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年轻时贫穷落魄 为何两江总督却选择与他结亲?
中国有句古话,叫“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欺负老人家,而是想说明年轻人未来有很多的可能性,暂时困顿的年轻人,难保他日不会大展宏图。
因此,对待未发迹的年轻人,不妨多一些宽容和帮助,也许将来受益更多的还是自己。
左宗棠年轻时贫穷落魄 为何两江总督却选择与他结亲?
晚清名臣左宗棠,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左宗棠家族世代在湖南湘阴以耕作为主业,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是长沙的一个教书先生,收入微薄,所以左宗棠年轻时家境非常贫寒。即便后来考上举人后,还经常要靠妻子的娘家接济。
除了家境贫穷外,左宗棠的考试运也不太好,多次参加会试不中。考不上进士,左宗棠也不愿以举人身份屈就,一气之下放弃考试回乡耕读,直到40岁出山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渐渐展露出军事才能,才有了后来的名满天下。
不过,左宗棠年轻时虽然落魄,却一直能遇贵人。在他还没有任何功名,也还未向世人展现出任何能力之时,就有两位伯乐,一起相中了左宗棠这匹千里马。其中一位,是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另一位,则是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
林、陶二人,数得上道光朝屈指可数的名臣,两人与左宗棠会面后,均对左大加赞赏,视为不世奇才。其中身为两江总督,比左宗棠大了30多岁的陶澍,还主动请求与左宗棠结为亲家,让自己的独子陶桄娶了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
左宗棠与陶澍初次见面,是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那年陶澍已官督两江,而左宗棠25岁,在湖南醴陵教书。
这年陶澍借巡阅江西的机会,请假回湖南老家扫墓,路过醴陵。当地县令请左宗棠为迎接陶澍写一副对联,左宗棠挥毫写下: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是在颂扬陶澍为官之功德,但又完全没有吹捧的痕迹,令陶澍非常赞赏。陶澍连忙让县令把作者请来,一见左宗棠,便“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
在这第一次见面中,左宗棠的才华,是得到了陶澍肯定的。而陶澍决心与左宗棠结为姻亲,则是在两年之后。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进京会试不第,南归途中路过两江总督府,便前往拜谒陶澍。
这一次见面,陶澍没有像之前一样与左宗棠秉烛夜谈,甚至自己出面都很少,而是让幕僚们去和左宗棠谈论。不过实际上,陶澍一直在背后关注着左宗棠的言行。
十多天后,左宗棠准备向陶澍辞行,陶澍突然拉着左宗棠说:听说你有个女儿,刚好我有个儿子年纪与其相配,希望能和你结为亲家。
左宗棠估计做梦也没想到陶澍会提出这种请求,而且感觉自己太过高攀,于是连忙辞谢。但陶澍却说:“若论年齿,但须渠夫妇年相若可矣,不须论亲家年齿也。君若论门第,此系贤女佳至吾家,无忧不适。至于名位,君他日必远胜于我,何忧为?”
听到老领导这么说,如果左宗棠再不答应,那便是太不识抬举,不给面子了。所以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陶澍之所以要给儿子早定婚事,原因在于他感觉自己体弱多病,可能没办法看到儿子成年。而陶澍多年来大力推行改革,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会造报复,因此有托孤之意。
以陶澍当时的身份地位,找一个同为封疆大吏或皇亲贵胄之家结亲,应该不是难事,但他为何偏偏看中了年轻的左宗棠?
主要原因,还是陶澍慧眼识珠,虽然左宗棠当时还没什么名气,但通过自己连日来的观察,已经深入了解了左宗棠的才能、志向和品德。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左宗棠就是个不可限量的潜力股,在低价时全仓买入,才是最好的投资。
第二年陶澍去世,当时陶桄只有7岁,又是独子,乡里颇有觊觎欺凌之意。左宗棠则亲自前往安化陶家,一面帮忙料理陶澍身后家事,一面给陶桄授读,整整教育抚养其8年之久。为陶澍的知遇之恩,这就是左宗棠给他的最好回报。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