹叡说,我特么哪拿得动笔啊!于是,刘放跳上床,握着曹叡的手,写下诏书,旋即出宫,高声宣布:

皇帝诏令,免燕王曹宇等官职,不得停留宫中。

于是,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相对哭泣,各回府第。

衣赐履说:我个人认为,《汉晋春秋》的记录,恐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这段有意思了哈!破案的关键就在此处!

曹宇出去找曹肇商量事情,刚一离开,刘放、孙资就知道了,那么,是谁告诉他们的呢?

刘放、孙资见到明帝曹叡,痛斥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此即竖刁、赵高也!”既然曹宇手下的卫兵不让你们入殿,您老两位是怎么进来的呢?

一定是有人放他们进来的。

这个“有人”,是谁呢?

我们看一下,曹宇本人是大将军,首席辅政大臣;要扭断刘放、孙资脖子的,是夏侯献、曹肇;被刘放、孙资指控调戏宫女的,是曹肇、秦朗;明帝气息衰弱,曹宇出去找人商议,找的是曹肇。

然而,曹爽呢?曹爽去哪里了?

曹爽在大殿中伺候皇上呢!!!

其他人呢?

都不在!!!

那么,刘放、孙资是怎么知道皇上马上就要咽气了的,是怎么知道曹宇等人都不在皇上身边的,是怎么通过卫兵进入大殿的……我想,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吧?

曹爽啊!

也即是说,曹爽早就和刘放、孙资搞到一起去了!

刘放、孙资确实是老江湖,他们把辅政五人团,一分为三,对症下药。对曹宇,他们抬出文帝曹丕的诏令,藩王不得辅政,而这个诏令就是为防止藩王夺权而制定的,继而又说曹宇已经显出“拥兵南面”的迹象,这让曹叡情何以堪?!对曹肇、秦朗、夏侯献,则说他们调戏宫女,品德败坏,云云。对曹爽,则是拉到自己这边——辅臣里没有宗室成员,曹叡也不干啊。于是,许诺让这位“志不大而才疏”的曹爽当大将军,并且作为首辅,这个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曹爽于是爽了,决定倒向司马懿这头儿。

而曹宇等人哪里能想到这些?

《三国志·刘放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载,曹肇的弟弟曹纂为大将军司马,当天,曹肇出宫,碰到曹纂。曹纂大惊失色,说:

皇上危在旦夕,你们怎么都出来了!回去啊,赶紧的!

当时天已傍晚,刘放、孙资下诏宫门,不得让曹肇等人入宫,同时罢免燕王。

曹纂是曹肇的弟弟,是大将军曹宇的司马,他言下之意,即是曹宇和曹肇,必须有一个守在皇上身边,显然,曹纂并没有把曹爽当成自己人,换句话说,曹爽在五人团里是个被边缘化的角色,成了被刘放、孙资攻破的那道裂缝。

曹爽背叛了五人团,内心恐怕还是有些惭愧。所以,明帝问“你担不担得起重任”时,曹爽出了一头汗,一时语塞。也正因为此,曹爽当政之初,对司马懿还是相当尊敬的,以长辈之礼相待。曹爽和司马懿的这种关系,可能直接导致了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根本没作任何反抗,就被司马懿拿下了,这个,我们以后再探讨。

【曹爽是这场政变的最大赢家】

讲真,燕王曹宇等人,斗争经验还是欠缺的,根本没有料到事态的严重性,以为大事已定,可以高枕而卧了。

此时,司马懿大军已经到达汲县,明帝曹叡的使者辟邪(使者名字叫辟邪),带着手诏前往征召入朝。此前,曹宇等人力劝曹叡,说是关中防务重要,就别让司马懿回京了,直接走小道从轵关向西回长安去吧。司马懿已经接到了诏书,而此番又接到曹叡的手诏,让其进京,司马懿怀疑京师发生变故,驾着“追锋车”一路急驰入朝。据说,驻军处距洛阳四百里,司马懿一晚上就赶回来了。

衣赐履说:你看,曹宇等人也在防着司马懿呢,担心他回来抢位置,干脆让曹叡下令,不许司马懿入京,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说曹宇谦逊,不愿当大将军,纯属扯淡。长安再重要,司马懿顺道回洛阳述个职,能耽误几天!司马懿可不是傻子。我猜,收到直接回长安的命令后,司马懿一定刻意放慢行军速度,思考联络部署下一步行动。但当收到辟邪的诏书后,则“一夕驰抵皇宫”。

公元239年,正月一日,司马懿回到京师,入见明帝曹叡。曹叡拉着他的手说:

我把后事嘱托给你了,你要与曹爽一起辅佐幼主。死,岂是可以忍得住的?我强忍着不死,就是等着你啊。望你和曹爽一起,好好辅佐幼主。

司马懿说,陛下难道不记得先帝也是这样嘱托老臣辅佐陛下的吗?

之后,曹叡把齐王曹芳、秦王曹询叫过来,让他们拜见司马懿,又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了,你仔细看清,不要弄错了。又让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颈。

司马懿叩头流泪。

【司马公啊,朕信任你啊!】

当天,立曹芳为皇太子。曹叡旋即去世,享年三十六岁(一说三十四,一说三十五)。

太子曹芳即位,时年八岁。大赦天下。尊郭皇后为皇太后,加封曹爽、司马懿侍中,授符节、黄钺,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曹爽、司马懿各自领兵三千,轮流在宫内宿卫,曹爽因司马懿年事已高,地位又尊,把他当作父辈侍奉,每有事情必去拜访咨询,不敢独断专行。

衣赐履说: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刘放、孙资为什么能够说服曹叡,让司马懿辅政。

一是曹叡已在弥留状态,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身边是谁,就听谁的,可以理解。

二是司马懿从来没有显示出不忠的迹象。司马懿在行政、军事方面,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威望空前。如果不考虑谋反或擅权的问题,绝对是最佳的辅政人选。曹叡起初没有考虑让他辅政,只是担心他会对魏朝不利,但并不能确定他不够忠诚,因此,收回成命是存在可能性的。而此前,司马懿不但没有显示出任何不忠,反而做了很多极为“忠诚”的事情。且不论打孟达、拒诸葛、平辽东这些大功,平日里的小事儿也没少做。青龙三年(235)司马懿镇守长安,搞了许多经济建设,恰逢关东遭遇大饥荒,司马懿送粟米五百万石到洛阳救灾。公元236年,又捕获白鹿一头,献给明帝曹叡。曹叡非常高兴,说:

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曾有人进贡白野鸡的祥瑞。如今,你担负镇守关中之重任,又献上白鹿,你的忠诚之心岂非与周公一样,能够治理国家,使国运长盛不衰吗!

你看,曹叡说司马懿具备周公那样的忠诚之心。

多年以来,司马懿一直谨慎小心,没有任何把柄在别人手上,这是曹叡改让他辅政的基础。

三是大约燕王曹宇他们的能力素质,曹叡并不是很满意。不讲别的,就说在曹叡弥留之际,曹宇离开就很不妥啊。看人家司马懿,感觉到情况不对,一夜车行四百里飞驰入宫(当然夸张了),但是我敢打包票,如果当时有高铁,他一定乘高铁,如果有火箭,他必须搭火箭,一秒钟都不会耽搁。

有人可能会说,曹宇他们在宫里可能都伺候几个月了,实在太累了,偶尔出去一下,也可以理解。

我们对比一下大新朝皇帝王莽。王莽的大舅、大将军王凤病重时,王莽伺候了几个月,没睡过一个完整觉,没洗过一次澡,甚至连衣服都没换过,终于把大舅感动了,临死前向朝廷推荐王莽,给了他政治上的第一桶金。

做大事的,在关键时刻,岂可掉以轻心!你不能一边想着工作事儿少离家近,一边还想着年薪几个亿不是?曹宇他们要防范的对手,是司马懿诶,他们以为司马懿还在几百里之外,就放松了警惕,在历史的关口,如此想当然,确实算不上出类拔萃之辈啊。

四是还有曹爽的加盟。如果没有曹爽,刘放、孙资的计划,堪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曹爽的助攻,则变成“很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最后曹叡托孤于司马懿,也不能说是完全糊涂了,我猜,他在犹豫不定之际,最后是赌一把,毕竟,直到此刻,司马懿没有表现出任何对曹魏政权的不服来,一直都是忠诚可嘉的,没有朕的命令,连破棉袄都不会私下分给别人,浑身上下刻满了“忠诚”二字,罢了罢了,就是他吧!

另外,再叨叨几句刘放和孙资。

后世学者多以为,魏朝灭亡,始自刘放、孙资引入司马懿。刘放、孙资是实足的小人、佞臣。我理解,人,都是要为自己考虑的,他们是否忠诚,要看主子的情况。如果主子很强,他们就很忠诚;如果主子换人了,下一届主子不待见他们,那他们就要转向那些可以接受他们忠诚的人了。这既符合政治逻辑,也符合人性逻辑。

如果曹叡地下有知,见到刘放和孙资,一定会怒斥说,刘放,朕特么早就该把你流放了!孙资,你特么真是个孙子!

【曹叡:你们这两个孙子!】

另外,我还有一点疑惑,说出来供大家探讨。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二十七日,明帝曹叡派人通知司马懿回京,景初三年正月一日早晨,司马懿就到了曹叡床头儿(“一宿而至”,当是早晨到达)。也就是说,使者飞驰四百里通知司马懿,司马懿又飞驰四百里回到皇宫,这一来一回八百里,用了两天多时间。以彼时的车马速度、道路状况、夜间道路照明情况,等等这些不得不考虑的制约因素,我严重怀疑史书记录的真实性。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司马懿的大部队也许确实离洛阳四百里,但他本人可能率先头部队,已经行至距洛阳百把里的地方,等待刘放和孙资的消息。使者一到,立即启程,这样才合乎逻辑。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