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胡宗南在黄埔毕业生中拥有五个“第一”,为何却被称“常败将军”

胡宗南是国民党军队的骨干成员,一生坎坷,颇具传奇色彩。从最初的一名小小教书先生,到投笔从戎,历经东征、北伐、抗日、内战,身经百战,成为了坐拥数十万军队的“西北王”和黄埔系少壮派的翘楚。在黄埔军校学生中,拥有五个“第一”的头衔。是哪五个“第一”呢?

胡宗南在黄埔毕业生中拥有五个“第一”,为何却被称“常败将军”胡宗南在黄埔毕业生中拥有五个“第一”,为何却被称“常败将军”

一、弃笔从戎,投身黄埔

胡宗南189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年幼丧母,7岁随父来到孝丰生活。其父好逸恶劳,酗酒、赌博、抽大烟,把家里折腾得一贫如洗。胡宗南在亲戚的帮助下勉强读完中学,毕业后在孝丰当地一所小学任教9年。

稳定的教师生活,没能禁锢住胡宗南那颗躁动的心。28岁那年,他报考了黄埔军校,并通过了初试。然后,从朋友处借来了一笔路费,只身一人跑到黄埔军校参加复试和体检。

但令他无比沮丧的是,考官嫌他个头太矮,身材瘦弱,把他淘汰了。

也该胡宗南出人头地。正当他和考官争得面红耳赤之际,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闻声而来,被他的一片赤诚打动,破格录取了他。

很快,胡宗南在军校就崭露头角,廖仲恺欣赏其才干,将他推荐给了蒋中正。由此,胡宗南的命运就和蒋中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24年11月,军校毕业的胡宗南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二、南征北战,戎马一生

胡宗南最初从一名机枪连排长做起,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围剿”红军、抗日战争和内战。逐步展示了其军事才能,也得到了蒋中正的赏识和重用,屡破黄埔系军官升迁记录,成为“少壮派集团”核心人物。

1936年4月2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军长,而后率部大举进犯红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胡宗南奉命率部参与淞沪会战。7月13日被任命为第十七军团军团长,又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军团长。由于准备仓促,胡宗南在战斗中损失惨重,被迫撤离。

1938年,胡宗南秉承蒋中正“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对我陕甘宁边区实施严密封锁,建立起了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封锁线,高举反共大旗。

1942年,胡宗南被蒋中正提拔为第8战区副司令兼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司令,对我军的袭扰更加肆无忌惮,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西北王”的名号由此叫响。胡宗南也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蒋中正将胡宗南所在的第8战区划入了第一战区,任命陈诚为司令员,胡宗南为副职。胡宗南内心不满,屡次顶撞陈诚,暗中下令各师团不得听从陈诚调遣。时值日军土肥原军团入侵中原,国军节节败退,胡宗南率部反击,击退土肥原。

于是,蒋中正将陈诚调离第一战区,委任胡宗南为第一战区代理司令长官。1945年7月31日,胡宗南转正,成为了黄埔毕业学生中的唯一的战区司令长官,手握近50万大军。

胡宗南在近10年的战争生涯中,为蒋中正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成为黄埔系中,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

三、深受恩宠,官运亨通

胡宗南和蒋中正都是浙江人,两人的老家相距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加上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深受蒋中正的宠爱和欣赏。

在蒋中正的不断提携下,胡宗南成为了升迁速度最快、统军人数最多、占据地盘最广的封疆大吏。

四、志大才疏,临阵脱逃

但胡宗南在掌控军队大权的十几年中,并未展现出多少卓越的军事才能,只知道对蒋中正惟命是从,没有整体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量和气魄,好谋无断,贪生怕死。

1947年的《人民日报》,对胡宗南作了这样的描述:“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

胡宗南最后的挣扎是在四川西昌。

1949年底,我军攻克成都后,胡宗南已是苟延残喘,率残部一万余人逃窜至西昌。

1950年3月,我军对西昌发动了总攻。26日深夜,胡宗南抛弃了正在前线作战的官兵,独自乘机飞往海口。而后于4月4日逃到台湾。

至此,这位叱咤一时的“西北王”,成了亡命天涯之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