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唐代诗人元稹为什么被称为渣男

听说过刘采春吗?名副其实的大唐歌后,只要她开唱,“闺妇、行人莫不涟泣。”

如果说没听过刘采春,那应该听说过薛涛,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如果不知道她的名字,有可能读过她的诗:“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如果对这两位还不熟,那肯定知道崔莺莺,没错,就是《西厢记》中的那个崔莺莺。

还有等等美女,此处省略。

最后要说的一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都听过为她所作诗中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都是美女,都是才女,大多还红得发紫。

而这些,都曾是元稹的女人,而这些女人,大多用元稹自己的话说:“始乱之,终弃之。”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始乱终弃。

唐代诗人元稹为什么被称为渣男唐代诗人元稹为什么被称为渣男

元稹是个高产诗人,《全唐诗》录其800首左右。其中名句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等,书法家最爱写“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男人的才华与容貌往往成反比,而元稹是个反证,才华横溢,却又貌似潘安。美女滥情,常被骂成红颜祸水,男人不负责,现在叫渣男,元稹才华与颜值都爆表了,不渣怎么行。

元稹八岁时父亲去世,之后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早早自立,14岁就去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考试分明经和进士等科,明经科好考,进士科很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就是说三十要考不中明经,就算老了,而五十中能进士,算是很不错了。

元稹急于入仕,就选择了明经科,而凭着他的天赋,一考便中。可惜,拿了个明经科的文凭,朝廷不像进士科那么重视,也没捞个官当当。

到中央谋不到职务,又不愿到地方谋职,只有静下心来读书。直到21岁,为了生计,只好去河中府,现在山西永济,谋了个差事。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就不一直不怎么安生。元稹23岁时,镇守河中府的唐朝名将浑瑊在蒲州去世,部队没了主管,一些军人趁机在蒲州大肆抢劫。

这段时间,元稹刚好在蒲州游玩,住在普救寺。而此时,有个本姓郑,丈夫已去世的崔家老夫人要去京城,路过蒲州,也借住在普救寺。

元稹与老夫人在闲谈中,得知老夫人还是自己的远房姨母,成了亲戚,又得知老夫人为军人抢劫惶恐不安,因为她带了家眷,还有大量财物。

是亲戚,就帮一把。元稹在河中府任小职,可能是工作关系,也许是才气很高,是个名人,认识一些部队的将领。于是给一个军官写了一封信,便保证了崔夫人的安全。

等朝廷派杜确来河中府主持军务后,军人骚乱得以平息。老夫人为了报答元稹的相助,请元稹吃饭,并让儿子和女儿拜谢远房的表哥。

儿子拜谢后,让17岁的女儿崔莺莺来拜。古代男女有别,女儿不愿随随便便出来见陌生男子,老夫人说要不是你表哥,你早被抢走了,还讲什么臭规矩。

崔莺莺只好出来拜见,可人家小姑娘很矜持,在拜谢中没有与元稹四目相对。可是,这个莺莺一下子把元稹的魂勾走了,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漂亮,如此举止端庄的女孩子。

莺莺拜谢后便进了内室,元稹从此便魂不守舍。第二天,元稹托莺莺的丫环红娘向莺莺表达自己的爱意,一下子惹恼了红娘,说你喜欢人家,凭你是恩人,又是亲戚的关系,托媒去说不就完了。

元稹说明媒正娶还不得几个月,我现在睡不觉,吃不下饭,这样下去,我都活不了几个月。红娘看他可怜,说我们家小娘子是个自重的人,喜欢读书写诗,你乱来可不行。你是个读书人,何不写几首诗看能不能打动她。

这对于元稹来说,顺手拈来,几首情诗就通过红娘送过去了。这招果然好用,一下子就俘虏了莺莺的心。至此,两人在晚上便偷偷约会,莺莺以身相许。

古代参加明经或进士等科考中后,相当于拿了个文凭,要当官,还得参加由吏部主持的相当于公务考试的诠选。元稹十四岁就中了明经科,但一直没机会参加吏部的选拔,但这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

得到莺莺后,元稹并没有向崔夫人去求亲,而是去京城参加了吏部的选拔。初恋的分别是痛苦的,尤其对于热恋中的女孩子来说,显得更难,但莺莺选择了理解。

可是,元稹一去就是一年,他的考核没有通过,但他并没有回去见莺莺,而是留在了京城。期间,元稹给莺莺写过一封信,可能都是敷衍的话。

莺莺回了一份情深意切,让人无比伤感的信,称自己一片痴情,原以为有所寄托,但还是不能缔结良缘。心靠得近,身子却离得远,相见无期,恨意绵绵,多么希望与你千里相见。

吏部的选拔有博学鸿词科、拔萃科等。博学鸿词科很难考,与元稹同时期的韩愈考进士考了四次才考中,参加博学鸿词科也是四次才考中。

元稹在京城等了一年后,在第二次参加吏部的选拔中,选择比博学鸿词低一等的拔萃科。而这一科,因为祖父名“煌”,与博学鸿词科的“鸿”同音,需要避讳的白居易也参加了,两人同时考中,并授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搞编辑工作。

元稹和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行,时称“元白”,可见当时元还排在白前面。因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后世成了儿童启蒙诗,我们也就知道白居易比元稹多一点。

对于这个时候的元稹,套用当下很红的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的台词:“哼哼,男人!”

他把崔莺莺抛到了脑后。而这个男人的才貌,又引起了朝廷大臣的高度关注。京兆尹韦夏卿,后来到了宰相级别。这个时候提出,要将女儿韦丛嫁给元稹,而元稹不假思索地应下了这门亲事。

这个婚姻,自然给元稹带来了好的仕途,元稹也是冲着这个来的,至于老婆长什么样,是个什么素质,管不了那么多了。

可是,让元稹打死都不敢相信的是,娶进门的老婆不仅貌美如花,还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大喜过后,对这个老婆爱不释手。

而那个追求自由恋爱,为情郎献身的崔莺莺,只得另嫁他人。后来,元稹路过莺莺住所,以表哥的身份向莺莺的丈夫提出,想见一下莺莺,莺莺没有出来相见,而是送给他一首诗:“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这场曾经炙热的爱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文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把自己的经历变成文字,元稹写了《莺莺传》,据后人考证,其中的张生就是元稹的化名。

从《莺莺传》看,元稹还是很怀念过去,因为把莺莺的形象写得很可爱,很丰满,但是在篇尾,为了开脱抛弃莺莺的无耻,很突兀地说像莺莺这样的美女,就是红颜祸水,张生驾驭不了,这种言论牵强附会,文过饰文,显得全篇很不搭调,元代的王实甫便将其改编成了《西厢记》。

怀抱娇妻的元稹,当时已是监察御史,朝廷派他出使剑南,也就是到现在的四川出差。到了四川,他马上想到了文友们口中念念不忘的薛涛。

薛涛原是长安人,天份很高,七、八岁就能写诗,因耿直的父亲得罪权贵,被贬四川,就随父亲到了四川,而在她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她和母亲陷入困境。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薛涛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时,选择了当歌妓,就是卖艺不卖身那种。

薛涛的歌唱得好,诗写得更好,红透四川,时称蜀中卓文君。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曾向朝廷建议,让薛涛任校书郎,就是元稹刚通过吏部考核后干的那个工作。因为历史上还没有女人当过这种官,这个建议没被采纳,但薛涛从此有了个“女校书”的名号。

当时的文人骚客已能交往薛涛为荣,但要见其人是很不容易的。元稹的名号,想见薛涛,也不是那么容易。可是,元稹自有元稹的办法,还是红娘教的老套路,给薛涛写诗。

我们应该称元稹为情诗高手才对,他的诗送过去,马上得到薛涛的接见。这一见,可不得了,元稹的才貌,一下子让已是42岁的薛涛情窦初开了,而这一年,元稹才31岁。

爱的火苗燃起来,就热得没办法。不管元稹有没有爱,是不是逢场作戏,但薛涛是认真的,他们开始双宿双飞。

沉迷于爱情中的薛涛,以无比幸福的心情,写了一首《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可是,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元稹被调往洛阳,薛涛的留恋可想而知,但不得不面对分别。回到洛阳的元稹,没忘了给薛涛写信,薛涛在欣喜之余,将自己的爱和相思寄托在一首首的诗上。

她还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给元稹写信,这种纸,被时人称为“薛涛笺”,这种样式也流传至今。

到洛阳不久,元稹遇到了他终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他妻子,年仅27岁的韦丛去世。为了抒发伤痛,他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其中有“诚知此恨人人,贫贱夫妻百事哀”和“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名句。

此后,对薛涛的信,也就慢慢少了。薛涛毕竟大元稹11岁,薛涛毕竟是歌妓,元稹能放弃崔莺莺,为什么就不能放弃薛涛?

而薛涛对他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面对元稹的绝情,薛涛并没有后悔,选择坦然面对,但是,从此,再没了歌舞场上的薛涛,只有道袍下的薛涛。

元稹,却在韦丛去世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迎娶了一个叫安仙嫔的女子,不幸的是,三年后,安仙嫔也病世。

第二年,37岁的元稹到达州任职,又娶了山南西道刺史之女裴淑。娶了裴淑第三任老婆的元稹,依然是处处留情。

他在江南遇到了刘采春,与鱼玄机、李冶、薛涛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的才女,《全唐诗》收录了她的六首诗。

不过,刘采春是有夫之妇,与丈夫组建了个戏班子。她歌唱得好,有夜莺般的嗓子,“歌声彻云”,红透江南。

据说刘采春才情不如薛涛,但比薛涛长得漂亮。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职务之便,招大美女刘采春来演出。见到美女,惊叹之余,还是老招数,写了首《赠刘采春》,便把这位少妇俘虏了。

刘采春应该是出轨了,但在32岁,遇见元稹的7年后投河自杀,她的死因成千古之谜,激起后人的无限遐想。

纵观元稹的情史,他对崔莺莺,只是情窦初开时的一见钟情,但最终没修成“两情相悦”。

对于薛涛和刘采春,只是欣赏,满足一下虚荣心和生理需要罢了,谈不上爱。

对于韦丛,应该是真爱,不然哪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

元稹虽然是个渣男,但做官还可以,奉职勤恳,刚直不阿,曾遭四次贬谪,后来一度拜相。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