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关羽,差点毁掉曹魏江山,为何李贽赞他“真良将也”?
公元219年,关羽重兵围困襄阳、樊城,襄樊守军无力抵抗,遂向曹操求援。曹操思虑再三,派左将军于禁率七军共三万人火速驰援。
怎奈天公不作美,于禁抵达襄、樊二城后,连日大雨倾盆,“汉水溢流”,“平地水深五六丈”,于禁七军被淹,皆寻高处避水。关羽趁势趋船猛攻,于禁见势不妙,率全军投降关羽,于禁副将庞德死战不降,被关羽斩杀。
于禁的投降,造成了严重后果,差点毁了曹魏江山,也成为他本人一生都难以洗净的污点。可是明末著名启蒙思想家李贽却为于禁的投降行为点赞,赞其“真良将也”!
这是为何?
于禁出生于山东泰安,原先是骑都尉鲍信的手下,鲍信与曹操共同抗击黄巾军时,鲍信为救曹操而死,于禁转而追随曹操。
于禁追随曹操,算得上“得遇明主”了,所以他对曹操很忠诚。建安11年,曹操命于禁平定昌豨之乱,这个昌豨,可不简单,他本是吕布的部下,吕布败亡后投降了曹操,可昌豨的特点是动不动就叛变,两次叛变曹操都饶恕了他。
公元206年,昌豨第3次背叛曹操,曹操命于禁征伐,又命夏侯渊相助。昌豨一看不敌,立即向于禁投降,为何投降于禁?因为于禁与昌豨曾经是非常好的朋友,昌豨是想通过于禁这层关系,再次逃过一劫。可是昌豨想错了,于禁没有挽救昌豨,而是先以朋友之谊招待昌豨,再与昌豨诀别,最后洒泪斩了昌豨。别人问他为什么杀昌豨?于禁说:“曹公说了,围攻后投降的不能赦免,这是法令,我必须执行。”
于禁投降关羽,差点毁掉曹魏江山,为何李贽赞他“真良将也”?
除了忠,于禁还非常勇。
公元194年,于禁率军与吕布作战,破吕布2座营,败高雅,又在雍丘包围张超,占4城。公元196年,于禁与黄巾军刘辟、黄邵部作战,成功斩杀黄邵,俘虏全部黄巾军。公元197年,曹操伐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偷袭曹操,曹操落荒而逃,侍卫典韦、长子曹昂战死。在此危急关头,于禁镇定自若,率部边战边退,掩护曹操逃走。而且,于禁在半途遇到了乘机抢劫的青州兵,将青州兵好好地教育了一顿。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于禁率2000步兵守延津(河南新乡),担任先登。所谓先登,就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又叫“新登勇士”。袁绍一直攻不破延津。后来,于禁又与乐进率步骑5000渡河击袁绍,斩首数千,俘敌数千,招降20余将。公元209年,于禁与张辽配合,拿下了天柱山……
于禁为人也十分正派,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他从不私藏,一分不少地上交。对待士兵,于禁也是特别爱护、关怀,是个受人尊敬的、威望很高的统帅。
上述事迹,在《三国志》中都有详细记载。公元216年,于禁被曹操册封为左将军,并“授假节钺”,成为曹操心爱的“五子良将”之一。
于禁的投降变节,对整个曹魏集团,对曹操本人,都是巨大的打击。
根据《三国志》和《晋书》的记载,于禁投降关羽后,曹魏方面出现3大不良后果:一是曹魏四境如梁、郏之地的盗贼,多臣服于关羽,为关羽的北伐呐喊、助威,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二是曹魏集团内部官员如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骄等投降关羽,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在曹魏的大本营邺城,发生了“魏讽谋反事件”,魏讽拥护汉室,联合荆州反魏力量猛攻邺城……
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于禁投降,给曹魏带来危局,曹操都准备“迁都以避关羽”了。可是一旦迁都,关羽占据湖北、河南之地,则曹魏南方防线被突破,其力量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且不能相顾,很容易被吴、蜀围困蚕食,后果不堪设想。
好在曹操抗住了关羽的压力,没有迁都,又启用了稳重的徐晃驰援襄、樊,加上孙权此时在关羽背后突袭荆州,才解了曹魏危局。否则,于禁的投降,恐怕就是动摇魏国基业的一个重大开始!
于禁的投降,对曹操本人也是巨大的情感创伤。《三国志》记载,曹操听闻于禁投降关羽,“哀叹久之”,说: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曹操提到了一个时间“30年”和一个人“庞德”,令人深思。于禁追随曹操近30年,这30年,年年表现优秀,早已将忠诚和信任两个词刻在了曹操的心里。曹操排除其它将领而力推于禁驰援襄、樊,也是因为他对于禁的能力与忠心绝对放心。不料结果与预料完全相反,只能用“震惊”二字形容曹操的心理。
至于曹操提到庞德,这也是他感到“震惊”的缘由。庞德只是个副将,而且是从马超那边过来的降将,跟随曹操时间不长,与曹操也无交情,结果此人却大义凛然,力战不降,引颈就戮,从容就义,与于禁的不战而降形成鲜明对比。庞德这个正面典型,加深了曹操对于禁的失望,也更加让曹操感到痛心。
那么,于禁为什么要投降呢?
其实于禁投降,有不得已的现实原因。
曹魏士兵多为北方人,不善水战,而于禁到襄阳、樊城后,大雨倾盆数日,三万大军被困在一个个毫无力量可以凭借的“孤岛”上,四周全是关羽的精锐水军。此情此景,于禁只有2个选择:要么降,保全军队;要么战,全军覆没。
战,于禁是愿意的,将军以战死为光荣,但他承担不了全军覆灭的后果;降,于禁是不愿意的,但是三万人性命可以保全。
一句话,三万人的性命与一人的荣光相比,谁更重要?
最终,于禁做出了保全3万人性命,让自己身败名裂的选择……
接下来,于禁的命运如风中的蓬草,凄凉而无法自主。他先是被关羽囚于南郡,后吕蒙袭杀关羽,于禁又为东吴所俘,在东吴忧伤度日,须发皆白。公元221年,孙权将于禁送还曹魏,于禁回到故国,面对满朝文武的唾弃,无地自容。当时曹操已死,曹丕在位,曹丕让于禁去拜祭曹操,却提前在曹操墓壁上画了于禁投降、庞德死战的情景,于禁羞愧、忧伤,不久离世。
其实,三国时期变节投降的将领很多,就连以忠义著称于世的关羽也曾投降曹操,并不损其威名。可是对于禁,人们却似乎过于苛刻,投降变节的帽子一直扣在他头上。直到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李贽的出现。
李贽对于禁的评价是这样的:
“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
李贽一生反对专制皇权,提倡民本思想,关注普通人。所以他对于禁体恤三万士兵的性命给予了足够的理解,认为于禁的做法是对的。一直以来,中国历史关注帝王将相,重视皇图霸业,对普通士兵的生命不屑一顾,所以人们对于禁的做法不理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李贽等思想家的呼吁,理解于禁的人便越来越多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