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一代高僧姚广孝为何深得朱棣信任?

好好的和尚,不在寺庙吃斋念佛,非要揭竿而起“怂恿”藩王起义,长伴君侧与虎谋皮的他,晚年是否能够得以善终,既是黑衣宰相,也是一代妖僧,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在咱们节目正式开始之前管哥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人看过一部名叫《大明风华》的电视剧,剧中出现了一个老和尚,一直穿着一身黑袍,存在感极强啊,面对朱棣,甚至让人有一种和尚高了皇帝一等的错觉,朱棣不但对他言听计从,而且态度和蔼,这位就是咱们今天的主人公,姚广孝。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这个和尚,但是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今天管哥秉承着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给大家深挖一下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和尚界的“翘楚”姚广孝。

姚广孝本名姚天僖,出生在元顺帝至元年(

1335年),苏州人士,家里世代行医,言传身教嘛,所以姚广孝年纪轻轻也算学到了不少知识,按照这种局势,只要姚广孝不是懒汉,那凭借着家族支撑,又冠有世代之名,怎么说也是个第一继承人啊。但姚广孝可能也没想到,他是如此的生不逢时,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纵是医学世家,那百姓也得有钱治病啊,民以食为天,如果温饱都无法解决,谁还能有余钱去治病呢?

所以在14岁那年,姚广孝竟然选择了出家!在姚广孝眼里,医生这个名头是好听,但是吃不饱,也不顶用,都不如寺里的和尚,还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何况僧人在元朝的地位也确实特殊,虽没有官名,但有时胜似于官。在投票选择是否支持姚广孝遁入空门的家庭会议上,姚广孝的伯父说出了推波助澜的一段话:“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说白了就是出家的好处也很多,可攻可守没风险。

甚至有野史记载称,姚广孝出家的契机始于他曾看到一个大和尚出街时伞盖簇拥,备受敬仰,排面甚至比当地的官员还大,二话不说,直接就跑到庙里剃度去了。不过管哥认为啊,这种说法恐怕是根据他后来入世甚深、地位颇高的经历,反向编排出来“讥讽”他从小就有贪图享乐,谋求高位的流言蜚语,不足为信。但话又说回来了,这姚广孝还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但把自己从大夫折腾成和尚,和尚他也没好好当,又把自己学成了道士。

管哥啊,就是电视剧看得多,《倚天屠龙记》大家都知道吧,里面的和尚和道姑,表面风平浪静,背地里也是暗流涌动啊,所以这两个门派,可以说是都看不惯彼此的所作所为,认为对方假惺惺的,正是因为如此,反而侧面突出了姚广孝还真是有一套,顶着和尚的身份,向道士求学阴阳之道,而且还真有人愿意教,不过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姚广孝这么爱折腾的人,肯定是不甘落后,凭借着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他成功地把自己学成了一个“杂家”。有多杂呢?

一代高僧姚广孝为何深得朱棣信任?一代高僧姚广孝为何深得朱棣信任?

他不但涉足儒家之术,还学过天台宗,拜过禅宗临济宗高僧智及为师。拜过道士席应真为师,学过兵家谋略,学过布阵排兵,可以说是“尽得其学”。除此之外他还爱好诗文,与后来“明初三大家”之一的高启等人结为“北郭十友”,经常开诗会,相互酬唱。渐渐地,姚广孝就把人设立住了,成为了一代奇僧,在圈内积攒起不错的名气和口碑。

本着肚中有墨水,心中有大志的原则,姚广孝不断地精进学习,提升自己,终于在1375年,千里马遇到了他的伯乐,从此他的折腾之路有了重大转折!

1375年,朱元璋下令,召集各路精通儒术的僧人入宫,勤学好问,善于折腾的姚广孝也没有错失良机,可能真是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姚广孝被淘汰了。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种种表现入了一个人的眼,这个人也是他未来路上的掌灯人,此人名叫宗泐(le四声),受姚广孝的吸引,通过观察认为此人堪得重用,后期也是因为宗泐牵线,姚广孝才有机会来到朱棣面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后半生。

1382年,朱元璋广招得道高僧为病逝的马皇后祈福,宗泐帮姚广孝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带着姚广孝来到朱棣面前,全力引荐,只这一次朱棣就看出,姚广孝此人必定不是庸庸之辈,于是热情邀请姚广孝和他一起回北平去,将他安排在庆寿寺,担任主持一职。不过,这也就是明面上的说法,关起门来讲,姚广孝就是朱棣的军师,是他的舵手。也正是因为此后二人之间的种种频繁的接触,所以关于姚广孝与燕王朱棣之间传出了很多八卦。

其中八卦版本最多的,就是关于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传闻中说,姚广孝在众多藩王中主动选择了朱棣,并上前搭讪。朱棣当时并未理睬这个上赶子的和尚。谁知道姚广孝急了!一把把朱棣拉到一边,附在朱棣耳边说了一番大不敬的话:“殿下若是带我去往北平,我可以送您一顶白帽子。”这句话,讲得十分晦涩,但朱棣是谁啊,他直接秒懂。目前他已是燕王,“王”的头上加个“白”帽子,不就是“皇”嘛。据说,朱棣听完,直接骂了姚广孝一句,可事后却还是把他带去了北平,大家都说他此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且史书上还真就留下了一段话,让人想不怀疑都难,据记载,姚广孝跟随朱棣回到北平后,经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一个和尚频繁的随意进出藩王府邸,还经常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环境下会面,那这两个人,究竟聊的是什么呢?这就很有想象空间了。估计也正是因为这一句,才导致各种传闻的产生。

当然了,不管真相如何,管哥还是觉得,这些说法都是凭空捏造的,其实大家仔细研究研究,一个和尚和一个藩王,第一次见面,直接就说,啊,我要帮你篡位,我要帮你当皇上?朱元璋的皇位还坐得好好的,这话就算不按常理出牌的姚广孝敢说,那朱棣也敢听吗?

一代高僧姚广孝为何深得朱棣信任?一代高僧姚广孝为何深得朱棣信任?

姚广孝和朱棣应该也就是因为宗室的举荐,姚广孝的抱负,朱棣的惜才,他们之间才有了交集。至于在他们后期的接触中,具体发生了什么,那也是审时度势,二人共同的决策,那些关于姚广孝选择了朱棣,朱棣早有谋逆之心的流言蜚语,各位看官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哈。那有人就要问了。如果朱棣和姚广孝毫无野心,又何来的靖难之变呢?别急,点波关注,点波赞,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个和尚不简单,不打坐念经,反而修道涉政,经人引荐成为了朱棣的门客,他就是一代妖僧——姚广孝,甚至说靖难之变的推波助澜者就是姚广孝!

1389年,朱元璋驾崩,太子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上位不久,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先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巩固疆土,将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藩王势力的日积月累,变成了朱允炆称帝的巨大阻碍。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只是朱允炆的一块心病。所谓擒贼先擒王,削蕃的大刀,第一刀就要砍到朱棣的头上了吧?

且先不说了为了自保,就朱允炆从辈分上来讲,是朱棣的侄子,要说这个皇位,到底应该花落谁家,难道朱棣没有想法吗,而且朱允炆上位就削蕃,这无疑是动了朱棣的奶酪,此举让朱棣心态大变,于是他开始在暗地里购置兵马粮草,伺机篡位。密谋篡位的时间里,除朱棣之外,姚广孝也是个“功不可没”的存在,朱棣负责招兵买马,姚广孝负责操练士兵。为了避免训练时声音过大导致暴露,姚广孝想出了两个妙计,第一,就是在燕王府邸下,挖通地道,修葺(qi四声)了一个大规模的地下室,这样就能有效阻挡士兵们的声音,第二就是让朱棣买了很多鸡鸭鹅来圈养,这些家畜每天叽叽喳喳的,不但更好的掩盖了声音,还营造了假象,而且养了也不白养,大战一触即发,到时候也是个肉菜呢。

可是天不遂人愿,又来了一次赶鸭子上架,按照原计划,此次兵变需要准备个三年五载的时间,等到有绝对的一举成功的实力,再行谋事,谁知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朱棣府中出现了叛徒,操练兵马,篡位谋反一事,全部暴露!

此时此刻,容不得朱棣后悔,伸头也是一刀,缩头肯定还是一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朱棣决定立刻起兵。据说出发之前朱棣还发表过一番振奋军心的讲话:首先,我,朱棣,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的嫡子,自受封藩王以来,一直勤勤恳恳,从没半点野心。其次,如今幼主嗣位,错信奸臣,主张削藩,屠戮朱家,公然违背“祖训”。正邪不共戴天,我朱棣将遵循“祖训”,清君侧,安社稷。天地神明,日月永鉴!发言十分到位,但想要成事,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谁也没想到,老天爷好像有点异议。

原来就在大家都被朱棣的发言感染,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时候,天气大变,明明刚才还是万里晴空,霎时间就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据说巨大的雷电声还震落了燕王宫殿上的瓦片。在场的人无不惊慌失措,就连刚才自信爆棚的朱棣,整个人也颓了:如此不祥之兆,难道是上天在告诫我们吗?众人议论纷纷,军心溃散。此时,姚广孝跳出来,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一代高僧姚广孝为何深得朱棣信任?一代高僧姚广孝为何深得朱棣信任?

三言两语扭转了局势——他的意思是说,风雨是大吉之兆,只有真龙出现,风雨才会相伴。至于殿瓦坠落,则是预示着我们的居所该换黄瓦了。旧的去了新的地方才能回来。因为按明朝的制度,藩王的宫殿用绿瓦,只有皇宫才能用黄瓦。

经此一番解释,众将士的情绪又由颓废转为激情。对他们的头头,朱棣,重新投去膜拜的目光,认为自己将在新王的带领下,行正义之事,开启新的篇章。也正是有了姚广孝的这一句话,朱棣更加有了把握,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正式发动了靖难之变。

当然了,一时的言语虽然能激起士气,但实力才是硬道理,朱棣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不够完全,所以他手下除了姚广孝这个军师之外,并没有太多左膀右臂,所以此一役,朱棣打的是费心费力,劳心劳神。

每当朱棣想要放弃时,姚广孝都能说出合适的话,给朱棣安心,甚至告诉朱棣,如果此时作罢,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朱允炆本就想要削蕃,这样一闹,你说不打了就不打了,朱允炆怎可能放过你,必然会找你秋后算账,到时所有人都绝无活路。莫不如坚持下去,总有对策,做个逍遥皇帝,岂不美哉。要让管哥想想,这姚广孝还真是能说到点子上,放在现代,也算是个心理医生了吧。

除此之外,靖难之变的成功也离不开姚广孝当年所学的兵部知识,因为长时间的胶着,兵马粮草都损耗严重,姚广孝推断朱允炆定是把大部分军队派出来抵御,而大本营,南京肯定是十分空虚,于是他兵行险招,一举攻进南京城,果然大获全胜。

自此,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当上了皇帝,姚广孝自然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功臣,然而,无论是加官进爵,还是黄金万两,他都拒绝了,只要了一个六品僧官,姚广孝心里明白,此时的朱棣已不同于往日,若是功高盖主,名声在外,那么等待他的下场,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他的先见之明,才颇受尊重的寿终正寝,一直以来朱棣也要敬他几分。

至此想必大家也就不难理解,关于姚广孝的别称,黑衣宰相也好,一代妖僧也罢,世人对他的评价虽各不相同,或多或少都与靖难之变脱不了干系,可是不管怎么说,能够有所建设,还能安享晚年。无论他这个人,他做的事究竟如何,确实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顺势而为,见好就收,活学活用,适当的退让不一定是坏事,毕竟一时的得失决定不了一世的成败,我们的一辈子总有无限的可能。

你们认为姚广孝是妖僧呢?还是高僧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最后喜欢管哥视频的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