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被人称为神童,为何诸葛亮却说:难成大器
我于内不能除去奸臣黄皓,于外也不能制衡姜维,领军出征也不能守护国家,我有这三罪,还有何面目回去啊——诸葛瞻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在三国时期尤为明显。纵观整个三国动荡年代,有关羽关平两位父子猛将征战沙场,也有孙策孙权二人守卫江东基业。
更有曹操曹丕二人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他们各个都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让人不免好奇了,作为三国智囊之中的顶尖人才的诸葛亮,其子嗣为何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实际上,早在很久以前,诸葛亮便已经“预言”了自己孩子的命运,在“预言”中,诸葛亮之子的所作所为,甚至间接地影响到了蜀国命运,带来了覆灭的结局。
公元234年,这已经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了,那时诸葛亮驻扎在五丈原上。由于司马懿的军队战术变动频繁,诸葛亮北伐计划严重受阻,再加上琐事操劳、重病缠身,他预感自己将殒命在北伐路上。
于是,诸葛亮给自己远在东吴的兄弟诸葛瑾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中,诸葛亮除了对自己的兄长交代一些家庭琐事,嘘寒问暖之外,还罕见地表述了对自己孩子诸葛瞻的一些分析和看法。
诸葛亮在信中写道:“诸葛瞻今年已经八岁,特别聪明可爱,被人称为神童,但他将来很难成大器……(大致意思)”
从这句话来看,诸葛亮首先承认了自己孩子但其天资聪慧、聪明伶俐,颇具领导者的潜力,但却很难成大器。那么,诸葛亮为何会有这样一番说辞呢?
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被人称为神童,为何诸葛亮却说:难成大器
首先,诸葛瞻给人的一些“表象”会让后主刘禅和朝中大臣们很是开心,他们认为诸葛丞相后继有人。可想而知,如果未来诸葛瞻从政,那么“诸葛亮儿子的背景”定然会让他一帆风顺。
诸葛亮常年北伐征战沙场,无心去照顾自己的孩子,没办法为他的人生道路给出有益的指导。同时,诸葛瞻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育,又不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这必然又会是一个“赵括”。
另外,诸葛亮之子这个身份必然是诸葛瞻身上的枷锁,后主刘禅必然会将其与诸葛亮相互对比,将蜀国未来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诸葛瞻身上,并且会对诸葛瞻提出过高的期望。
因此,在种种原因的交织下,诸葛亮判定儿子诸葛瞻“可能会有一番作为”,但最终成不了大器,因为诸葛瞻会在众星捧月之中失去自我,沦为一个平庸之辈。
有意思的是,就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他信中所述之事,后来一字不差地,全部发生在了诸葛瞻身上!
话说,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上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这位丞相遗孤的身上,年仅八岁的诸葛瞻被后主刘禅和大臣们整日围得团团转,所有人都希望能在这个只有八岁的孩子身上找到哪怕一丝诸葛亮的影子。
而诸葛瞻也确实做到了,或许真的是诸葛家族天资聪慧,这位年仅八岁的少年在面对北伐粮草辎重等问题上,居然能够像诸葛亮一般思考几番,然后给出一些意见。
然而,诸葛瞻也仅此而已了,他的意见看似很关键,实际上换做寻常人稍加思索也能够想出来,偏偏后主刘禅与蜀国大臣们不信邪,一定要说诸葛瞻是神童、天资聪颖。
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被人称为神童,为何诸葛亮却说:难成大器
就这样,诸葛瞻在众星捧月之中逐渐长大,受到了无数的关注,稍微做一件事,诸葛瞻就会被连连夸赞有父亲雄风。
而真正继承了诸葛亮指挥才能的姜维,却不受关注,自己一人默默地完成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时间流逝,诸葛瞻也长大成人。
可蜀国的人们依旧不愿意让他做“诸葛瞻”,而更愿意让他当“诸葛亮”。在诸葛瞻成年后的第一时间,后主刘禅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并直接将其提拔成为了骑都尉。
没有从基层开始磨炼的诸葛瞻,就这么凭借着自己父亲的威名,被刘禅提拔成了朝廷命官,寄托了更多的希望,而刘禅的这一轮捧杀,也成为了诸葛瞻日后覆灭的因子。
在后主刘禅这一手糊涂操作后,蜀国的百姓更加以为诸葛瞻是建立了功勋才能够如此出人头地,可实际上,诸葛瞻到现在甚至没有建立起任何功勋,甚至没有带兵打过仗。
无奈蜀国百姓和大臣们只愿意相信这些一厢情愿的东西,这导致了后来但凡有利国利民的政策,百姓们都会争相传颂,说诸葛瞻又为蜀国百姓谋福祉了。
可实际上这些政策和诸葛瞻一点关系都没有,后主看诸葛瞻在百姓眼中的声望那么高,就又不断提拔诸葛瞻,由此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本就平庸的诸葛瞻,深陷在这循环之中,直到坐到了自己父亲的位置上——平尚书事。这个职位相当于蜀国的丞相,统领中央事物,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被人称为神童,为何诸葛亮却说:难成大器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蜀国的政治环境中就展现出了极为荒诞的一幕,那些为了蜀国奋斗半生的忠义臣子们,久久无法得到晋升。
然而,诸葛瞻这个毫无谋略,完全没有为蜀国贡献出任何作用的人,仅凭着自己父亲的声望,就被刘禅提拔,当上了丞相。
在不久后,这些行为的恶果就来了,而且还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完全不会领兵打仗,诸葛瞻不明白自己父亲提出的北伐计划的意义,只认为北伐劳民伤财。
因此,他全盘否定了诸葛亮生前制定的北伐大计。在姜维履行诸葛亮遗志期间,诸葛瞻叫停了姜维的北伐计划,联合朝中老臣一起弹劾姜维。
诸葛瞻此举彻底打乱了姜维的计谋,错失了北伐的大好机会,也彻底葬送了蜀国的未来。公元263年,才得知魏军将领邓艾进犯蜀国边界。
毫无战略眼光的诸葛瞻不顾朝中大臣的劝诫,也不接收经验丰富的将领们的建议,自己率兵就去了前线。
由于没有作战经验,诸葛瞻在前线的指挥一片混乱,不久就将自己送入了魏军的包围之中,此时邓艾派使者前来劝降,诸葛瞻也算保留了诸葛家最后一点忠义,不接收投降,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正如诸葛亮所预言的,平庸的诸葛瞻最终被寄托了太多的希望,所有人都不愿意正视诸葛瞻的平庸,而是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丞相之子的身上。
于是在诸葛瞻战死沙场后,蜀国彻底失去了精神寄托,后主刘禅选择了投降曹操,最终蜀国覆灭。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