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韩国人现在怎么看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为两个国家,即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般简称为朝鲜)和南部的大韩民国(一般简称为韩国)。由于历史上的朝鲜王朝在中国也被简称为朝鲜,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混乱。本文介绍的是大韩民国即韩国学界对甲午战争的看法,因此涉及韩国学界或机构等时使用“韩国”,而在叙述历史内容时使用“朝鲜”。

韩国人现在怎么看中日甲午战争?韩国人现在怎么看中日甲午战争?

简单来说,在本文使用的概念中,“韩国”是指现在的大韩民国,“朝鲜”则是指历史上的朝鲜王朝,并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人都在对这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巨大冲击的战争进行反思,相关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这些相关的研究从多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今年又恰逢甲午年,当年这场战争的三个当事国中国、韩国和日本(虽然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但这场战争是由朝鲜问题引发,且成欢驿战役、平壤战役等是在朝鲜的国土上进行的,更何况在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战争支援,故韩国应算是这场战争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又陷入复杂的紧张之中,中日、韩日之间的外交往来几陷停顿。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在这种情况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中日进行战争的那个甲午年也是朝鲜的多事之秋,先是有东学农民战争,接着是日本占领景福宫,成立亲日政府,强迫进行内政改革(韩国称为甲午更张或甲午改革),后来又被迫与日本签订攻守同盟,不情愿地卷入中日间的战争之中,因此甲午年在近代朝鲜的历史上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正是因为如此,韩国学界给予了甲午战争更多的关注,有相当多的关于甲午战争或与甲午战争有关的研究成果,同时还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讨论那场给中韩两国带来巨大伤痛记忆的战争。由于相关研究成果过多,故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韩国官方的看法和一些学术论著的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也许能为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早期认识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战后,日本在对内外的宣传中都强调1894年中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朝鲜的独立,然而仅过了两年朝鲜人就对此提出了质疑。1896年5月16日的《独立新闻》就刊文称:“虽说日本和中国战争结束后韩国取得了独立,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好像成了日本的属国。朝鲜的内政和外交正由在汉城的日本公使馆在处理,一方面是独立国家,另一方面却是他国的使臣来决定这一国家的政府,我们还从没有听说有这样的独立国。”作为朝鲜近代史学的开创者之一的朴殷植,在1915年出版的《韩国痛史》一书中也质疑道:“所谓独立非我自力而得之,终乃被他坏了,是岂吾民革命之本意哉?”除了质疑日本的战争目的外,朴殷植也提到了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后果。关于战争原因,朴殷植借用秦白起灭楚国的典故,指出:“今中国士卒能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一心同功,死不旋踵者乎?各有散心,莫有斗志者乎?甲午之辙,昭然自在,中国人民今皆革心进步,免致再蹈否,吁可惕矣,亦可奋矣!”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一朝遇三岛之小国而弱焉,丧权失地,腐败毕露,于是列强抵掌而笑曰:是病国耳,不取恐后于人”,结果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些可以说是韩国人对甲午战争的最初认识。

官方看法

韩国学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还是在韩国获得独立之后。由于甲午战争直接由朝鲜问题引发且战争进程和战争结果等均与朝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独立后韩国学者从众多角度研究这场战争,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关于这场战争的官方观点。谈到具体历史事件的官方看法时,除了政府或其相关部门的文书之外,人们还较多地关注各级教科书对其的表述。因为教科书特别是中学教科书或是由政府指定或是通过了政府的审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官方的观点。那么韩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是如何表述的呢?

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分为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初中历史教科书是由政府指定的,因此全国初中学校使用的是同一种教科书,被称为国定教科书;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由各学校在通过政府审定的数种教科书中进行选择,因此各个高中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不尽相同。本文介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韩国高中学校历史课最普遍使用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国定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表述。为了全面准确地介绍韩国初中历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表述,特将相关内容完整翻译如下:

成功实现近代化的日本也像西方列强一样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朝鲜东学农民运动一爆发,中国和日本同时向朝鲜派遣军队。这时日本突袭清军,挑起了中日战争(1894)。战胜的日本与清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和台湾。但是由于俄罗斯等三国的干涉,日本返还了辽东半岛。

甲午战争后,日本取代中国掌握了东亚的主导权,以从中国获得的巨额赔偿为基础发展成为强大的产业国家。同时还全力扩充陆军和海军军备,拥有了能够侵略周边国家的军事力量。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原文为满洲——笔者)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可以看出,韩国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甲午战争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由于东学农民运动,中国和日本均向朝鲜派兵,结果日本乘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的后果或影响,首先是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成为一个有能力侵略周边国家的军事强国,镇压了朝鲜的抵抗运动,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桥头堡。这场战争对东亚局势的影响则是导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的瓦解。虽然并没有对甲午战争定性,字里行间还是表露出这是一场日本对韩中两国的侵略战争。

那么韩国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又是如何叙述甲午战争的呢?还是先把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完整翻译如下:

中国曾试图掌握与北京很近的朝鲜,将其作为防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本国领土的“东方屏障”。为此,以壬午军乱、甲申政变为契机干涉朝鲜的内政,扩大经济侵略。

日本一方面牵制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的扩大,另一方面在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日本把朝鲜视作本国的“利益线”,并进一步将其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跳板。在这种情况下,以伊藤博文为首相的内阁在处于遭到反对派弹劾的危机下,就想以朝鲜的东学农民运动为借口寻找克服危机的突破口。

朝鲜政府为了镇压东学农民军请求中国派兵。中国决定派兵,并根据天津条约通知了日本,日本以保护朝鲜内的本国国民为借口也派遣了军队。担心中日两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朝鲜政府要求两国撤军,日本无视这一要求,强占了景福宫,控制了朝鲜政府,然后突袭中国军队,挑起了战争(1894年)。战争以中国战败、日本胜利这样出乎国际社会预料的结果而告终。

战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退出了朝鲜半岛,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支付二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国为了筹措给日本的战争赔款,以领土和利权为担保向列强借款。于是列强的侵略进一步扩大,中国也沦落为半殖民地的状态。

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相比,高中教科书介绍了近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对朝政策,指出中国为了将朝鲜作为自身安全的屏障,加强了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干涉,扩大了对朝鲜的经济侵略;日本则将朝鲜视为本国的利益线和未来侵略中国的跳板,不断扩大在朝鲜的势力。这样就造成了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对立,结果日本利用东学农民运动为借口控制了朝鲜政府,并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初中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而高中历史教科书更多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除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甲午战争的叙述之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推出的多卷本《韩国史》也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作为官方机构(直属于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的副部级机构),国史编纂委员会推出的史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看法。这套多卷本《韩国史》是根据时间顺序按专题编写的,其中的第四十卷是甲午战争和甲午改革专题。在谈到这场战争的性质时,该书认为“从十九世纪后期东亚的国际秩序来看,甲午战争是一场事先可以预见的武力侵略战争,但与其称为传统上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战争,似乎更应该称其为成功实现国民国家的一国对尚以天下观定义自身的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是“中国、日本、朝鲜等相关国家间的国际秩序以日本为中心进行重组、同时决定了这些国家近代化方向的历史性战争”。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在朝鲜追求的最终政策目标是确保阻止俄罗斯南下所需要的战略设施,进一步强化江华岛条约签订以后构建的不平等条约体制,从根源上获得进行资本积累的各种利权,并最终将朝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

该书还分析了这场战争对三个当事国的影响。首先对日本来说,由于确保了台湾作为殖民地,日本得以成为亚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时以从中国获得的巨额赔偿为基础,日本加快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军备扩张;其次对中国来说,不仅被剥夺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还割地赔款,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江流域的产业地区,从而沦落为帝国主义竞相争割的对象,对内对外遭遇了封建王朝崩溃的危机。最后对成为这场借口的朝鲜来说,在战争中差点成为日本保护国的朝鲜除进行了空前的制度改革(甲午更张或甲午改革)之外,遭受了日军占领景福宫、东学义兵失败、闵妃被弑害等壬辰倭乱以来最严重的民族灾难。

谈到甲午战争在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时,该书写道:“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别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同时,这也是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也具有世界史的意义。”

学界观点

由于上述原因,韩国独立后各领域的学者都非常关注甲午战争历史的研究,从多个领域、多种视角研究这场对东亚中韩日三国都产生重要影响的战争。每逢重大节点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东学农民运动一百周年的1994年,韩国学界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讨论这场战争的历史。由于韩国学界关于甲午战争研究成果太多,因此本文将就目前能接触到的资料对韩国学界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重要成果作一介绍。

虽说有很多韩国各界人士关注甲午战争的历史,但从学术角度研究甲午战争的主要来自四个领域的学者,即韩国史的学者、中国史的学者、日本史的学者和国际政治与外交学的学者等。虽然关注的是同一问题,由于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关注的问题点和研究的视角也不尽相同。由于相关论著数量过于庞大,无法对其一一介绍,故本文只能对各领域学者研究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做一些粗略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韩国史领域的学者对甲午战争的研究。由于甲午战争与朝鲜有着多层面的联系,因此韩国从事本国史研究的学者非常关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韩国史学者对甲午战争的研究既有宏观的研究如甲午战争与东亚局势,也有微观的研究如甲午战争时期朝鲜知识人的国际认识和世界观等,不过无论是宏观的研究还是微观的研究,都是从与本国史紧密结合的视角进行的。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韩国史学者多是从近代以后中国的对朝政策来探讨的,认为1882年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标志着中韩关系中前近代的宗属关系瓦解,此后中国的对朝政策就是利用中朝之间前近代的“属邦关系”,通过近代殖民地式的控制将其变为近代意义上的属国。结果“属邦问题”成为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借口。也有学者认为近代以后中国的对朝政策是中国为了阻止俄罗斯和日本的侵略、谋求自身安全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性战略,这种战略主要是利用1882年镇压壬午兵变出兵朝鲜、并进而把朝鲜改造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属国来实施的。

甲午战争是由于朝鲜爆发东学农民运动而致使中日两国分别出兵朝鲜,结果日本通过突袭中国军队而引发的。由于这种原因,韩国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东学农民战争就不会发生甲午战争,朝鲜也就有可能不沦为殖民地。针对这种认识,有韩国史的学者就指出日本的大陆侵略是早已计划好的,早在东学农民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已以各种形式展开了对朝鲜的侵略。东学农民运动爆发后,日本在接到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的情报当天就决定解散国会、组编混成旅团向朝鲜派兵。农民军进入全州城不过五天,日本就把国家运营体制转换为战时运营体制。如果再往前看的话,在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就提出守护主权线、保护利益线的主张,而日本所谓的利益线就是朝鲜。换句话说,日本军部早就开始制订占领朝鲜的战略。因此从1890年起,日本对朝鲜的政策已经转换为军事侵略政策。

由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政策又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甲午战争是一场准备好的战争还是一场偶发的战争。比较普遍的看法,这是一场准备好的战争,即日本从中国加强对朝鲜控制之时就开始准备用一场战争将中国势力逐出朝鲜,有学者甚至提出在1879年日本军部就已经制订了征讨中国的计划。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看法,认为甲午战争是一场偶发的战争,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迫于国际压力,日本与中国展开谈判,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最终没能成功,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不过这种观点影响并不大,韩国学界还是普遍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关于战争对朝鲜的影响,教科书或其他领域的学者都认为甲午战争揭开了朝鲜逐渐沦为殖民地的序幕。但也有韩国史的学者从中朝关系史的角度出发,认为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这成为后来朝鲜政府与清政府签订平等的通商条约的基础。最终朝鲜政府与清政府通过谈判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中韩通商条约》,中朝关系也掀开了新的一页。也有学者从朝鲜知识人对外认识的变化来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指出甲午战争给朝鲜知识人的对外认识带来巨大的冲击。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使得当时朝鲜的知识人把优等的白种人和劣等的黑人的对比反映到东亚内部,把胜利的日本当做榜样,视为优等,把失败的中国视为劣等,但“很明显这时的朝鲜知识人并没有正确认识甲午战争的性质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逻辑”。

此外韩国史学者的研究还涉及了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人的朝鲜认识、甲午战争期间的民众生活、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等诸多话题,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韩国的国际政治与外交学的学者也非常关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国际政治与外交学的学者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多是从国际政治学与外交学的理论的角度展开的,如有学者就从势力转移的理论模式来分析甲午战争,认为随着西方的入侵,长期掌握东亚霸权的中国国力逐渐衰弱;而作为这一秩序的挑战者,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急速上升。结果随着这种势力的转移,日本最终取代中国掌握了东亚的霸权。也有学者从所谓合理的政策决定(rational policy-making)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朝政策,认为通过武力讨伐幕府而建立的明治政权具有只要条件允许就只会选择好战的政策手段的结构性特征。具有这种结构特征的明治政府在西势东渐的帝国主义体制内的适应方法,自然会选择侵略亚洲周边弱国的膨胀主义政策。因此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各种机会扩张在朝鲜半岛的势力,甲午战争后则采取积极推进朝鲜殖民地化的政策。对于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后果,国际政治学的学者分析的角度与历史学学者也不相同,如有韩国学者就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如果说日本的战争目标是要取得十分的胜利,实际上只是取得了一半程度即五分的胜利。而甲午战争的真正的胜者是俄罗斯。虽然俄罗斯并不是这场战争的当事国,但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因为通过这场战争俄罗斯明确地感受到了中日到底哪一方才会是自己的同盟国;由于获得了不冻港,其在东方的南下政策进一步加速;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已经超越了产业意义,具有了战略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曾以“天朝上国”自处的中国竟然败给了一个小小的岛国,并且被迫割地赔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甲午战争真正的失败者很不幸是朝鲜。虽然在战争过程中东学农民军的抗日斗争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是这场战争却揭开了朝鲜亡国的序幕。

也有韩国的国际政治学学者结合日本政坛的右翼化倾向,以甲午战争为例分析了日本歪曲历史并向日本民众灌输歪曲的历史记忆,指出日本的右倾化现象与对过去历史歪曲的记忆的强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甲午东学农民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政府、军部、舆论一直在有组织地、持续地歪曲、捏造历史,使今天的日本人具有了把对过去历史的歪曲记忆相信为历史事实的病态意识结构。为了克服这种病态的意识结构,日本的知识人和历史学家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但是日本政府当局、国会、舆论界、右翼人士一直在反复歪曲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普通日本人对过去历史的“被歪曲”的记忆一直在持续不断地生产。

中国史学者对甲午战争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且具有比较强的专题性,如《1895山东的甲午战争与抗日运动》,利用丰富的史料详细介绍了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在山东展开的战斗和山东民众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外交路线的变化》一文,则分析了甲午战争期间包括战后停战交涉过程中中国展开的外交活动,指出这些外交活动基本上没能摆脱鸦片战争后形成的以夷制夷的思维,也正是这种外交思维使得中国在甲午战争期间的外交活动以失败告终,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加重。《1900年前后东亚三大战争与军慰安所》利用战争见闻录,对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军队当局运营慰安所和对性病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韩国的日本史学者对甲午战争的研究也同样具有较强的专题性,如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东亚政策、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亚洲认识等研究都具有明显的专题性。关于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东亚政策,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试图通过修改与西方列强的条约来确保在东亚地区对于中国的优势地位,并进一步将传统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改造为以日本为重心的近代国际秩序。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出现了各种主张亚洲人团结、合作的所谓“亚细亚联合论”,但是这种“亚细亚联合论”很快就成为日本在东亚地区进行势力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侵略大陆的名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多数知识人和政治领导人物,正是在这一名分下将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战争予以正当化。也有日本史的学者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认为甲午战争前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多具有代价性,换句话说,列强多是通过应清政府的要求介入调停中日冲突而从清政府那里获得利权的让与,与此相比,日本的大陆政策则是露骨的侵略主义。

综上所述,韩国对甲午战争的官方看法和学界观点在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等方面与中国学界的认识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一些方面如对近代以后中国的对朝鲜政策的认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也许是由于双方研究的视角不同所致。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