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何前期和后期判若两人
说起朱翊钧这个名字,一般人还真有些陌生,当然不包括资深历史爱好者和专业学者,而一说起万历,大家便都知道了,因为他是以28年不上朝以及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著称,更何况史学界还有个著名的论断,这就是“明实亡于万历”。
自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一个皇帝只一个年号后,后世便多以该皇帝的年号来称呼其人了,所以后人都知道崇祯,不一定识得朱由检为谁,可以只知道康熙,却不一定晓得玄烨是哪个,这比起大宋朝一个皇帝有十几个,甚至一年中有两个年号的情况来看,倒也简单了许多。
“明实亡于万历”似乎现在成为对朱翊钧的盖棺定论,这样说比起说明亡于崇祯当然显得要有文化了许多,其中自然是有道理的,但说明亡于阉党,亡于党争,亡于李成梁的养虎为患也有道理,这些都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总觉得有以偏概全的感觉。
按这样的推论,也可以说是明亡于裁撤驿站,因为这样弄得一个叫李自成的成为下岗职工;甚至可以说是亡于朱元璋,因为他娶的马大脚,繁衍了后世一堆地奇葩皇帝,如果娶的是羊皇后或侯皇后,是不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当然,这是一种“扯烂筋”的说法。
朱翊鈞,明第13位皇帝,9岁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为大明皇帝在位之最,57岁时逝世,庙号神宗,葬于北京十三陵。
不得不说,这朱翊鈞运气是很好的,6岁即被定为太子,上位时无人同他争抢,老师是当朝首辅张居正,母亲李氏亦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而他的“大伴”太监冯宝虽有贪腐之习,但却是个有才能的忠贞之人,所以,他当皇帝后的前10年,老老实实的读书学习便是,其他统统都不是他能管的,有张老师替他统统搞定。
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何前期和后期判若两人
张居正是历史上少有的能臣,他有能力,有担当,执政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颇有成效,极大地改善了帝国的经济状况,但他对小皇帝太过严苛,遂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不久后朱翊鈞亲政,但他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张居正,将那埋在心中多年的怨恨一股脑地发泄了出来,他不仅抄其家,还封闭张府,将来不及撤出的十余口人全部饿死,手段不可谓不狠毒。
不得不说,朱翊鈞亲政后的所作所为还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励精图治,勤奋好学,精力旺盛,夜以继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且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
他安抚流民,轻薄徭赋,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开创了“万历中兴”之局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还算是一个有为的明君,至少在他亲政的前期是可以这样认为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他亲政之际,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即平定蒙古叛变的“宁夏之役”、击败丰臣秀吉的“抗日援朝”和剿灭苗疆暴乱的“播州之役”,这三次都取得了胜利,不但巩固了大明疆域,还提高了明朝的威望,确立了帝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不过,这是从好的方面来说的,被打败的也有,这其中就还包括同缅甸的“明缅之战”,以及同后金的“萨尔浒之战”,而后者直接让后金成了气候,实为大明亡国之肇始。
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何前期和后期判若两人
他是在这一时期内,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几乎是全盘推翻了,诡异的是似乎也并不没有给帝国的财政带来恶劣的影响,相反,取消了一些伤民的措施后,还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江南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一时段取得,国内也没有农民起义一类的动乱,整个帝国处于不断地上升阶段。
不得不承认,张居正给他留下了一把好牌,是他初政时的基础,但随着承平时间的推移,这朱翊鈞便开始懈怠了起来,厌倦处理朝政,对朝臣拉帮结派也疏于控制,后来竟懒得上朝理事了,这一拖便是28年。
天子不上朝,这在哪个朝代都是前所未闻的奇葩之事,而朱翊鈞任用的首辅申时行是一个“和事佬”,行事尚清静无为,不多事,不惹事,对朝臣的奏折,大多采取“留中”的冷处理,即不指示也不发还,所以,大明王朝便在水煮青蛙般的日子中,一天天地衰落了下去。
“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这是后人对当时朱翊鈞的评价,但是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他其实如他爷爷嘉靖帝一样,他那双眼睛时时盯着朝堂上的风吹草动。
在他不上朝的时期内,没有阉宦乱政,没有权臣弄权,民众安居乐业,无饥馑之流民,能选择各种人才,使大臣们各司其责,决断大事皆掌控在握,国家机器照常动运作,要做到这些,没有识人和用人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充分展示了朱翊鈞的智慧。
对于他为何不上朝后世也有很多的猜测,现在主流说法是因病而没法上朝,这个也有着很多的论据作支撑,倒也真实可信,特别是定陵被挖掘后,有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他的确是有病,所以至少可以说,朱翊鈞不上朝是因为身体的原因。
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何前期和后期判若两人
当然,也有怠政的因素,而其中主要原因是同文官集团的关系到了很尖锐的地步,他又无力打破这种格局,惹不起,躲得起,于是他干脆当上了“甩手掌柜”,眼不见心不烦,这其中也有着很多的无奈。
之所以说他怠政,是因为虽然身体方面有病,但却并不是在后宫静养,而是专宠万贵妃,酒色纵欲,他并不是病重到常年卧床的地步,身体还是可以支持他临朝的,至少他在处理“梃击案”时,就上过一天朝,所以,有病不假,但怠政是根本的原因。
尽管后世责难朱翊鈞是主流,却也有不少人为他鸣不平,除了列举众多当时的例子后,也将他因身体原因在幕后操控,也将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当作了赞誉之词。
就我来看,朱翊鈞实在是个奇葩的皇帝,要对他作出准确的评价亦是很困难的,如果分阶段来看,前期的他还是位励精图治、生活节俭的好皇帝,大明王朝欣欣向荣,百事转苏,尽管这些很多人是将其归于张居正,但却也不能抹煞作为皇帝的功劳。
可惜的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朱翊鈞后期无论是身体原因或其他原因,长期不上朝是让人不能原谅的,特别是对后金的崛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采取适宜的军事行动,从而导致了亡国的悲惨结局。
不过,话又说回来,朱翊鈞在位时间政局并没有糜烂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且还颇有活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后来继位的皇位是贤明君主的话,大明是不会亡的,变数多多,所以可以认定,“明亡于万历”有道理,但有失偏颇。
明朝的灭亡是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只能说明朝的衰落是自万历朝开始,就如同清王朝是从乾隆朝走下坡路一样,但如果说清朝亡国始于乾隆,怎么说都有些勉强,此理同一。
有些搞笑的是,“明亡于万历”这个结论最初提出之人,正是这位乾隆皇帝,历史啊,有时候就是这样地讽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