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于热爱研究史学的朋友来说,司马迁无疑是值得敬佩的一位人物,他编纂的《史记》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学和历史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他的生平经历却让人心酸,可正是由于他坎坷的经历,才造就了如此伟大而平凡的他。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在古代史官是世袭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祖辈是史官,那么嫡子极有可能也会成为史官。司马迁的父亲是位清廉的史官,他的一生都在为编纂一部详尽的史书而做准备,然而由于精力有限,直到逝世也没能完成这份心愿。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很大,他也在父亲的指导下,在20岁时开始了一场长达两年的世界游历史。
正是这段游历的经历,锻造了他坚毅的意志力和对平民百姓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亲近感。他游历过许多历史人物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比如站在屈原跳下的漓江岸边,他带入对方的情绪诵读诗歌,不禁流下泪水;再比如他经过孔子的故乡,会兴奋的向那里的百姓学习孔子的礼仪教学,学习到高兴处还会开心的跳起来。
这样的司马迁的人生仿佛一眼就能够看到尽头:承袭父亲的官职,当一个本本分分的史官,勤勤恳恳的记录皇帝的一切起居,无事的时候看看书游历一番,等到年老的时候继承父亲的遗愿编纂出一套中规中矩的史书来。
然而上天没有放过这个青年,给他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试题。
司马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元前99年,匈奴大举进攻汉朝边境,试图抢夺汉土,皇帝派遣大将军李陵前往边境解救被围困的前线将领,当时李陵仅仅率领7000人,却要迎敌敌方近3万大军,可以想见有多么凶险。在解救出前线将士准备撤退途中,他被围困在一个峡谷之中,眼看七千余士兵只剩十几人,李陵长叹过后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这件事传到京城之后,皇帝极为震怒,朝廷大员们也大多附和皇帝,极力主张处死李陵的家人用以惩罚和警示。可是对此司马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以7000人营救前线将领足以证明李陵的勇敢,在剩余数十人时才投降说明对汉朝足够忠诚,即使现在投降不代表不忠于汉朝,也许他只是寻找脱身的机会。
可是这番言论在汉武帝听来像是一场狡辩,震怒之下的皇帝不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还将他处以宫刑之后打入大牢。司马迁的人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心境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从一开始决定完全放弃自己,到后来逐渐想通其中利害,进而将这份心境转化为编纂史书的动力,父亲的教诲和两年的经历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司马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加试题中无疑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他不但克服了这场灾难给他带来的灭定的痛苦,还将这份苦楚化为动力,专心编纂起史书。同时正因为这次的经历,让他看透了上位者们的嘴脸,因此再面对相同的历史事件时,他能够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其进行注解。
对于普通人来说,史书是用来研究和了解的;对于上位者来说,史书是用来歌颂自己的;而对于史书编纂者来说,史书是用来客观记录事实,同时反映社会现状以便于警醒后人的。司马迁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了向一名合格的史官进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份经历,或许他也写不出来如此令人惊叹的作品。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