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何是怎样说服英布投靠刘邦的?
中国历史上诞生了无数著名谋士,前有蔺相如的起死回生,后有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我们今天说的这位可能名气不大,但要论嘴皮子功夫和说服人的能力,比起前面两位也不遑多让。他就是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帐下的谋士——随何。
和张良、陈平等人不同的是,随何并不是一开始就追随刘邦的老臣、故交,他的登场甚至带有一点偶然。当时,刘邦出兵攻打项羽,可是战事不利,一路上从梁地撤退到了虞县。刘邦本就是泼皮无赖出身,这一特征即使在自己当上了汉王后也依然没有改变。面对战场的失利,刘邦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去,于是开始大发牢骚。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
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人没一个顶用的,全是草囊饭袋。
此时站在一旁的随何听不下去了,当时他的职位是刘邦的传令官,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低级别的行政服务人员。虽然地位低下,但是随何此时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他鼓起勇气反问了刘邦一句:“不审陛下所谓”,意思是说我不明白你说的什么意思。
刘邦听完随何的问话估计也是一愣,心想着既然你胆子这么大敢提出疑问,那我就把问题抛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办法。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於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刘邦的想法是派人出使淮南联系英布,并说服他背叛项羽,把项羽拖住一段时间,这样就可以趁机夺取天下了。这个想法固然很好,但目前缺的是一个能代表刘邦出使淮南的人选。
随何是怎样说服英布投靠刘邦的?
随何心里早有打算,既然敢于站出来发问,就做好了承担重任的准备,于是随何接下了这个重要任务。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
随何一行人到了淮南,太宰接见了他,但却一连三天也没能见到英布。随何一想这样干等着也不是办法,于是对太宰说:“大王不召见我,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要使我见到大王,我的话要是说的对,那正是大王想听的;我的话要是说的不对,就请你们把我们二十人放在在砧板之上用斧头剁死,以表明大王背叛汉国亲近楚国之心。”
太宰一听这话也不敢怠慢,只能转告英布,英布于是召见了随何。
在见到英布后,随何意识到发挥自己口才的机会到了。他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英布当前所处的形势以及内心的矛盾,同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概括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随何先问英布为什么和楚国那么亲近,在得到英布说是因为要以臣子的身份侍奉项羽时,随何随即戳穿了英布内心的谎言。随何认为既然英布要以臣子的身份侍奉项羽,但在项羽全力攻打齐国时,英布并没有施以援手,反而是趑趄不前、作壁上观。所以随何就此认定英布从内心里并不想归顺项羽,而是要静观其变。随何认为英布这种口是心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随何认为虽然表面上似乎项羽的实力比刘邦强大,但是却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项羽背弃盟约杀害楚怀王,为人又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反观刘邦,能够知人善任,汉军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兵把守着边境要塞,等到楚国军队到达荥阳、成皋,汉王的军队坚守不动,楚军进攻又攻不破,退却又逃不出汉军的追击,所以说楚国的军队是不足以依靠的。假使楚军战胜了汉军,那么诸侯们自身危惧,必然要相互救援。一旦楚国强大,恰好会招来天下军队的攻击。所以楚国比不上汉国,形势是显而易见的。
随何继续对英布发动攻势,他指出如今大王不和万无一失的汉国友好,却将自身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国,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只要大王出兵背叛楚国,项羽一定会被牵制,只要牵制几个月,刘邦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了。而如果大王提着宝剑归附汉国,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赏赐大王,淮南必定为大王所有。
英布在经历了随何连珠炮式的“洗脑”后,内心防线终于被击溃。他最终决定接受随何的建议,背叛项羽投靠刘邦!但是英布还留了一手,他不想让楚国尽快知道自己背叛,为自己还留了一丝余地。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可是随何没有给英布反悔的机会,这时,楚国的使者也在淮南,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随何立即找到楚国使者说:“淮南王已归附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
听到消息的英布此时方才感觉“上了贼船”,但是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在随何的建议下,英布只得杀掉楚国使者,投靠刘邦,向楚国宣战。而英布的投靠使得刘邦势力大增,这在无形间影响了楚汉争霸最终的结局。
我们可以发现,随何从一个小小的传令官,正是凭借着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使得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和发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得不说算是“小人物”的逆袭,而往往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演变过来的。
参考资料:《史记·黥布列传》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