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朱翊钧“神宗”谥号褒义还是贬义?
当古代帝王龙御归天后,大臣们会用谥号给皇帝的一生盖棺定论,如汉武帝,其谥号为“武”,就算不懂谥法的含义,通过汉武帝的人生履历,他也能当得起这个“武”字。
谥法有好有坏,好的有“文”,据《谥法考》:“经天纬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哪怕不懂文言文,经天纬地、学勤好问……这些都是褒义词。再说那些不好的,如“僖”,代表人物有唐僖宗李儇,其在位年间发生了黄巢之乱,为唐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不用想,僖并不是好的含义,“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质渊受谏曰僖,深故能受;有罚而还曰僖,知难而退。”
除了这些褒义、贬义特别明显的,还有些让人一眼看不出来真实含义的,比如“神”。历史上用神为谥号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宋神宗赵顼,另一位则是明朝的万历皇帝(明神宗)。
关于神的含义,在《谥法》中有这样一句“民无能名曰神”。该句出自孔子,原文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意思是尧这个人太伟大了,让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称赞他。然而作为谥号,神这个字用在宋神宗赵顼身上倒还可以,用在万历皇帝朱翊钧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宋神宗赵顼在历史上是个有作为的君主,重用王安石变法,在对西夏的战事上收回河湟一带……而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晚年有后金为祸,给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这样的皇帝怎么配称之为“神”?
万历皇帝朱翊钧“神宗”谥号褒义还是贬义?
如果从正面来理解,明神宗确实有些名不副实,但“民无能名曰神”,后面还有半句话“不名一善”。
表面上可以理解为,做得好事太多了,用一个称号不足以概括其伟大,但还可以理解成百姓无法通过他的功绩与事业对其进行好坏的判定。
这是一个“明褒暗贬”的评价,形容一个帝王“功业不足、半道而废”。
万历皇帝也确实如此,早年在张居正的辅佐下,实现了万历中兴。对外战争上,取得了援助朝鲜、抵御日寇的胜利,但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万历皇帝不上朝,可不就是半道而废!
不只是明神宗,文人对于宋神宗的评价也不是特别好。赵顼重用王安石变法,某种程度上虽然拉动了宋朝经济,但由于破坏了固有集团的利益,加上操之过急,也给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宋神宗赵顼也算不上一个坚定之人,时而支持王安石变法,在保守派的压力下又不得已妥协,后期在对西夏的战争无功而返、耗资巨大,其本人也在38岁那年郁郁而终。甚至有人把宋朝灭亡的锅推给了宋神宗……
无论是宋神宗,还是明神宗,观其一生,都不算一个成功的帝王。
大臣们依据《谥法》“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虽有明褒实贬的含义,某种程度上还是较为客观的。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