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方孝孺的这条毒计差点害死了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生母徐氏,明朝第四任皇帝。

朱高炽小时候就养成了稳重安静的性格,喜好读书,崇尚儒学,言行严谨有度,因身体肥胖,导致体弱多病。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燕王世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随行,以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期间朱高炽善待将士,仅以万余人的兵力,抵御了大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围攻,保住了北平城。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多次北征蒙古,都是以太子朱高炽监国,朝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驾崩,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

但朱高炽的这个皇位来的可不容易。

在朱高炽还是做燕王世子的时候,险些被父亲朱棣误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朱棣共有四个儿子,第四子早夭,其余三子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朱棣曾在立谁为继承人这件事儿上一度十分纠结。

长子朱高炽体弱,又有足疾,但为人厚道,人缘也不错,挑不出大毛病,再者说还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次子朱高煦英勇善战,精于骑射。

三子朱高燧足智多谋,善于讨好父亲。

朱高煦、朱高燧常在父亲身边,颇为父亲宠爱。

朱棣打算改立次子朱高煦为继承人,还曾对朱高煦有过承诺。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燕王朱棣曾鼓励次子朱高煦说:“你要好好努力啊!你哥哥体弱多病。”

言外之意是将来一定可取而代之。

朱高煦听了老爹这句话,如同打了兴奋剂,此后作战更加勇猛。

朱高煦私下勾结宦官黄俨“阴谋夺嫡”。

方孝孺的这条毒计差点害死了朱高炽方孝孺的这条毒计差点害死了朱高炽

《明史》的记载很简单:“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

《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比较详细:建文朝翰林学士方孝孺有个门生叫林嘉猷,曾经居住在北平,知道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俩对父亲朱棣阳奉阴违,当时的燕王府太监黄俨和朱高燧交往过密。

朱高燧和燕王世子朱高炽协同镇守北平的时候,朱高煦跟随父亲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造反,期间编排了很多世子的不是,刻意诋毁世子。

有一段时间,朝廷进驻河北的大军劳而无功,德州运送军饷的道路被燕军切断。

方孝孺向建文帝谏言说:“兵家贵在于离间之计,燕王父子兄弟可间而离之,燕王世子令人怀疑,燕王一定会返回北方,则德州的道路就会畅通,大事可成。”

建文帝准奏,于是命方孝孺起草密诏,派遣锦衣卫千户张安去北平送给燕王世子朱高炽。

诏书的内容是:命令朱高炽回到南京城,许诺册封他为燕王。

朱高炽身体虚弱,脑子却不糊涂,能掂量出哪儿头轻哪儿头重,于是看也不看,原封不动,让张安把诏书直接送往燕军大营。

诏书刚到北平的时候,太监黄俨已经派人去举报,诬陷世子说:“世子要谋反!”

燕王对此很怀疑,于是征求次子朱高煦的看法。

朱高煦当然不会说好话,他添油加醋地说:“世子一直和太孙(建文帝)关系不错。”

朱高煦的话还没说完,朝廷使者张安就到了大帐内,燕王打开诏书,看过之后幡然醒悟:差点杀了我儿子!

于是将张安囚禁起来。

朱高炽躲过了一劫,事后有人问他:“你知道有人会离间你们父子吗?”

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

又问:“这种事怎么会没有预料到呢?”

朱高炽说:“我只知道要恭谨地尽到做儿子的本分。”

朱高炽正是以对父亲的恭敬有加,赢得了父亲朱棣的信任和器重,最终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