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马陵之战:一场或许本不存在的战役

我们说到,公元前351年申不害在韩国做了国相,开始主持变法。申不害的变法核心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的权威。相对于商鞅变法,申不害的变法较为粗略,具体可以执行的内容也较少,没有像商鞅变法那样动摇韩国的阶级基础,所以其效果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申不害和支持申不害变法的韩昭侯去世后,韩国的变法之路也便终止。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实施第二次变法。

“筑冀阙宫廷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

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举措,对于秦国来说,每一样都见肉露骨,十分深刻,可以说是再造了一个秦国。

第一,筑造咸阳城,并正式定都于咸阳。第二,改变以往家庭结构,禁止父子,兄弟同住一屋,强行为秦人分家。第三,设县,成为后来秦国郡县制的雏形。第四,彻底废除井田,鼓励土地私有,发展生产力。第五,统一度量衡。

商鞅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触及秦国的阶级基础,更影响到秦国的国家形态,民俗制度。

公元前348年,商鞅再次在秦国实施税赋改革,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推向了最高潮。

资治通鉴中对此只有寥寥数语,“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商鞅的赋税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根据田地的产量计算田赋,如此,多产多交,少产少交,避免了一刀切的情况发生,有效的激发了秦人的垦荒热情。二是向贵族阶层征收重税,商鞅认为,一旦让一部分人获得了富余的生活,他就必然不再从事生产劳动,国家政体便会受到损失;政府应该向富贵者征收重税,逼迫他们也要从事生产,这样,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三是,对酒类等奢侈品征收重税,“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商鞅变法的效果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五年后,公元前343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周天子认可了秦国,而秦孝公也恢复了秦穆公时的霸业,甚至要更进了一步。

也就是同一年,初步尝到扬眉吐气滋味的秦国与诸侯大会于逢泽,“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这次大会又称逢泽会盟,算是诸侯之间的一次高端聚会。但也正是这次会盟,引来了我们今天的主题——马陵之战。

关于马陵之战,历史上存在较大的争议。这里,我们只按照资治通鉴里的记叙来展现这个故事。

逢泽会盟上,中原的主要诸侯国都派代表参加。作为中原霸主的魏国自然也高度重视,魏惠王亲自参加了这次会盟。原本,这次会盟是有一个主题的,那就是魏惠王打算在诸侯中率先称王,用天子的礼仪。魏惠王之所有这个举动,一方面是魏国向来实力强大,有一定资本;另一方面,就是秦国带头怂恿。这一举措让中原各国都十分震惊,明确提出反对的是两个国家韩国、齐国,这两个国家也未派遣使者参加这次会盟。

马陵之战:一场或许本不存在的战役马陵之战:一场或许本不存在的战役

因此,为了重申霸权,找回桂陵一战失败的损失,魏国于公元前341年发动对韩国的战争。

齐国自不必说,原本便与魏国有隙,且实力强大,不服魏国也是情理之中。韩国有对抗魏国的胆气,多半来源于申不害变法和韩昭侯的雄才大略。

和桂陵之战一样,此时齐威王也面临到底救不救韩国的选择。最终,他采用孙膑的建议,派遣使者到韩,答应了韩国的援兵请求。韩国得知齐国将来援助自己,于是拼力死战,但皆以失败告终,“五战不胜”。

于是齐国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帅军救之,“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得知消息,放弃继续进攻韩国,回防大梁。这时孙膑向田忌建议,采取减灶之计,逐渐减少齐军的火灶数量,以给庞涓以齐军胆怯的印象。于是庞涓中计,再一次舍弃辎重追击齐军,结果在马陵这个地方被孙膑伏击,大败自杀。

我们对马陵之战的描述较为简略,一方面,这场战役家喻户晓,加之现代影视节目的渲染,很多人对之印象颇深;另一方面,此战的疑点很多,史上对之争论不断。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此战的疑点。史记与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在齐国决定救援韩国时,魏国便立即从韩国撤退,回防大梁,然后“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人是面向齐人进军,抵御齐军进攻,而齐国此刻也进入了魏国的领地。而马陵之战的进程,明显是魏人在追击齐人,因此孙膑在撤退的路上摆下减灶之计。按照常理,魏人从大梁往东抵御齐人进攻,齐人也向大梁的方向进军“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两军应该是遭遇战,怎么会出现齐人在前,魏人在后的局面。由此看来,减灶之计没有实施的客观条件。

此为桂陵之战,仅做参考

或许有人说,抵御齐人的是太子申,而庞涓只是“去韩而归”,他在归来的路上追击齐人不可能吗?

这就更不可能了,因为韩国在魏国大梁的西面,即便庞涓撤退回归,也应该是从西面回到东面的大梁才对,就是说,庞涓和太子申完全是顺路,同样是面向齐军。

又或许有人会说,可能是齐军进入魏国后,得知魏国准备正面迎击齐军,因为选择撤退,而庞涓急于取胜,于是拼命追赶,所以才会追击齐军;再者,齐军进军路线曲折,可能在某个地段出现了齐军在前,魏军在后的情况。我们先不讲马陵确切位置究竟在何地目前还未有定论,只单说前面的假设就有几个疑点,一来,如果齐军主动选择撤退,那算是重大的战略决策,史书中应该会带过一笔,但我们没有找到相关记录,而且,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马陵之战也大有不同;二来,如果在这时孙膑实施减灶之计,那根据计策的描述,会不断有齐国的士兵在魏国的疆域内逃亡,这显然不符合常识。要知道,齐军在魏国的领土上属于入侵一方,成建制的军队还可以生存,那么多的逃兵散落在魏国的领土内,他们如何能逃过魏国地方守备军甚至是普通魏人的追捕?即便逃过追捕,两国边境也绝不会轻易被跨越,否则要边境何用?退一步讲,即便真的在魏国境内实施了减灶之计,只需排查附近的山岭人家,一定能搜出蛛丝马迹,说不准还能抓几个俘虏打探一下敌军军情,总不至于这些逃兵跑的比齐军主力还快吧?如果是那样,他们也不用当什么逃兵了,直接跟着大队人马逃多好?

所以笔者大胆推断,马陵之战未必发生在魏国,如果这场战役存在,那也很可能发生在齐国境内,只有发生在本国境内,逃兵才有可能化整为零,毕竟逃兵逃跑的目的是要逃回家,而不是一直躲在山里当野人。或许是魏国恼怒于齐国的干预,放弃攻打韩国后,主动发兵打到了齐国,而齐军则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不断吸引魏军追击,才有了减灶之计和伏击庞涓的成功。

事实上,马陵之战到底存不存在还待考证。马陵究竟在何处,历史上多有争论。况且,作为主帅的庞涓,面对同一个对手,两次放弃主力辎重,轻装轻敌,犯同样的错误,实在让人费解。

无论这场战役是否存在,魏国的没落已成定局,就在魏齐之战的第二年,那个前年还怂恿魏国用王号的秦国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商鞅将再次回到那个他梦想发起的地方,这次,魏国和公叔痤给过他的失落和等待,他要用铁与火来讨还。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