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界桥之战——步兵克制骑兵的教科书

公元191年,公孙瓒因为弟弟公孙越被袁绍手下杀死而与袁绍决裂。二人在河北界桥展开决战。

袁绍这方集结了三万士兵,而公孙瓒这边则共有四万大军参战。

公孙瓒方,三万步兵结成方阵守住中央,一万名骑兵分居两翼。精锐的白马义从们也在骑兵队伍中。这是典型的步兵居中扛线,骑兵两翼绕后突袭的阵型。

一万名骑兵,这是公孙瓒在北方纵横多年攒下的家底,是让所有中原诸侯都羡慕的精锐部队。“幽州突骑”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就是全国最精锐的兵种。而公孙瓒的亲卫部队白马义从,更是令塞外少数民族都闻之胆寒的王牌。

曹植的诗《白马篇》中就赞颂过幽州白马骑兵:“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袁绍在派遣手下大将麹义打头阵,率先迎敌。

麹(qu,发音是"曲")义是西凉人,非常熟悉西凉战法,尤其是克制骑兵的方法:长枪+劲弩。

界桥之战——步兵克制骑兵的教科书界桥之战——步兵克制骑兵的教科书

麹义在这一战中带领八百名先登死士打头阵,然后又有一千多弩兵夹在在阵中。先登死士们手持长矛和大盾,先伏在地上进行掩护。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三国志·董二袁刘传》

公孙瓒看到袁绍这边的先锋部队才两千人,感觉这一战应该能够轻松拿下,于是大意轻敌,直接就派出两翼所有骑兵部队,想一波冲锋带走他们。

纵横幽州的白马将军公孙瓒此时犯下第一个错误:轻敌。

骑兵部队应该用于收割战场使用,用于从侧翼袭击对方防备薄弱之处时使用或者两边步兵厮杀胶着时,打破僵局时使用。

而公孙瓒,却用所有骑兵去对付袁绍这边派来打头阵的小股部队。

公孙瓒紧接着犯下第二个错误:骑兵轻易发起冲锋。

他以为麴义手下的这些精锐战士会如农民军一般,看到冲锋过来的骑兵就四散奔逃。所以他没有让小股部队先去试探对方底细,或者仅在外围骑射骚扰打击对方士气。反而率先发起了冲击。

在东汉末年,还没有装配双边马镫,即使当时闻名天下的幽州突骑,也是轻骑兵。因为人没办法坐在马上仅凭大腿夹紧马肚子就能熟练地挥舞兵器。

所以骑兵突击,都是靠马匹的重量一起撞上去,撞飞敌军。

通常来说,轻骑兵的战术是以游击骑射为主。公孙瓒主力部队白马义从也都更擅长骑射。但是公孙瓒轻敌,企图一鼓作气冲散敌军,反而落入了麴义布下的陷阱中。

骑兵的冲锋,应该等到最后时刻再使用。

尽管公孙瓒的部队在冲锋过程中也向麴义军射出密集的箭雨。但麴义的部队都装配有大盾,骑兵的短弓无法对他们造成有效的杀伤。

公孙瓒接着犯下第三个错误:冲击已结阵精锐步兵。

骑兵一轮骑射后如果没能打乱步兵阵型,那么应该立即调转马头绕开这波步兵,进行游动攻击。因为显而易见对方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士兵,并且装备精良。作为骑兵此时不应该继续向前冲锋,以卵击石。

无论何时,骑兵都不应该向训练有素的已经结好阵的精锐重步兵发起冲锋。

如果能感知到对方实力强大,骑兵也是依然有战场主动性的,骑兵可以游走开,让自己不受损,用放风筝战术耗死重步兵。

但公孙瓒的部队依然无所作为,继续冲了上去。

麹义的部队等到骑兵离自己只有几十步距离的时候扬尘大叫惊吓战马,然后强弩齐射,公孙瓒的骑兵遭到迎头痛击。

随着前方中间的人和马纷纷跌倒,骑兵阵后方的部队也大乱,整个部队瞬间溃散。

马的嘶鸣,人的哀嚎不绝于耳。就这一阵因轻敌而上的冲锋,导致公孙瓒多年家底攒下的一万名骑兵瞬间被射杀和踩踏死了一半。

公孙瓒大将严纲也在这里当场被射成刺猬。

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馀级。《三国志·董二袁刘传》

界桥之战是惜字如金的《三国志》史书中难得详细记载着战斗经过和战场详情的一场战役。

这一战也是步兵克制骑兵的经典案例。

如果我们从步兵的角度来看待,那么要做的事情首先是“示弱”。

让对方以为自己是一群散兵游勇,冲锋过来就能首个战场。通过示弱,吸引对方骑兵过来。

其次是有办法惊吓马匹。骑兵的核心是马不是人,如果能够惊吓到对方的马匹,那么骑兵冲锋队形就会散乱,无法发挥楔形阵的突破威力。

古代有些战例,步兵会携带部分虎豹等猛兽或者用点燃爆竹的方式惊吓马匹。麴义则让部队通过扬尘的方式惊吓马匹,效果是一样的。

最后就是要有足够的长兵器,阻挡住骑兵冲锋,那就是:长枪+劲弩。

骑兵如果冲向架起长枪的军阵,就是自杀,而劲弩能在百步开外精准的射杀护甲薄弱的骑兵们。骑兵的手弩或短弓,无论如何射程和威力都不如步兵强弓硬弩。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