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阿房宫真的建成了吗?《史记》和《阿房宫赋》哪个才是历史真相?

《阿房宫赋》其实是在借古讽今,“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作者的本意是希望唐朝统治者爱护百姓。“阿房宫”的历史真相是怎么样的,可能并不在杜牧考虑之中。从2002年10月到2004年11月,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发掘。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度高出秦代地面12米以上,面积达54万平方米。在这大片的夯土台基之上,南面没有夯筑土墙,只有由南向北运土的坡道。而东、北、西三面均已夯筑了土墙,墙顶部还铺了瓦。尽管考古队员将探眼打到每平方米5个之多,并且是梅花布点,还是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瓦当,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的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窖穴及排水设施等遗迹、遗存。这一切都说明,确如司马迁在《史记》记述的那样,即使是阿房宫前殿,也没有建成。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比天安门广场还大,较之北京故宫(占地69万平方米)只小1/5左右,工程规模可想而知。据考古队测量,将台基地面用黄土一层层地夯筑到12米高,所需黄土要达到650万立方米(今天的上海中心大厦土方量也只有38万立方米)。根据《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从开工修建到秦灭亡,前后延续最多只有4年时间,考虑到中间还有停工,实际施工时间更短,要想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作为可能的参考,后世的明朝,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下诏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紫禁城落成,用去了15年时间。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所言,只是一种文学想象;而司马迁在《史记》所言,才是历史真相。

阿房宫真的建成了吗?《史记》和《阿房宫赋》哪个才是历史真相?阿房宫真的建成了吗?《史记》和《阿房宫赋》哪个才是历史真相?

实际上,《史记》对于史料的把控,还不止于此。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一文中曾经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往事得以流传后世,不外乎三种途径:文字记录的传播、实物的遗存、口耳相传。由于秦始皇的“焚书”政策,大量前代文化典籍遭到毁灭。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本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取材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搜求史料。其中,通过访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而搜集到的资料,成为《史记》行文的一个亮点。

司马迁可说是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太史公自序》里回忆,从20岁起,他已开始遍游天下各地,游踪遍及今天大半个中国。他游历江、淮地区,东南到今浙江,曾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南到今湖南,观览九嶷山并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考察有关舜的传说;西南到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西北到今甘肃东部的崆峒山;北到今河北的涿鹿,登长城;东到齐、鲁、梁、楚等地。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