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周成王为什么要建立何樽?

砖家叫兽 发表于 2020-10-04 21:55:40

武王兴周灭纣之后仅在位3年,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一个危机四伏的大周朝给年仅13岁儿子姬诵,就是周成王。13岁的小孩儿要想统治好偌大的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武王在临终之前替成王安排了周公旦摄政,代行天子之事。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他们俘虏了大批的商朝贵族。对这些人的处理很是麻烦,如果杀掉会显得太残忍,甚至伤害到仍占人口多数的商族人的感情,留着又恐怕他们再行叛乱。

同时,周朝的首都镐京地处于西部边陲,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对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有鞭长莫及之难。

周公旦是个极富智慧的人,他巧妙地把两个困难变成了一个方便。他决定,在镐京以东300千米外的商朝旧都遗址,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因此地位于洛水之侧,故而取名洛邑。

洛邑建成之后,周公便将商朝遗贵们迁到这里,并派重兵监视。从此,大周朝有了两座都城:西都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都洛邑,成周东都营建之后,周成王下令让一名何姓贵族制作祭器樽来纪念,因此这件樽就被命名为“何樽”。何樽上的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何樽发现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高38厘米,口径28厘米,重14.6千克。

何樽口圆体方,通体有4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樽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何樽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贵青铜器艺术品。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

《何樽铭》是西周早期金文。我国有据可考殷商时期的文字是甲骨文,但甲骨文已采用“六书”构字方法进行造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并且从殷商开始便突然大量涌现,很显然,在此之前应当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文字萌芽和演变过程。

西周,是青铜器发展昀兴盛的时期。周人立国后,各方面都继承了商代传统,一方面对商文化进行大量的学习与吸收,同时,青铜器制作和铭文书法也随着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而获得极大的发展,不仅青铜器数量可观,而且,一器之中的铭文一开始便出现长篇大作。

如成王时的《令彝铭》字数就达187字,同商代的“少字数”铭文相比,可谓洋洋大观了。

令彝又称夨乍父丁彝。做器者为夨令,因又称夨令彝。发现于河南洛阳马坡。彝为长方体,表面泛金,通高34厘米,宽24厘米,器口长19厘米,宽17厘米,重2400克。

令彝盖及器腹饰双夔纹构成的大兽面纹,口沿下饰双尾龙纹,方足座饰分尾小鸟纹。自盖钮至足座四边皆附钩形扉棱。令彝上有铭文14行,187字,盖铭同而行款稍异。

铭文记述周公之子明保在成周举行祭祀并受命尹“三事四方”。三事四方,指百官和在成周的亡商诸侯。明保可能是周公旦之孙名明者,保是其官职。有人则认为是伯禽或君陈。

西周早期金文就书风而言,大多承袭殷商余绪,笔道首尾出锋,结构谨严精到,布局参差错落而富于动态美、韵律美。

不过,如果细分,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质朴平实,以《利簋铭》为代表;二是雄奇恣放,如《保卣铭》、《做册大方鼎铭》等;三是凝重诡异,如《康侯簋铭》等。而这类铭文中风格昀突出,书法成就昀高者,当首推《何樽铭》了。《何樽铭》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其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并且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

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宏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周成王时期还有著名的太保鼎,通高57厘米,口长35厘米,22厘米。方形,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太保鼎腹内壁铸“大保铸”3字。大保,即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是监护与辅弼国君的重臣。

《尚书·君奭》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据考证,此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而全国只有6件有“太保制”字样的古代器物。武王bai兴周灭纣之后仅在位3年,就因du病去世了,留下一个危机四zhi伏的大周朝给年仅13岁儿子姬dao诵,就是周成王。13岁的小孩儿要想统治好偌大的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武王在临终之前替成王安排了周公旦摄政,代行天子之事。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他们俘虏了大批的商朝贵族。对这些人的处理很是麻烦,如果杀掉会显得太残忍,甚至伤害到仍占人口多数的商族人的感情,留着又恐怕他们再行叛乱。

同时,周朝的首都镐京地处于西部边陲,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对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有鞭长莫及之难。

周公旦是个极富智慧的人,他巧妙地把两个困难变成了一个方便。他决定,在镐京以东300千米外的商朝旧都遗址,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因此地位于洛水之侧,故而取名洛邑。

洛邑建成之后,周公便将商朝遗贵们迁到这里,并派重兵监视。从此,大周朝有了两座都城:西都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都洛邑,成周东都营建之后,周成王下令让一名何姓贵族制作祭器樽来纪念,因此这件樽就被命名为“何樽”。何樽上的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何樽发现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高38厘米,口径28厘米,重14.6千克。

何樽口圆体方,通体有4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樽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何樽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贵青铜器艺术品。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

《何樽铭》是西周早期金文。我国有据可考殷商时期的文字是甲骨文,但甲骨文已采用“六书”构字方法进行造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并且从殷商开始便突然大量涌现,很显然,在此之前应当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文字萌芽和演变过程。

西周,是青铜器发展昀兴盛的时期。周人立国后,各方面都继承了商代传统,一方面对商文化进行大量的学习与吸收,同时,青铜器制作和铭文书法也随着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而获得极大的发展,不仅青铜器数量可观,而且,一器之中的铭文一开始便出现长篇大作。

如成王时的《令彝铭》字数就达187字,同商代的“少字数”铭文相比,可谓洋洋大观了。

令彝又称夨乍父丁彝。做器者为夨令,因又称夨令彝。发现于河南洛阳马坡。彝为长方体,表面泛金,通高34厘米,宽24厘米,器口长19厘米,宽17厘米,重2400克。

令彝盖及器腹饰双夔纹构成的大兽面纹,口沿下饰双尾龙纹,方足座饰分尾小鸟纹。自盖钮至足座四边皆附钩形扉棱。令彝上有铭文14行,187字,盖铭同而行款稍异。

铭文记述周公之子明保在成周举行祭祀并受命尹“三事四方”。三事四方,指百官和在成周的亡商诸侯。明保可能是周公旦之孙名明者,保是其官职。有人则认为是伯禽或君陈。

西周早期金文就书风而言,大多承袭殷商余绪,笔道首尾出锋,结构谨严精到,布局参差错落而富于动态美、韵律美。

不过,如果细分,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质朴平实,以《利簋铭》为代表;二是雄奇恣放,如《保卣铭》、《做册大方鼎铭》等;三是凝重诡异,如《康侯簋铭》等。而这类铭文中风格昀突出,书法成就昀高者,当首推《何樽铭》了。《何樽铭》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其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并且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

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宏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周成王时期还有著名的太保鼎,通高57厘米,口长35厘米,22厘米。方形,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太保鼎腹内壁铸“大保铸”3字。大保,即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是监护与辅弼国君的重臣。

《尚书·君奭》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据考证,此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而全国只有6件有“太保制”字样的古代器物。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