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虚构的吗?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到“阿房宫”这个词,都是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是何等宏大,何等壮丽,何等浩瀚?

可是这里有个明显的问题,出生在唐德宗时代的杜牧怎么可能见过1000多年前的古建筑?更何况秦末暴动四起,烽火连天。咸阳所有的官方建筑几乎都没有留下,未央宫是萧何后来督建的;并且,这一宫殿也没有相应的画作流传,杜牧是怎么写出这篇千古散文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文人特有的想象。

杜牧的目的,只是劝诫唐敬宗不要大兴土木,免得被若干年后也被项羽烧毁,也免得“后人复哀后人也”。但当时的杜牧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文学家了,这劝诫文章也必须要写的出彩,写的旷世,这,才是杜十三。于是就有了文中描写阿旁宫的字句。这样的阿旁宫,只是浮现在杜先生的头脑中的。

有。不过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秦国的“四大工程”:始皇陵、秦直道、秦长城和阿房宫。

但建造阿房宫的想法不是从开始就形成的。

随着统一后咸阳人口的增加,嬴政为了躲避喧闹,在渭水之南的上林苑选中了一方土地,决定建造史上最雄伟的阿房宫。

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虚构的吗?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虚构的吗?

阿房宫是公元前212年修建的,不到两年后,嬴政就驾崩了。由于当时始皇陵还没有完工,全国所有的精装劳力都被拉去修陵墓了。(据史料记载,约30万人)阿房宫的工程就搁下了。刚修完皇陵后一年,二世又被赵高逼死了,天下大乱,阿房宫就彻底成了“烂尾楼”。

《长安志》记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为什么南面无墙?因为还没建。

2004年11月开始,国家考古队重点寻找和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经过3年时间,基本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认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阿房宫就是一个差一面墙的“前门楼子”。

项羽烧毁阿房宫的说法,最初也是起源于《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的是: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见,这把火项羽确实是放了,但依照项羽的性格,肯定不会大老远的跑到荒无人烟的咸阳郊区去烧一个还没完工的“前门楼子”。他烧的,肯定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居住的咸阳宫。“秦宫室”,不仅有宫,还要有室,能住人,能生活,方为“室”。当时的阿房宫距离能住人恐怕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另外,考古队在阿房宫遗址的考察中,并没有在表土层和深土层中发现红色焦土和草木灰的痕迹。这就也从考古上证明了这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火灾,这个没有建完的“前门楼子”是由于年代和风化自然倒塌的。

其实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也曾提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古人的“文章启”,必定要说明文章的选定出处等,这则启中没有说明文章的史籍依据和典故摘录,可见,阿房宫的规模确实来源于杜牧的想象。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