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网站导航

建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为何受到士大夫的称赞?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儿子。明太祖朱元璋逝世以后,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在位时间比较短,由于他的皇帝被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所夺取,很多有关建文帝记载的史书都被损毁,而且朱棣夺位以后,对建文帝极尽污蔑之能事,很多记载都是真假难辨。

但是,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史学家与文人士大夫,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当时的一些史迹记录了下来,为我们了解建文帝的治国与理政,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洪武时期朱元璋的统治对百姓较为宽容,鼓励百姓勤于农事、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但是在政治上,朱元璋大行恐怖政治,朱元璋对那些被认为有威胁的政治势力基本上都是毫不手软,尽情杀戮。导致明朝大臣上朝时仍然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唯恐得罪而遭飞来横祸。

由于江南地区平定的比较晚,而且又是张士诚的旧地,朱元璋认为江南地区的百姓和官员对自己并不归顺,只是逼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向朱元璋屈服。所以朱元璋在经济上对江南地区课以重税,甚至对找各种理由杀害江南的官员,降低江南地区的科举录取名额。

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政治氛围是恐怖的,所以官员们都希望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出现,但朱元璋雷厉风行、猜忌多疑的性格导致官员们的愿望迟迟无法实现,所以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继位的君主。

建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为何受到士大夫的称赞?建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为何受到士大夫的称赞?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登基以后,积极进行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洪武时期恐怖的政治气氛,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欢迎与称赞。建文帝的改革持续了四年,虽然才有四年,但却影响深远,成为明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改革期。

根据史料的记载,建文帝的改革在他即位后就开始了,首先他将全国的州县重新进行划分,把很多没有必要设置的州县裁撤合并,调整行政区划,减少了官员经费开支。这对增强官僚机器的运行效率,提高统治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建文帝虚心选举人才。除了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外,建文帝还实行保举法,规定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文官跟州县官员,都可以举荐自己所认为的人才。只要是人才,不管是平民老百姓还是充军犯过罪的,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荐举,唯才是举,这体现了建文帝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帝王气度。除此之外,建文帝对洪武时期的分封制和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分封制是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所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被分封的诸侯王掌握地方的军政权,直接掌握着武装力量,这对中央朝廷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诸侯王的地位很高,朝廷的公侯、阁臣、六部尚书等等见到诸侯王都必须行跪拜礼。

在地方的官员必须听从诸侯王的军事指挥。诸侯王当中,尤其以晋王、燕王为尊,实权最大。诸王以叔叔的辈分、尊贵的地位、掌握着军权等缘故,嚣张跋扈,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建文帝果断将齐王、周王、湘王、代王相继废为庶人。

建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为何受到士大夫的称赞?建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为何受到士大夫的称赞?

还颁布规定开始限制诸侯王的权力。建文帝规定诸侯王无权指挥文武官员。另外,他还规定各王府的长史由朝廷选派官员充当,代表朝廷监督藩王。还增加了长史府的官员配置名额,建文帝企图从制度上对藩王的权力进行制约。

应该说,建文帝削藩的举措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得当之举,但可惜的是这时候燕王朱棣羽翼已满,而且燕王政治、军事经验丰富,他以建文帝削藩为借口,起兵造反,抢夺了建文的帝位。建文帝虽然说是失败了,但是他削藩的行为和举措是正确的,所采取的措施应该说也是得当的。

但是建文帝错就错在他低估了燕王朱棣的实力和高估了朝廷的军事力量,最终导致了皇位被夺的局面。继位以后的明成祖朱棣继位后表面上废除建文新政,表示要给藩王以权力,但实际上,他还是延续了建文帝的政治举措削弱藩王的权力,其削藩的程度和力度远远高于建文帝,这对加强明代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国家政治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改革是建文帝仿造古代的典章制度对明代的官制进行改革。

首先是他将内阁大学士改为学士,中极殿等殿设立学士各1人,又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同时罢去公孤官。

建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为何受到士大夫的称赞?建文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为何受到士大夫的称赞?

其次,提高六部尚书的品级,将六部尚书由之前的正二品改为正一品。在六部尚书之下设立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之上。这是提高六部尚书地位,同时在内部设立官职对六部尚书的权力进行制约,防止六部尚书权力过重的举措。

其三,将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改为都御史一人,革除佥都御史。对都察院的职能进行调整,把都察院的刑狱权废除,而让其专职监督百官。改通政司为通政寺,通政使为通政卿。翰林院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废除六科给事中,增设拾遗、补阙等官员。

明成祖继位以后,对建文帝的官制改革予以废除。建文帝的官制改革以复古为旗号,但是这里面的改革既寄托着文人士大夫对稳定的政治秩序的追求,其实也符合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丞相制度以后,在中央缺少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得力机构,朱允炆提高六部尚书的地位,将其提升为正一品,顺应了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提高了政治运行的效率,也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有效防范了宦官势力介入明代政局。

拾遗、补阙等官员的设立对皇帝有警示作用,时刻提醒、监督皇帝施行仁政,如果可以实现,对明代政治的发展无疑有积极影响。可惜的是靖难之役失败,建文帝自焚身死,这种良好的政治态势未能保持下去,否则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实在是让人惋惜。

参考文献:

(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相关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