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真相
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宋朝,有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灿烂的两百多年,但是在宋初发生的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等案件却始终未有最终的结果,这让很多人为太祖赵匡胤鸣不平,翻查各种史料查找赵光义弑君夺位的证据,但是宋太宗当皇帝太久,很多史料已经改的面目全非。只能通过笔记等侧面去验证。
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真相
当然还有陵墓,但是太祖的墓已经被盗,墓中的情况如何目前无从得知,如果太祖尸首保留比较好,或许对烛影斧声之谜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虽然没有文物的佐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史料的记载、人性、合理性来对宋初这个案件有一个比较好的解释。
烛影斧声、金匮之盟其实都是一件事情,无非就是关于太宗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的证据,烛影斧声是对太宗即位合法的否定,而金匮之盟是对太宗即位合法的肯定。
那么,这两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们通过太祖、太宗一系列的历史记载进行分析。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其后太祖驾崩,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去召赵德芳进宫,结果王继恩叫来了赵光义,于是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这是司马光《涑水纪闻》对于这段历史的大概记载,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并不能完全判定事情的真假,那么我们结合金匮之盟来一起分析。
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金匮之盟好像证明了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只能是好像,虽然杜太后有遗言,但是到底传给谁还是太祖说了算,既没有传位诏书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只能是好像。
金匮之盟到底是真是假呢?鲁速认为金匮之盟这件事情应该是真的,从太祖的一系列行动就可以看得出来,杜太后死后没多久,赵光义就被封为了开封府尹,赵普被罢相以后,赵光义又被封为晋王,在五代十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既是开封府尹又是亲王,不出意外未来肯定是天子。
如果说金匮之盟不存在的话,太祖赵匡胤完全不用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和亲王,其实赵匡胤也不想立,只是迫于当时的压力,一个杜太后遗言,一个是赵光义尾大不掉。
而且太宗在开宝九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两件事情,第一就是要迁都洛阳,结果群臣反对,赵光义更加反对,如果迁都洛阳,那么赵光义的经营就成了泡影。第二就是培养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在开宝六年,赵德昭就被封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开宝九年,接待吴越国使者的事情就交给了赵德昭,很多人觉得没什么,要知道接待吴越的使者以前都是赵光义做的事情。
不过所有的一切都在开宝九年戛然而止,就在开宝九年的冬天,太祖驾崩。赵光义即位,在开宝九年还有九天的时候改元太平兴国元年,但是新皇帝即位都是第二年才改元。
赵光义当上皇帝就封自己的弟弟赵光美为开封府尹,一是为了堵住赵光美的嘴,二是证明却是有金匮之盟。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事实经过,金匮之盟是有的,只不过内容并不是如史书记载的样子,三个儿子都是杜太后的儿子,大儿子还是皇帝,杜太后不会逼迫太祖皇帝的,应该是建议太祖皇帝,先预备着赵光义,免得太祖早崩,导致皇位被外姓人抢走,如果太祖活的时间比较久,那么可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个应该是口头遗言,而非誓书。
这就是为什么赵匡胤在杜太后死后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会这么干,但是赵光义善于经营,而赵匡胤有意纵容,想赵光义的狐狸尾巴自己露出来一网打尽,结果赵光义比较能忍,导致赵光义尾大不掉,因此提出迁都洛阳摆脱赵光义的掣肘。
这个时候反对传位赵光义的赵普已经罢相,在群臣和赵光义的反对下,赵匡胤这才作罢,转而培养自己的儿子,赵光义觉得赵匡胤正值壮年,而自己连太子都不是,因此策划了烛影斧声,杀死了赵匡胤登上了皇位,不断篡改历史,而民间人士为太祖鸣不平出现各种笔记和野史,就成了烛影斧声。
至于赵普在赵光义多年以后才出来说有金匮之盟这回事,尔后又当了丞相,大概是太宗和赵普达成了共识或者协议。
至于太祖驾崩后,宋皇后召赵德芳进宫而不是长子赵德昭,一种可能为了避嫌,赵德芳和赵德昭都不是宋皇后的亲生儿子,赵德昭和宋皇后年龄所差无几,深夜让赵德昭进宫说不清楚,而赵德芳年龄较小则无此忌讳。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赵光义的离间之计,韦德是让赵德昭痛恨宋皇后,给赵德昭希望,如果赵德芳进宫,赵德昭就永远没有机会了,现在赵光义当皇上,那么赵德昭还是有机会的。从而稳住赵德昭。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