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初登场为幽州太守,为何其子刘璋又成为了益州牧?
刘焉、刘虞都是汉室宗亲,东汉末年一方州牧。刘焉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出生江夏郡竟陵县;刘虞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出生东海郡郯县。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改编而成的,与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有许多区别的。历史上真实的刘焉从未出任过幽州刺史,相反刘虞曾经出任幽州刺史,并且幽州作为东汉十三州之一,最高长官是刺史而不是太守。
刘焉早年因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后来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刘虞最初被举孝廉,从担任曹吏,到获升为郡吏,后因累积政绩迁为幽州刺史、甘陵国相、宗正等官。
州牧是刘焉向汉灵帝建议设置的,此前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因为东汉末年,朝纲混乱、王室衰微,刘焉就建议汉灵帝挑选清廉的朝中要员、宗室出任地方州郡长官,并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就在刘焉还没有前往交州上任时,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正好此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肆敛财,刘焉就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汉灵帝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不久,郄俭被黄巾军所杀,刘焉被益州士族迎接进入益州,地位稳固后,刘焉又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直到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刘虞在出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少数民族中威望崇高,使边境相安无事,后来因公事被免官。后来,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太守张举与乌桓大人连盟,发动叛乱,部队达到十余万,朝廷因为刘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任后,很快就平定叛乱,被汉灵帝拜为太尉、封容丘侯。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初平四年(193年)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为其所执,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