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一个流传了千年的假历史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某个夜色迷人的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宴请他的结义兄弟们,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都是当年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军事力量的高级将领。
“杯酒释兵权”,一个流传了千年的假历史
赵匡胤好酒,跟兄弟们畅饮时时有,今天也不例外。这些高级将领们簇拥着他们的皇帝大哥推杯换盏,回忆着辉煌的过去,发誓再替大哥打江山立新功。可是就在酒酣耳热之际,大哥却突然放下酒杯,满脸愁容。众兄弟不解,齐问大哥为何如此。赵老大长叹一口气说:兄弟们呐,别看我做了皇帝,可是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一天安稳觉都没有,还不如你们呢,苦啊!
哥几个更纳闷了,皇帝都做上了,您富有四海,苦啥子呢?兄弟们这么一说,老大似乎更痛苦了:哪个人不想富贵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虽然你不情愿,但你能推得掉吗?
他这一说,这哥几个清醒了,吓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钝,求陛下给指条出路!赵匡胤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装进小盒子里了,不如多积点家产给子孙,你们过过歌舞升平,颐养天年的事,这样咱们君臣无猜,这多好啊!
敢情这酒的套路这么深!回过味来的老兄弟们,一夜间身体全都出状况了,不是头疼就是腿瘸,集体请求病退。赵匡胤很高兴,一律批准,大把赏赐医疗费。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读着很精彩,跟历史背景严丝合缝,可惜,这是段假历史。
这个故事正史根本没有记载,“杯酒释兵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真宗年间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里。后来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记录了“杯酒释兵权”,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却与王曾不一样。史学家考证,这是因为司马光发现王曾记录的时间有漏洞。再后来,李焘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王曾和司马光的纪录,并且对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一下,于是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关于这段假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史学家们找到了源头。说某天,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突然找到赵匡胤,建议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审琪。赵匡胤不以为然,说这是我的义社十兄弟,不会对不起我。赵普说,他们自然不会,但是他们的手下呢?这两人根本管不住他们手下!赵匡胤还是觉得赵普小题大做,他说,区区下属,他俩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对他们很器重!
赵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难道不器重手下吗?这句话立刻戳中赵匡胤的命门,自己当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吗?自己还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吗?于是冷汗直流,于是,罢免石守信、王审琪。
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这里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审琪,后来人越加越多,我一直奇怪,“杯酒释兵权”的这些人当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怀德,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后面,原来,最初根本没有高怀德的事。
自唐朝藩镇割据后,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线,都是武将惹的祸。所以遏制武将的军权是赵匡胤必须要做的,否则赵宋步前朝后尘将不可避免,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
但是,赵匡胤不可能,实际也没有一次性就免掉这么多高级将领,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改革中央军队编制,伴随编制改革,一步步将这些高级将领调出中央军。靠一次喝大酒解决这么大问题,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尽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内核却是真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较贴合赵匡胤宽仁的性格,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要求(当时赵宋天下还未统一,还需要这些将领发挥作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被调任节度使的兄弟们,多次回到中央重担旧职。)。
回过来看一下这个故事,“杯酒释兵权”更像是赵匡胤与武将们达成的一个君子协议,一个心照不宣,君臣间相互保全的默契,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彼此共荣的契约。它透射着那个时代先人们的智慧,辉映着赵宋王朝数百的温情与和煦!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