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是真是假
《宋史》记载,建隆二年(961)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自知寿数将尽,便召宰相赵普人宫。当着赵普的面,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吗?”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我能得到天下,是祖先和太后为我积累的功德。”太后不以为然,说:“不是的,是因为周世宗去世早,只能让幼小的儿子统治天下,你才成功的。假如周氏有年长的继承人,你怎么能够拥有天下呢?所以,你要在死后传位给你的弟弟,因为国家有了年长的君主,才能防止被别人夺取江山。”赵匡胤流着泪说:“我怎么敢不听母亲的教诲呢!”然后,杜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你要与他一起记住我的话,不能违背啊!”赵普就在太后榻前写成誓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誓书藏在金匾里,交给谨慎小心的宫人保护。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是真是假
按照史书的记载,宋太宗继承帝位一事,似乎顺理成章,因为正是“金匮之盟”也即杜太后的临终遗命,直接导致了后来“兄终弟及”传位事实的发生。但是,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却找不到这份盟约的原文。明朝时,有学者对“金匮之盟”提出了质疑,如明朝刑部侍郎何乔新曾明确表示:“昭宪太后顾命誓书,其有无不可知。”乾隆年间著名的散文家挥敬认为,此盟约乃虚饰之说。近代许多学者也都认为“金匮之盟”可能有诈,是编造历史的结果。
1941年,历史学家张荫麟撰文《宋太宗继统考实》,在文中对《宋史》中的“金匮之盟”一节提出了明确质疑。后来,宋史研究学者邓广铭和吴天择也各自撰文表示,“金匮之盟”是伪造的。张荫麟等人提出这种看法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杜太后以前朝为鉴,要求宋太祖“传弟不传子”,是极不合理的。杜太后死时,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了,而宋太祖本人只有三十五岁,正值壮年,杜太后怎么就知宋太祖死时,赵德昭还是个孩子呢?难道老太太这是在诅咒儿子早死?事实上,宋太祖驾崩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是一个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处理政务。
第二,宋太祖既然遵从母命,立下“传弟不传子”的盟誓,为何又将其隐藏起来,不肯告知天下。退一步说,即使宋太祖存有私心,欲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将盟誓私藏了,那宋太宗也应在自己即位之后,立即找到它,并昭告天下,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帝位继承人。然而,赵光义却是在继位五年后,打算收拾弟弟赵廷美时才突然公布盟誓,很有可疑。而且,即使公布遗诏,太宗也应该把全文都公布出来,因为这是他合法继位的有力证据,但为何留下来的是一个大概的内容,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更何况最终太宗也没有遵照遗诏办事,将皇位续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廷美,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
第三,赵普是订盟誓的重要参与者,以赵普见风使舵的处世之风,在宋太祖在位时不敢提及此盟誓是在情理中的,但他为何不在宋太宗即位之初立即献出盟誓,以此讨好宋太宗,而要等到几年后才拿出来。
第四,太宗朝所修的《太祖旧录》中根本没有“金匮之盟”的相关记载,直到宋真宗修《太宗实录》时才首次提及此事,而且书中有关细节的描写与后来的《太宗新录》自相矛盾,前者说订立“金匮之盟”时宋太宗不在场,而后者则言宋太宗参与其中。
第五,根据相关宋史记载,“金匮之盟”是秘密订下的,只有杜太后、宋太祖、宋太宗及赵普知道此事,但是公布此事之时,前两位都已经死了,而公布此事的两人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由他们来公布并证明“金匮之盟”的存在显然不具说服力。而事实极可能是这样的:宋太宗与赵普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赵普为宋太宗的继位合法性进行证明,而宋太宗则许其宰相之位。
事实上,关于这段历史,除了张荫麟、邓广铭和吴天挥几位学者外,还有许多史学家都提出过质疑。大多数人都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一手策划的,以此投宋太宗之好,换来仕途亨通,而策划此事之时宋太宗实际上已经当政五年之久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