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为赵括翻案了,真实历史上的他真的只是一员庸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为之前的历史人物翻案成了很多人喜欢的事情。却是,有些历史人物因为演义或是民间传说的原因蒙受了数千年的冤屈,但是有些历史人物也有很多人翻案,但是实际上理由却很牵强。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赵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为什么为他翻案不成立,解释一下为什么他在真实历史上真的是一员庸将。
赵括, 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前260年,赵孝成王换下老将廉颇,改任赵括为帅。赵括改变廉颇的战斗策略,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被秦将白起诱入包围圈杀死,此战让赵国损失四十五万精壮,从此一蹶不振。
别再为赵括翻案了,真实历史上的他真的只是一员庸将!
虽然赵括的战败让赵国大受损失,但是从这一仗技能判定他是一员庸将吗?是,但也不全是,从这一场战斗的细节,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赵括的军事指挥水平,再配合其他的相关史料,最终得出他是个庸将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第一:名将的低评
一个人的名声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准确的,尤其是当评价者的水平够高的时候。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曾经在阙于之战大败秦军,让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首次在军事上受挫。随后又和齐国名将田单谈论兵法,让田单佩服不已。可见赵奢在军事上是有着很高的水平的,可是他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儿子赵括的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赵奢对自己儿子赵括的评价:“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要说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呢?假如赵括在军事上哪怕有一点灵性的话,赵奢恐怕也不会把自己儿子说的这么不堪。赵奢能这样评价赵括,原因只有一个:赵括真的不行。当赵孝成王改任赵括为帅的时候,已经身患重病的蔺相如极力反对,蔺相如身为一代名相,能够为了国家利益忍让廉颇对自己的侮辱,说明他是非常客观公众的一个人,连他都不看好赵括,也能说明赵括真的不行。
第二:军事指挥水平低
为什么说赵括是庸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长平之战中他所暴露出来较低的军事指挥水平。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犯了很多错误,首先,赵括不仔细分析就贸然进攻。当他接手帅印的时候,便立刻改变策略发动进攻,他对老帅廉颇的劝导视若罔闻,也没有找下面的将军询问军情,而是立刻更吏换将,准备实行自己的战术。一般情况来说,除非赵括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水平,或者是手下有一帮精兵强将,这么做才有获胜的可能。但是在二者都没有的情况下贸然换将,充分说明了赵括在军事上冲动自大的缺点,这是兵家大忌。
其次,小胜之后就被冲昏头脑。要知道,在赵国换帅的同时,秦国也秘密调任白起为帅,很多朋友抓住这一点,说赵括不知道秦国主帅是白起,才会贸然进攻,以至于进入白起精心设置的包围圈。但是实际上,就算赵括不知道情况,也不应该犯这种错误。因为上一任主帅廉颇在与秦军的交战中已经失利过几次,而对手也不是白起,只要稍微冷静一下就知道,赵括在继任之初取得的胜利应该是有问题的。然而赵括却被盲目的自大冲昏头脑,带着主力一头扎进白起的包围圈,这可以说是他在长平之战中最大的错误。
最后:赵括用兵过于盲目。即便是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秦国这个时候再战场上的部队与赵国军队在数量上应该是相差不大的,而赵括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选择了最糟糕的战术——固守待援。要知道首先赵括手中已经是赵国大部分的兵力了,而四十余万人固守待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不足,这个时候选择固守,等于白白消耗自己的粮草。等到士兵饿到自相残杀的地步才突围,怎么可能成功?此外,白起只派遣了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就将赵国的四十多万人分为两节,由此可见赵括在战场上的镇场能力也真的不行,很容易就被敌人迷惑,实在是过于盲目。
第三:为人过于狂妄
其实赵括早年就跟随赵奢打过仗,很早就进入行伍,但是他和自己老爹水平差的实在太远。昔日赵奢为帅之时,忙于军事无暇顾及家庭,赵王赏赐的财物也大都分给手下将士,因此他在军中声望很高。但是赵括恰恰相反,他根本不跟将士打成一片,只关心哪里的地更值钱,赵王赏赐的财物也都自己存着。在他挂帅之时廉颇曾经劝导他:秦军千里奔袭,利在速战,应以守为主。但他不但不听,还蔑视廉颇,气的廉颇丢下帅印就走。在长平之战前他就看不起之前的秦军主帅王龁(he),直言只有白起才配做自己的对手。《史记》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也能看出他有多狂妄。没有真本事的盲目狂妄让他轻敌冒进,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
综上所述,赵括其实就是一员作战水平很低的将领,充其量算是一般,他是一个不值得洗白的人,因为历史并没有冤枉他。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