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对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和刘备都是三国时期的贤才,曹操有野心和魄力,而刘备有雄心壮志,他们二人都是白手起家,到后来都是名满天下。曹操和刘备曾边煮酒边指点群雄,为什么曹操对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国里有一场精彩的文戏——“青梅煮酒论英雄”,很是让人大呼过瘾,两个旷世奇才边煮酒边指点江山,这是多么令人心神澎湃的一幕!而其中曹操的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更是让人感叹曹操的眼光毒辣。彼时,天下群雄割据,曹操已颇具实力。而刘备一无兵二无权,寄人篱下。为什么曹操会认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呢?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主论调是颂刘贬曹的,这句话是不是罗贯中特意安排曹操说出来,用来抬高刘备的呢?毕竟在当时,天下诸侯,刘备无地无兵,名望虽有,却也不算顶尖,除了关张二人能拿的出手,再也没有别的可以值得一提的了。其实,还真不是罗老先生虚构的,这句话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皆伏诛。可见,是确有其事的。那么为什么曹操会这么看重刘备呢?这就不得不说刘备其人了。刘备虽然穷困潦倒,但是却在几方面远超常人,足谓之英雄。
1、素有大志,矢志不渝
刘备非是少年得志,,演义所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桃园结义时,已二十八岁矣.按三国志先主传无刘备生年,仅说他死于章武三年,时年六十三。古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当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到中平元年,应为24岁,不是28岁。自24岁结识关张以来,南征北战,东平西讨,战黄巾,战董卓,战大小诸侯,领地得了又失,失了又得,兵丁多了又少,少了又多,直至遇到诸葛亮之前,什么都没落下。四处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但却不失其志。
比如,刘备客居荆州时,有一天在刘表处饮酒宴会。他中途去上厕所,回来之后泪流满面,刘表问原因,他说:“我以前身子就没离开过马背,大腿上一点赘肉都没有。现在不怎么骑马,腿上竟然长出了肥肉。时间过得好快,我很快就老了,但还一点功业都没成,因此感到悲哀啊。”“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可考,但确定在公元201年之后,也就是说,这时候刘备至少有40几岁了。从这一年起,他在荆州一住就又是7年,虽然刘表对他有所防备,但至少衣食无忧,生活也还算优渥。就是这样一个拼搏十几二十年的人,人至中年,一事无成,仍不忘大志,仅仅因为生活好了一点,生出一点赘肉就悲伤不已。
他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的许下的愿望,更没有在多年颠沛流离之后终于有了稳定的生活就沉迷于歌舞酒色,更加难得的是,他同样没有因此垂头丧气,并非向我们一样哭天抢地,感慨命运不公,说两句“人间不值得”“如今我们在深夜里,饮酒,杯子碰在一起,只听到梦碎的声音”。
而是重整旗鼓,广纳贤才,抗曹操,取荆州,攻西蜀,终于在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这一年,刘备60岁。一个人,要有多么坚强,才能在失败百千次后,仍然能重新出发;才能在人生过去大半,一无所获,不见希望时,仍然矢志不渝;才能抗住命运千万次的捶打,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光耀千古。
2、宽宏有度,待人以诚
夷陵之战后,在江北防备魏国的黄权回蜀不得,遂投降魏国。有人请求将黄权的家眷关押监狱,刘备不允许,他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后来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陈见杀”。更加难得的是,在魏国的黄权也不相信刘备会杀了他的妻儿。黄权投降后,有传言说他的妻儿已经被刘备杀害,“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曹丕要给他妻儿发丧,他对曹丕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为什么曹操对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他对待糜竺也是如此。吕蒙偷袭荆州时,糜芳投降。导致关羽进退无路,兵败被杀。作为哥哥的糜竺,自然担惊受怕,自己去给刘备请罪,刘备安慰他“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拿这两个一如既往,和曹丕于禁之事、孙权陆逊之事比一比。再仔细品味一下,曹操统一河北后烧毁掉所有缴获的密信,就知道为什么曹操说出那句话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待人以诚,人亦以诚报之。再比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我一直相信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是毫不怀疑诸葛亮的忠心的。陈寿也说“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这是相当客观的情况。
3、仁德无双
很多人觉得刘备大仁近乎伪,但是我却觉得刘备是真的心中有百姓的。即使退一步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是装了一辈子仁德,那么就是仁德。比方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写刘备引军撤退,同行的军民有十多万人,有数千辆大小车辆,后面有曹操的大军在追赶,情况非常危急。将领们纷纷给刘备提出建议,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保存实力。刘备说:“举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刘备此言,莫不伤感。
这一情节,《三国志•先主传》中就有几乎相同的记载,说刘备他们“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其仁德之名,在当时便已传之四方,再比如刘平结交刺客要刺杀刘备,刘备不知道并且对待刺客十分优厚,刺客就把这件事告诉刘备然后自己离去。当时人们饥寒交迫,囤积居奇。刘备对外抵御外敌,对内发展民生,与人同席而坐,同桌而食,从不挑挑拣拣。人们都归顺于他。"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再比如,在曹操屠戮徐州之际,徐州官员糜竺等根据陶谦死前的遗言,把徐州让给刘备。“谦病笃,谓别驾糜竺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4、英明果决
世人觉得刘备是个伪君子的观感,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觉得他是一个遇到事情只知道哭,打仗全凭手下大将,只会拖后腿的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什么摔孩子收买人心、遇人就称自己是汉室宗亲、无能好哭,这些都是子虚乌有。
真实的刘备很是有一些英果事迹的,比如:“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五葬反。弃官亡命”,是的,怒笞督邮是刘备干的。“使拒夏侯敦、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火烧博望,这时候其实诸葛亮还没出山,也是刘备干的。“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赤壁之战时,刘备也不是一个打酱油的。“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夺取四郡也不只是手下五虎将的事。“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夷陵之战也没有演义里那么夸张,刘备的兵力是略少于孙权的,但是孙权的态度,大家都看到了。
这才是真正的刘备,英明果决,仁德宽宏,知人待士,折而不挠的昭烈皇帝。也就难怪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