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名字由来真的与宋光宗有关?
赵惇封恭王27年后才接任皇位
当列车经过长途跋涉,缓缓驰进重庆站的时候;当客机穿过厚厚云层,准备降落江北机场的时候,你总会听到广播里甜润的女声这样介绍:公元1189年正月,宋孝宗封其子赵惇于恭州,为恭王。同年2月,孝宗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赵惇先在恭州封王,随后称帝,这是双重喜庆,故将恭州改名为重庆府。从此,重庆之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众多宣传资料也是这样介绍重庆得名来由的。双喜重庆,取名的本意基本如此,但整个叙事却显得戏剧化了。首先,赵惇封王的时间不对,不是1189年正月。《宋史·本纪第三十六》记载:“孝宗即位,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宋孝宗赵昚即位之年,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赵昚当了皇帝,随即封自己第三个儿子赵惇为恭王。这一年,赵惇十五岁,宋史说他于“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生于藩邸”。
重庆名字由来真的与宋光宗有关?
其次,赵惇当皇帝前的身份早已经不是恭王,而是皇太子。赵惇当了九年的恭王,到公元1171年,他的同母长兄、皇太子赵愭(qí)病故,父皇孝宗认为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庆王赵凯过于宽厚仁慈,不如恭王“英武类己”,决定舍长立幼,把第三子赵惇立为皇太子。又过了十八年,到1189年二月,孝宗才把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惇。
也就是说,赵惇从十五岁起,先任了九年恭王,然后再当了十八年的太子,到四十二三岁鬓生华发时(赵惇身体病弱)才接任皇位。
对赵惇来说,应该是三重喜庆,封王、立太子、当皇帝。当然,重庆之意也本不是说只有两重喜庆,也可以解释为多重喜庆。尽管当恭王对他来说,已经是二十七年前的如烟旧事了。他更得意的,应该是越过皇兄庆王立为了太子,这才是通向龙椅的决定性一步。
其实这样说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按照正常的接班程序,皇子们都是先封王,机缘凑巧时再被立为皇太子,然后接任皇帝大位,谁不是几重喜庆?但是其他地方没有被命名为重庆,唯独重庆得此嘉名,这就是机缘和福气了——如果一个吉祥名称真的那么重要的话。
宋代多个州府名称带“庆”字
帝王为王侯时的封地叫潜藩。皇帝在登位以前,一般都是有封地的,有的还不止一处。即位以后,潜藩必然升府。恭州升府,就是宋代潜藩制度的产物,谁当皇帝都要这样做。至于取什么名字,那就纯属偶然了。潜藩地升府,有的仍沿用原来的州名,有的用现皇帝的年号,有的是另取吉祥的名字,重庆的命名,就是后一种情况。
取什么府名,既要依照当时朝廷的习惯,也要看承办这事的人的兴趣爱好。可能两宋时期,北方一直重兵压境,辽人、金兵、蒙古铁骑依次虎视眈眈,实在令人忧心忡忡,于是在给州府命名上就强调多沾点喜庆色彩,从中寄托希望。
宋朝叫“庆”的州府是比较多的。
在重庆府西北边,是顺庆府(南充),东南边是绍庆府(彭水、黔江等地)。
宋太宗赵炅曾经担任泰宁军节度使,即位后便升泰宁军所在之地的兖州为袭庆府。
宋仁宗赵祯曾被封为庆国公,庆州便升为庆阳府。
宋高宗赵构曾封康王,绍兴元年(1131),升康州(今广东德庆)为德庆府。
宋光宗赵惇在把小儿子赵扩的潜藩地明州(宁波)升格为府时就命名为“庆元府”。
宋宁宗赵扩还曾任过舒州安庆军节度使,他即皇位后,也把舒州改为安庆府。而安庆军在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以前,叫德庆军,“安庆”就是取附近的同安郡(桐城)和德庆军各一字而命名的,含有“平安吉庆”之意。
书画大师兼亡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也偏爱以“庆”命名。因端州曾是赵佶的封地,便将端州知军州事升为兴庆军节度使,后又升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再改兴庆府为肇庆府,并亲笔题字改“端州”为“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肇庆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时期的年号也喜欢用“庆”字,宋仁宗用过“庆历”年号;宋宁宗初登大宝时用“庆元”为年号,他的继任者宋理宗赵昀接位时改年号为“宝庆”,后来还用过“开庆”年号。可见把恭州改名为重庆,是那一时期命名的偏好而已,是自然而然的事,并非独此一家。
宋史说赵惇青少年时气质儒雅,颇有名望。他当皇帝初期,总缆朝纲,不宠姬妾,薄赋缓刑,不少政令都是值得称道的。可惜后来受到李皇后蛊惑惊扰,逐渐诱发了精神病,成了昏庸君主,他父皇孝宗“乾淳之治”带来的小康局面从此衰落了。
作者:陈猷华,重庆市作协会员、南岸区作协常务副主席、南岸区文联《南山风》文艺双月刊执行主编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