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之战:三路援军因何救不了张灵甫?
1947年5月16日下午5时许,被称之为国民党“御林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在山东孟良崮全军覆没。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记载,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另据国民党《第一兵团蒙阴东南地区战役战斗详报》记载,此役“亡军官1717员,兵11253名,伤官1392员,兵7479名,失踪官167员,兵3315名”),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赋诗一首记述这场恶战:“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孟良崮之战:三路援军因何救不了张灵甫?
纵观整74师的各路援军中,属第7军、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这3支部队距离最近,也是最有希望解围的部队,至于其余各路因距离较远,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太可能先前述3支部队抵达孟良崮。因此,这3支部队就成为众矢之的。那么,这3支部队在当时究竟是怎样一个情况呢?我们不妨一一道来。
第7军的“太极”
第7军是李宗仁起家的部队,新桂系在国民党阵营中所占据的重要军政地位,与第7军的贡献密切相关。因派系问题,该军当时虽然隶属陆军总司令部第3兵团序列,但实际却只听命于国防部长白崇禧。为了缓解指挥系统上的矛盾,当第7军奉命投入山东重点进攻时,陆军总司令部又特地临时编组了三个纵队,其中第7军归第3纵队,受纵队司令——同样属于新桂系的张淦指挥。
从1946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除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军队外全都列入整编。按照整编计划,原来的军降格为师,原来的师降格为旅,师在降格时还将裁撤一个团。简单来说,一个原本是三师九团制的军,整编之后就成为三旅六团制的整编师,原本一个两师六团制的军,整编后就成为两旅四团制的整编师。
对于新桂系来说,抗战胜利后的缩编已经折损大半实力。剩下的部队中,第46军和第48军又在整编计划中缩编为两个三旅六团制的师。如果连只有两个师六个团的第7军也被整编,那实力将变得更加薄弱。因此在国防部长白崇禧的庇护下,第7军因“战略机动需要”而获得了暂缓整编的待遇,仍然维持原本的乙种军编制不变。在参加山东攻势前,第7军官兵约2.3万余人,拥有各式火炮54门(不含迫击炮)。
第7军时任军长钟纪,是新桂系重点培养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在钟纪的军旅生涯中,教育、训练、参谋、补给、航空等方面的工作都干过,但缺少长期带兵经验。事实上任命钟纪为第7军军长,只是为了完善他在带兵方面的履历,好让他继续向更高的阶层发展。因此,第7军在当时的实际军事负责人是副军长李本一。
李本一是新桂系中一员能征善战的虎将。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期间身经百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因其在抗战胜利时私自率领桂军进入南京受降一事,引起蒋介石震怒,导致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不仅升任军长无望,更因擅入南京一事官司缠身,有随时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第7军在奉命投入山东重点攻势时显得颇为积极。就在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还没有下达正式进攻命令的时候,被临时调拨到第1兵团序列的第7军就于5月10日下午抢先出击,兵锋直指沂水。第7军虽然有尾随其后的整48师掩护,但由于率先出击过于突出,导致华东野战军一度计划先围歼该军。
第7军接到解围任务的时间是5月15日上午8时许。当时第7军位于整74师右翼,但由于同样过于突出,其先头部队第171师正在河阳镇与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缠斗中。当钟纪接到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下达的“由第七军一部”“策应八十三师之作战”的任务后,认为所部目前正与“第七纵队及其第二纵队一部”激战中,无暇分身。好在汤恩伯只是要第7军派出“一部”“策应”,具体派多少、策应解围力度又是多大都没说死。鉴于新桂系与中央军之间的派系矛盾,以及想看中央军笑话等诸多因素,钟纪在与李本一商讨后决定只派出第172师的一个团去执行这一任务。
1949年,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的汤恩伯,孟良崮战役时任第1兵团司官,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整25师和整83师是离整74师最近的两支部队,如果不是他们没能迅速向整74师“靠拢”,汤恩伯也不会向稍远一点的第7军下达这样的命令。但在此情况下,第7军却只派出一个团,可想而知其结果会如何。当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得知这一情况后,急忙直接向第3纵队司令张淦施压,严命第7军全力解围,其正面“激战”的任务改由整48师接替。即便是这样,第7军还是只在当天晚上派出了第172师全部去“协同”整83师“向孟良崮方面增援”。然而一天后整74师就全军覆没,第7军的解围实际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张淦
对于第7军的怠工,蒋介石极为恼怒,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无法直接对新桂系的部队人事直接撤换,再加上给第7军解围的命令也确实下的晚了,这就导致想处理第7军的人却又不是那么“师出有名”。于是曾经有过“案底”且在当时负责实际军事指挥责任的李本一成为替罪羊,最终以“籍端勒索财物罪”被逮捕并“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权十年,并免官夺勋”。尽管如此,李本一还是在宣判后得到白崇禧、夏威、钟纪等人的帮助,他被“保释”后以“戴罪图功”的形式调回第7军继续担任副军长,又继钟纪之后成为第7军的末代军长。1949年12月16日,李本一在广西兵败被俘,后于1951年8月24日被枪决。
整25师的“奋斗”
整编第25师和第7军不同,这支部队属于中央军系统,但由于内部组成复杂(除了中央军嫡系部队整编第40旅之外,其余两支部队中整编第108旅源自东北军、整编第148旅源自川军),加上时任师长黄百韬出身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使得该师虽然有顾祝同照顾,地位却始终处于旁系之列。整25师当时是日式装备,在参加山东重点攻势前为三旅六团制,有官兵约2.6万余人,拥有各式火炮60门(不含迫击炮)。
师长黄百韬早年是孙传芳部属,后来跟了出身直鲁联军的徐源泉,因遭排挤一度投靠西北军的鹿钟麟,终以陆军大学毕业后成功投奔顾祝同而成为中央军将领,其后在顾的推荐下成为第25军(1946年整编为第25师)军长。但其出身和第25军所属部队的复杂性,黄百韬知道,要想使自己有更好的发展既要紧抱顾祝同,更不能让自己的老本整25师平白损失掉。
整25师是5月11日按照陆军总部的命令开始行动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张灵甫的整74师原本属于李天霞的第1纵队,但就在攻击开始前夕,陆总徐州司令部却突然决定增编第4纵队,任命黄百韬为司令,统一指挥整25师和整74师。虽然张灵甫未必会服从杂牌出身的黄百韬,但在这个时候提拔黄任纵队司令,使其担负起独当一面的攻击任务,黄虽然觉得张灵甫是个“烫手山芋”,但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整25师位于整74师左翼,其任务是在整74师之后“梯次跟进”“担任掩护”。命令中还明确提到整25师虽然是“攻击部队”,但必须抽调“一个旅”掩护整74师左侧背。因此,当整74师按照计划发起进攻时,整25师师长黄百韬也命令所属主力在整74师的左侧后逐步推进,接连占领黄斗山顶、卢家山坡、凤凰山各高地,同时抽调整108旅执行掩护整74师的任务。
应该说在攻击开始时,黄百韬作为第4纵队司令还是比较尽职的,因为同时期的整83师就十分消极,甚至被点名“无积极之行动”。但是当整74师于14日在坦埠进攻不利时,问题出来了。
整74师师长张灵甫在进攻坦埠时发现正面的华东野战军部队越来越多,直觉告诉他这种情况十分危险,如果继续进攻,有被华东野战军包围的危险。考虑再三,张灵甫决定暂时后退,并向黄百韬报告动向。
就在黄百韬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时,一个惊人的消息来了,被他派出去掩护整74师左翼的整108旅遭到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猛攻,其防守的天马山和界牌两处阵地皆告失守。不仅如此,师主力所占据的黄斗山顶、卢家山坡、凤凰山也与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一部遭遇,全线交火。
战况发展到这里,张灵甫已无法与整25师在界牌汇合,只得被迫改向由整83师一个营占据的孟良崮转移,并电告黄百韬,请求黄率整25师也向孟良崮靠拢。
对于黄百韬来说,作为指挥整25师和整74师的第4纵队司令,张灵甫不向整25师靠拢也就算了,竟然还向不归他指挥的整83师靠拢,甚至还要求身为司令的他带着整25师也向孟良崮靠拢,如此做法实在令人不快。
黄百韬犹豫了,救还是不救?他找来丢失阵地的整108旅旅长杨廷宴听取报告,以便再作考虑。杨廷宴根据战况判断进攻整108旅的是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这使本就有意保存所部的黄百韬更不愿意出兵相救。但杨廷宴却主张救援,他认为“七十四师若有差错……干系重大,若不找个借口,事后很难摆脱责任”,他还建议黄百韬应该“亲率主力打一下,牺牲几个营,也在所不惜”。杨廷宴这么一说,才使黄百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终于决定留下战斗力最弱的整148旅继续防守原有各阵地,自己亲率整40旅和整108旅计4个团的兵力对占据界牌和天马山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发起进攻,以期再次恢复与整74师的联系。
问题在于,张灵甫是在14日上午10时向黄百韬打的报告,而黄出援的命令却直到15日上午10时才正式下达,平白错过了整整一天的宝贵时间。此后黄百韬虽然率领整25师主力于下午4时夺回界牌(此地离孟良崮4.5公里)并继续向天马山发起进攻,但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又不断调遣部队投入反攻,使整25师在推进到天马山前再也无法前进一步,直至整74师在16日全军覆没。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的国民党军俘虏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作战检讨会议。会中黄百韬自知罪责难逃,干脆置之死地而后生地将所有责任全都揽于己身,终获顾祝同力保而被处以“撤职留任”。此后黄百韬率领整25师在豫东作战立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成为风光一时的著名战将。1948年11月22日,时任第7兵团司令官的黄百韬在碾庄与解放军作战时阵亡。
1948年,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缴获蒋介石给黄百韬的亲笔信、黄百韬的照片及胸章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死,使他在孟良崮的评价得分不少,从而将整74师覆没的责任全都推到了李天霞的身上。
不想救却必须救
李天霞至今仍然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争议的焦点正是他在孟良崮战役时期的表现。那么李天霞究竟在当时表现如何呢?
李天霞与张灵甫的关系非同一般。李是黄埔三期,张是黄埔四期,两人从1937年开始即是上下级关系,他们同在王耀武麾下效力时基本上就是李天霞升一级,张灵甫即替补上位一级。照理说经过八年抗战的洗礼,李张二人应该亲密无间。然而事实上,1947年的李张二人早已水火不容,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争夺第74军军长给闹得。
长期作为王耀武左膀右臂的李天霞在抗战时期的74军俨然二号人物,由李接任74军军长似乎也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王耀武最终却没有选择让李天霞成为74军军长,而是将他外调担任100军军长,承担起吞并100军的任务。至于74军,则是提拔相对比较听话的、出生杂牌的施中诚来任军长。抗战胜利后,施中诚卸任军长,李天霞以为自己终于能够成为74军军长了,不想中途又突然杀出个“程咬金”,他的老部下、学弟张灵甫继了位!这么一来,李天霞那个气啊。昔日的亲密战友就这么渐行渐远了……
1946年,国民政府军调部济南小组在临沂,陈毅(左二)与王耀武(左一)及美国代表合影。李天霞和张灵甫都是王耀武的老部下
1946年全国军队整编开始时,李天霞任整83师(原第100军)中将师长,张灵甫任整74师(原第74军)少将师长。两人虽然都是整编师师长,但李是中将职,张却是少将职,争夺74军军长失败的李天霞也只能从职级上给自己一点安慰。
整83师参与山东重点进攻之前是两旅四团制,仅有官兵1.8万余人,各种火炮47门(不含迫击炮)。但在投入进攻前,国防部新调一个三团制的整编第44旅编入该师序列,使整83师的兵力一下子达到了近3万人,直叫各路整编师长羡慕不已,就连李天霞自己也津津乐道的宣传整44旅的过人之处(该旅原为计划派往日本作为占领军的第67师,在官兵素质武器装备方面都属全国陆军的佼佼者)。
进攻开始后,身兼第1纵队司令的李天霞率先攻占临沂,立下首功。但就在此时,他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一个“共军有十三个纵队集结在83师正面”的报告。李天霞未经核实,就自作主张命令部队后撤40里。这一决定,直接让友军的侧翼暴露出来,甚至连负责断后的整44旅130团也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结果。
当张灵甫在进攻坦埠失利准备向整25师靠拢失败时,就只剩下由整83师一个营占据的孟良崮可以移动了。李天霞会不会全力应援呢?张灵甫已经无暇去考虑了,因为此时他就只有这么一条路,在14日当天下午就接过孟良崮的防务,利用整83师那个营构筑起来的简易工事坚守待援了。至于那个离开的营则向位于垛庄的团部(整19旅57团)靠拢,这个垛庄构成了连接整74师和整83师的唯一通道。
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在接到张灵甫的报告后,判断华东野战军有集中主力围歼整74师的可能,立即命令位于整74师右后翼的整83师主力向孟良崮靠拢。李天霞确实是在第一时间就执行了命令,但他为了保存实力(或许还有想看张灵甫笑话的因素),只是命令原先的第57团出援,主力却纹丝不动。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垛庄,注定了整74师在孟良崮覆没的命运。
第57团是一个由新兵和原伪军士兵重新成立起来的部队,由这样一个团来守垛庄,无异自掘坟墓。而对于华东野战军来说,占领垛庄是围歼整74师的关键所在。李天霞的这个昏着让解放军如愿以偿了。
当垛庄遭到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的凌厉攻势后,第57团迅速溃败,团长罗文浪被迫率领残部向整74师靠拢。垛庄的失守,直接造成整74师主力与所属整57旅被分割,同时也彻底断绝了两翼友军与该师的联系。
整83师辖有三个旅七个团,孟良崮战前,所属整44旅130团覆没,旅部和131团负责临沂防务。整74师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包围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第57团又被围在包围圈内,所以当时李天霞所能指挥的部队只有整19旅56团、整44旅132团和整63旅187团、189团。虽然在李天霞接到解围命令的第二天,陆总又命令第7军的第172师配合整83师,但是李天霞根本就指挥不动这支部队。解围开始前,整63旅又在马山被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阻援部队牢牢牵制,无法脱离战斗(一直到17日才摆脱),所以李天霞手头真正能够动用的解围部队就只有第56团和第132团了。
在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李天霞最终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名誉的事情,对于这个他不想也不愿意去解救的整74师,他仅仅派出了第56团的两个营去执行解围任务。以两个营的兵力去突破华东野战军第2、第8两个纵队所布置的阻击防线,明眼人都知道结果如何。
5月16日下午3时,整74师与整83师电台联络中断,李天霞预感到情况不妙,终于决定把所有能调集的部队全部投入战斗,但已经晚了。3个小时后,整74师全军覆没,李天霞的援兵直到17日下午6时才赶到孟良崮,这时他所能看到的,就只能是遍地的残骸了。
5月26日,李天霞在临沂师部被逮捕并押送南京候审。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老长官俞济时和同僚周志道等人的力保,仅被处以“撤职查办”的处罚,随后派到第1绥靖区作为附员服务。1967年2月11日,李天霞因病在台北去世。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